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员总数有多少?

裴元绍谈历史 2023-09-16 00:06:17

根据不同的文献记载,清代的官员总数有所不同。根据《清史稿》记载,清代的官员总数如下:

康熙年间,文武官员总数为15600员,其中在京正杂大小官2546员,直隶及各省正杂文职6404员,学官3001员,各省武职2651员。道光末年,文职京官2369员,外官8947员;武职京官4738员,外官八旗2848员,绿营7470员,以上京外文武官统共26355员。光绪《清会典》记载,仅在京文职衙门便有官员3786人,如果加上机构庞杂的内务府在内,将达到6700余人。

其中列举一些清朝比较有名气文武官员

文官: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康乾年间的名臣、文学家,大学士张英之子。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因其才华横溢、处事果断、敢于直言而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重用。

张廷玉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其才华、处事果断、敢于直言而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重用。他担任官职期间,曾主编《明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因其卓越的文学和政治才能,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楷模。

张廷玉与鄂尔泰同为雍正帝的心腹重臣,两人各有所长。张廷玉擅长文学,鄂尔泰擅长军事,二人在康乾盛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廷玉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文优美,著有《澄怀园全集》、《张廷玉诗文集》等。此外,他还擅长书法,其墨迹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尔钝,号延清,山东诸城人,清代乾隆年间的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以清廉正直、敢于直言而著称。

刘统勋的父亲是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刘统勋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他本人也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举,雍正二年(1724年)考取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

在翰林院期间,刘统勋得到良好的锻炼,逐渐受到雍正皇帝的信任。他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乾隆皇帝继位后,刘统勋再受宠信,升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曾因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尚书公讷亲而名闻朝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刘统勋协办山东赈务并勘察河道。次年迁工部尚书,而后调任刑部尚书。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统勋主持会试并充军机大臣。此后又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詹事府詹事、尚书房总师傅等职务。

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刘统勋兼任首席军机大臣,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同年十一月卒于任上。乾隆皇帝亲临祭奠,辍朝三日,册赠太傅,谥文正,御制哀诗,思忆过状,恩礼极隆。

刘墉:(1720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被誉为“清官第一”。

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务。在嘉庆年间,他更是官至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成为嘉庆皇帝的重要辅臣。

刘墉在政治上以清廉、刚正、直谏著称,他敢于直言进谏,多次规劝乾隆皇帝纠正弊政。在文学方面,他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和诗人,擅长行书和楷书,著有《石庵诗集》等作品。

刘墉在嘉庆年间曾被任命为湖南巡抚,但因母亲去世而辞官守孝,未能赴任。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务,在任期间表现出色,多次受到嘉庆皇帝的褒奖和赞扬。

刘墉的家族也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刘统勋也是乾隆朝的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墉的子孙后代也多有出息,他的儿子刘镮之曾担任过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等职务,被誉为“一门三组序”。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代道光年间的名臣,官至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因禁烟运动而名声大噪。

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林则徐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是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出生在安徽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由于他的出众贡献和影响力,世人多尊称他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民间有时也称他为“李二先生”。

李鸿章在六岁时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从小展现出聪明才智,后来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了扎实的学问功底。李鸿章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赞誉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更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在文学方面,他也有所贡献,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的主要贡献在于洋务运动,他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创立了北洋水师,建立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并组建了淮军。他提出的“自强、自重、自立”的口号,影响了当时的学术和政治思想。他的思想和行动,代表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纪晓岚: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官员。

纪晓岚15岁受业于名儒董邦达,24岁中举,31岁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历任侍读学士、学政、知府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罹法,纪晓岚为其通风报信而获罪,谪戍乌鲁木齐,48岁遇赦返京。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纪晓岚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和官员,官至礼部侍郎,因其才思敏捷、学识渊博而备受乾隆皇帝赏识。

曾国藩:(1811年12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是清朝晚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理学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家中排行第四,幼时取名“国藩”,意为“为国家藩篱”。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曾领导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曾国藩五岁时开始读书,十六岁时考中秀才,此后多次考试未中,直到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他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渐升至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位,成为清朝晚期的重要官员。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展洋务运动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理学家,他创立了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主张“以气为主,以理充之”,重视内容和气势的充实和雄浑。他的文学和理学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被认为是晚清时期的“中兴名臣”,他的思想、品德、才干和成就,都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被毛泽东、梁启超等人称为“千古完人”、“一等一的圣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名臣,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湖南湘阴,自号湘上农人。官至军机大臣、闽浙总督,曾收复新疆和治理西北地区。

