1972年,宋庆龄参加陈毅追悼会,事后感慨:毛主席真是心细如发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6-22 14:08:28

1972年1月6日,噩耗传来:身经百战、儒雅而又霸气的陈毅元帅,因直肠癌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消息传来,相关部门立刻开始筹备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作为陈毅元帅的生前好友,宋庆龄也到场致哀。

在追悼会现场,宋庆龄遇到了匆匆赶来的毛主席。而毛主席的一个举动,让她感慨不已。她盛赞道:“毛主席真是心细如发,绝顶聪明!”

那么,毛主席到底做了一件什么事,获得了宋庆龄如此的评价呢?

这一切,都要从毛主席和宋庆龄的交往历史说起。

宋庆龄的亲戚圈子,只能用“显贵”二字来形容。

她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山西的大财阀孔祥熙;妹妹宋美龄,更是嫁给了蒋介石;而弟弟宋子文,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买办。

这三姐弟,代表了四大家族中的三家,都是贪得无厌、暴敛无度之人。而只有宋庆龄是一股清流,她追寻自己的理想,嫁给了孙中山。

在不同的理念指引下,宋庆龄始终和共产党和红军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在红军长征时,她多次慷慨解囊,资助物资以及金钱。后来共产国际看到了她的巨大能量,将其吸收进来从事地下工作。

毛主席和宋庆龄,早在1926年便见过面,那时还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36年9月18日,当红军在陕北站稳脚跟后,他又提起笔来,给宋庆龄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始终称宋庆龄为“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敬爱之心。毛主席对宋庆龄对革命的坚贞非常赞赏,称赞她:

“真能继续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

同时,毛主席还将自己写给国民党高层、号召共同抗日的一封信,也寄给了宋庆龄,拜托她帮忙代为转交。

此后,毛主席一直和宋庆龄保持着通信,双方对对方都十分地敬佩。但是在战争时期,两人想要见面并不容易。

不过,在上海解放之后,毛主席委托陈毅和邓小平去探望了宋庆龄,向这个神交好友表达了自己的问候。

建国前夕,两人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

1949年6月,新政协的筹备会议刚刚结束,毛主席便与周总理商议,由总理夫人邓颖超、民主人士廖仲恺,以及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一起前往上海,迎接宋庆龄北上,参加新政协的首次会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恳,毛主席还亲自给宋庆龄写了邀请信。

8月份,宋庆龄由上海乘坐列车来到北平。火车停稳后,她刚要下车,便看到毛主席,以及朱德总司令、周总理等人走进了车厢,亲自来迎接她。

而在站台上,还有林伯渠、董必武等五十多位国家的领导人专程迎接。这一期间,能让毛主席亲自到车站迎接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著名的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还有一个就是宋庆龄。

几天之后,政协会议正式举行,而宋庆龄,也被选举为新中国的副主席。之后,她又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而且,她的位置很靠前,就在毛主席身后。

从此之后,宋庆龄便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北京。她承担了大量国务工作,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时间很快到了1957年,这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宋庆龄本来就不适应北方的干燥气候,而寒冷让她更不舒服。

她在接连病了好几次之后,开始想念上海的一些饮食。为此, 她经常托人从上海买来一些蔬菜,用来补充营养。

毛主席听说后,立刻派人给宋庆龄送去不少北京的“特产”——产自京郊的新鲜大白菜。宋庆龄收到后非常高兴,亲笔给毛泽东写了感谢信。

赠送大白菜,只是毛主席多次关照宋庆龄中的一次。毛主席经常称宋庆龄为“大姐”,对她的生活非常关心,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赠送礼物。

往往宋庆龄刚觉出生活的哪里不如意,毛主席的礼物就到了。这让宋庆龄感觉到,毛主席是一个心细如发、细腻体贴的人。后来,她也多次赠送毛主席礼物,当作回礼。

在所有宋庆龄的回礼中,有一个东西特别值得一提。这是一个高级的鸭绒大枕头,是宋庆龄特意托人从上海买的。

为何宋庆龄要送毛主席枕头呢?原来,这是因为她了解到了毛主席的一个生活习惯。

毛主席平时,喜欢躺在床上工作和看书。毛主席的床,是一张宽大的木板床,但是这张床并不平,而是一边高一边低的。

高的一边,是毛主席睡觉的地方;而低的一边,则放满了书。而床上的用品,更是朴素异常。毛主席的被褥,里外都是普通的白布;而枕头,更只不过是一个塞满了荞麦皮的白布包!