左宗棠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左宗棠在军事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清朝后期的重要将领。另一方面,他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在经济方面,他积极参与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在政治方面,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国家行政改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左宗棠在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思想和行动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他的贡献和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纪念和尊崇。

翁同龢:(1838年9月19日—1904年7月4日)是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的名臣,官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任光绪帝的老师。他是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声甫,自幼聪慧好学,苦读诗书,为晚清文坛巨擘。官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

翁同龢在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因父亲翁心存早逝,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入仕为官。他先后担任翰林院修撰、陕西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赞善、詹事府右赞善、右春坊右中允、右春坊右庶子、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署理刑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其中担任户部尚书长达十余年。

翁同龢在任期间,曾入值军机处,参与内政外交的决策。他尤其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被视为“帝党”的代表、晚清清流派中“后清流”的领袖。甲午战败后,他主张变法图强,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起草了“定国是诏”,拉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但不久即被勒令开缺回籍,百日维新失败后被革职编管,永不叙用。

翁同龢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收藏家。他喜好收藏书画、碑帖等文物,家藏丰富,被誉为“常熟翁氏藏书画碑帖之富,甲于东南”。他的收藏品现今已成为常熟市博物馆的重要馆藏。

翁同龢作为晚清历史的重要人物,其政治主张、书法造诣和收藏爱好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他的生平经历和成就也为后世所铭记和推崇。

武官:

岳钟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4月2日)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四川总督、兵部尚书。他出生于四川成都金堂杜家巷,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后代。曾平定青海和西藏叛乱。

岳钟琪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游击身份开始其军事生涯。雍正元年(1723年),他以参赞大臣身份随年羹尧征讨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出归德堡,断敌退路。次年,他袭破罗卜藏丹津大营,平定了青海的叛乱。雍正三年(1725年),他被授予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

之后,岳钟琪受命在云贵两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得到雍正帝的赞许。而在镇压大小金川叛乱时,他采取了南北夹击、直捣中坚的策略,被经略傅恒采纳,并以十三骑入勒乌围大营,劝导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父子归降。

然而,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岳钟琪因平定西藏乱事不利,被夺官拘禁。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才被重新启用,以总兵身份参与了大小金川之战,并献南北夹击、直捣中坚之策,被经略傅恒采纳。然而,在回师途中,岳钟琪病逝于资州,享年六十八岁。

岳钟琪一生战功显赫,在平定青海叛乱、逐准安藏及讨平大小金川的过程中屡建大功,被乾隆帝誉为“三朝武臣巨擘”。他的著作《姜园集》、《蛩吟集》、《复荣上下二集》、《容斋诗集》等流传于世。

年羹尧:(1679年—1726年1月13日)是清朝前期政治、军事人物,雍正帝嫔妃敦肃皇贵妃之兄。年羹尧祖籍安徽怀远,家族徙居辽东广宁卫,明清战争时期入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平定青海和西藏叛乱。

他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后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奉使朝鲜,归国后外放四川巡抚,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四川总督,在驱准保藏之役中立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五月入热河觐见康熙帝,升任川陕总督。

他的妹夫雍正帝即位后,他再次入朝觐见,获封三等公,加太保。随后奔赴西北,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指挥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将青海地区完全纳入清朝版图,晋爵一等公。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三次入朝觐见,因其跋扈无礼,渐为雍正帝所忌。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他被贬为杭州将军,不久降为闲散章京,看守杭州东门。九月被削夺一切官爵,押解进京,廷臣开列其大小罪状九十二款。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1726年1月13日)被赐自尽,终年四十七岁。

年羹尧才兼文武,久镇西边,戡乱西藏,平定青海,为捍卫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作出了贡献。然因行为不检、居功自傲而得罪雍正帝,终致身败名裂。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一位名将、大臣,出生于满洲镶黄旗,是大学士傅恒的第三子,乾隆帝的嫡后孝贤皇后的侄子。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兵部尚书、四川总督,曾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和廓尔喀之乱。

福康安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后率军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累封一等嘉勇忠锐公。他曾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率军平定湘黔苗民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又镇压了湘黔新仲苗之乱。

福康安因为战功卓著,在回师后被升为内大臣,并获“嘉勇巴图鲁”称号。他去世后,被追封为嘉勇郡王,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昭忠祠与贤良祠。

僧格林沁:(1811-1865)是蒙古族人,博尔济吉特氏,是晚清的一位名将。他出生于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袭科尔沁郡王爵。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领侍卫内大臣、蒙古亲王,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

他曾参与对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等战争,军功显著。他曾被道光皇帝选中成为御前大臣,还被授予过都统等职位。咸丰、同治年间,他继续参与对抗太平天国、英法联军的战争,立下赫赫战功。他先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后又官至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加封郑亲王。然而,在同治五年(1865年)5月,他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被捻军围击,最终战死沙场。僧格林沁是一位在晚清政治、军事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的战死也给清朝的军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讷尔经额:讷尔经额(1784年-1857年)是费莫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晚期十大直隶总督之一。清代道光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四川总督、两江总督,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嘉庆八年(1803年)中翻译进士,不久担任妃园寝礼部主事;嘉庆十四年(1809年)调入工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为郎中;道光五年(1825年)迁山东布政使,次年升漕运总督;道光九年(1829年)调任山东巡抚;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国兵船紧逼秦皇岛,讷尔经额移驻天津筹防抵御英军;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讷尔经额镇压湖北白莲教和山东黄莲教起义,并组织团练、乡兵操练补充兵力;咸丰元年(1851年),讷尔经额对长芦盐业的管理与开发提出“官管私营,维持现状”的措施得到了清廷的肯定;咸丰三年(1853年),以直隶总督授钦差大臣,节制黄河南北各军堵截太平天国北伐军,解怀庆围。

和琳:(1754年-1796年)是满洲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希斋,号华坪,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四川总督、兵部尚书,曾镇压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

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四川总督等要职,并骁勇善战,行事节俭。他与军机大臣福康安有深交,亦工书法,但存世极罕。

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和琳奉命赴贵州从福康安镇压石柳邓领导的苗民起义,次年福康安死,他代为主帅,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病身亡,被追封为一等公爵,年仅42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赐祭葬,配享太庙。然而,和珅倒台后,和琳的配享资格被剥夺。有一子丰绅宜绵以及女儿二人,长女嫁给质亲王永瑢之子绵庆为嫡福晋。

海兰察:(1741年—1793年),鄂温克族,满洲镶黄旗人,多拉尔·海兰察,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二等侍卫、参领、副都统,曾镇压大小金川之乱和反击廓尔喀入侵。

他历任御前大臣、都统及领侍卫内大臣,曾图形紫光阁,列为功臣像。他一生征战南北,身经百战,功勋赫赫,特别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乾隆时期的一位传奇英雄。

海兰察曾参加过大小金川之役、平定西北之乱、抵御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等战役,屡建奇功。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两次以参赞大臣的身份率军镇压甘肃回民起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他跟从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他再跟从福康安率兵赴西藏参加廓尔喀之役。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他在回部病逝,享年53岁,谥号武壮。

长龄:(1764年9月19日—1846年3月16日),字懋亭,号筠心。江苏扬州府泰州姜堰填人(现姜堰市姜堰镇) 。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曾镇压回民起义和新疆叛乱。

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嘉庆年间先后任提督山东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通政使司副使、湖北布政使、湖南巡抚、云贵总督、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曾镇压山东王伦起义、湖南李沅发起义、河南天理教起义、陕西宁羌教案等,并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病休致。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文僖。有《长文襄公奏稿》。

崇厚:(?—1896)字春涵,号蕴斋,顺天府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晚清将领。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的著名将领,官至直隶总督、热河都统,曾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十年(1860年),跟随僧格林沁参与高楼寨之战,获得优赏,钦赐花翎。同治二年(1863年),又跟随僧格林沁查办河南教案,升为直隶州知州,接着因母丧守孝。

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钦赐蓝翎、五品衔,办理直隶军务。同治四年(1865年),捻军入山东,崇厚扼守直隶广宗、清河等地,并追逐捻军至河南,擢升为知府。

同治六年(1867年),以护理山西冀宁水利通商事务,钦加盐运使衔。同治八年(1869年),署理山西冀宁水利通商事务,又署理山西按察使。

同治十一年(1872年),获得实授山西按察使,不久护理山西布政使。同年七月,升任安徽布政使。十二月,护理安徽巡抚。同治十二年(1873年),实授安徽巡抚。

同治十三年(1874年),调任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光绪元年(1875年),崇厚署理山西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实授为山海关副都统,又调任正黄旗汉军副都统、正红旗汉军副都统。

光绪十年(1884年),署理镶黄旗汉军副都统、正黄旗汉军副都统、镶红旗汉军副都统。次年实授镶红旗汉军副都统、镶黄旗汉军副都统、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镶白旗汉军副都统、正蓝旗汉军副都统。

光绪十三年(1887年),署理直隶练兵事宜,又署理古北口提督。光绪十五年(1889年)实授张家口副都统。

0 阅读:65

裴元绍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