宋庆龄在和人谈工作时,了解到了毛主席的卧具情况,立刻便心生敬佩。她没想到,这位新中国的开国领袖,竟然过着如此清贫简朴的生活。于是,她买回了那个高级的鸭绒大枕头,托人送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自律极严,别人送他礼物,他很少接受。但是宋庆龄送的,他却很高兴地收下了,毕竟宋庆龄是“国母”,她的礼物却之不恭。但是,毛主席只用了这个枕头两天,就把它收了起来。

原来,毛主席从农村走出来,一生戎马,根本睡不惯这样柔软的枕头,还是那个白布的荞麦皮枕头合他的习惯。

不过,宋庆龄的这份心意,他却是记下了。宋庆龄和毛主席的友好交往,也随着两人互相赠送的小礼物,而变得源远流长。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直肠癌与世长辞。按照他的级别,开一个规模比较大的追悼会是很应该的。

但是,由于陈毅被卷入了“二月逆流”事件中,在之前饱受迫害,因此他的追悼会规模,受到了很无理的限制。

根据一些人的指示,陈老总的追悼会可以用中央军委的名义举办,但规格要“低于谢富治,略高于彭绍辉”。也就是说,来参会的人数,不能超过五百人。

但是,当消息传出之后,很多民主人士和党内的正义之士,都表示想要参加追悼会。其中,尤其以宋庆龄的请求最为强烈。

在上海时,陈毅非常照顾宋庆龄,不仅派专人为她站岗,还曾经专程送她回家。两个人在当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之后的工作中,他们更是合作无间。

如今,好友去世,宋庆龄又怎能无动于衷呢?所以,她专门打电话,坚持要参加追悼会。

但是,如果让宋庆龄到场,那么其他的民主人士让不让来呢?更何况,正在北京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也表示希望参加。

如果这些人都来了,不仅五百人的规模打不住,而且总体规格更是远超原计划。到底要怎么办,就连周总理和叶剑英元帅都感到为难。

而解决问题的契机,最终发生在毛主席身上。

事实上,在1971年,因为“九一三事件”的打击,毛主席的身体和精神都变得远不如当年了。进入1972年之后,毛主席更是接连几天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状态很差。

1月10日,也就是陈毅元帅追悼会举行的这一天,毛主席在吃过午饭后,突然变得坐卧不宁。

他一会儿闭目养神,一会儿拿本书来翻一翻,但是总给人有一种静不下心的感觉。突然之间,他对生活秘书张玉凤说道:“调车,我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毛主席要亲自参加某人的追悼会,这不要说这几年,就是建国之后都不常见。甚至于,毛主席都没有去过八宝山公墓。

鉴于情况的特殊,警卫员赶紧给八宝山打电话,让礼堂那边做好准备。而由于有了毛主席的参与,无疑提高了陈毅追悼会的规格,这就让很多人为设置的限制,全都被突破了。

于是,在得到消息后,周总理立刻给中央办公厅打了电话,要他们通知下去,让所有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都来参加陈毅元帅的追悼会。

至于宋庆龄、民主人士以及西哈努克亲王,如果想参加就都可以参加!就这样,陈毅元帅追悼会的规模,从五百人变成了一千五百多人!

下午,当毛主席拖着病体,出现在追悼会现场时,正好看到了宋庆龄等人。他伸出颤抖的手,和大家一一握手,互道珍重。接着,陈毅的夫人张茜走了过来,红着眼眶说道:“主席,您怎么来了?”

毛主席看着张茜,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同志。他立过功,给中国的革命和世界的革命都作出了贡献。这些都是已经有结论的。虽然他跟我吵过架,但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合作得很好。张茜,你也给我一个黑纱吧。”

张茜一边听,一边抹着腮边的眼泪,一边拿过了黑纱。旁边的工作人员接手,将黑纱套在了毛主席的衣袖上。

谁导致的,毛主席这样做,既是表达对逝者的悼念,也是表达对生者的安慰。

下午三点钟,追悼会正式开始。在遗体告别时,很多人都泣不成声。而宋庆龄的眼泪,更是不断地往下掉。

她的身体本也不好,此时更是伤心过度,连走路都感觉沉重了。在大家离场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小声提醒江青,要她去搀扶宋庆龄。

此时的江青,其实内心早已波涛汹涌。限制陈毅追悼会的规模,她正是始作俑者。

但是,毛主席的出现,将她的如意算盘全给打乱了。不过,虽然心中不是滋味,可毛主席的话她还是要听的。

所以她还是走上前,象征性地搀扶了一下宋庆龄。宋庆龄低头看了看她,又看了看毛主席,很感激地说道:“多谢主席,我先走了,您也要保重身体。”

在汽车上 ,宋庆龄感慨地说道:“毛主席真不愧是一代伟人,真是心细如发,绝顶聪明啊。”

在毛主席的诸多优点当中,细心其实并不是非常突出的一个。但是,这个优点却能成为他领导革命走向成功的基础。

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毛主席总是能见微知著,通过一些小细节,察觉到现象之后的本质问题 。毛主席的细心,不仅能让和他接触的人如沐春风,更能引导一个国家走出逆境,走向富强。

参考资料:

汤雄:《宋庆龄与毛泽东的礼尚往来》

潘顺利:《宋庆龄在1972年1月10日》

吴志菲:《毛泽东最后一次出席追悼会始末》

0 阅读:42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