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失利真实原因被掩盖,粟裕默默背锅,替帐下大将扛下所有

东效聊历史 2023-07-09 16:40:02

1947年8月,一向对人和蔼的刘伯承,突然以极其严厉的口气给华野发了一封电报,怒责华野陈唐兵团不顾友军,导致刘邓大军南进大别山时遭遇严重损失。

陈唐兵团在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此事向来很少有人详细分拆过,今日与诸君试作一分析,一窥解放战争翻山头之际,各路英杰们的临场反应,以及背后代表的军事水平。

一、刘伯承罕见怒责友军

1947年8月下旬,刘邓南下大别山,一边急速行军,一边回头打追击的国民党军。

刘伯承敏锐地察觉到,后面的国军越来越多,似乎后方出问题了。

恰在此时,刘伯承留在后方牵制国军的十一纵司令王秉璋和政委张霖之联名发来急电,告了华野陈唐兵团一状。

告什么呢?

华野陈唐兵团所辖之十纵,突然放弃在黄河沿岸阻击国民党追兵的阵地,北渡黄河找地方休整去了。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邱清泉第五军,摆脱了华野牵制,准备全军南下,来追击刘邓大军。

刘伯承一口凉气从脚后跟抽到天灵盖,要是这么个打法,刘邓大军前有河流挡路,后有强兵追击,还挺进大别山,半路就要被敌人消灭光了。

刘伯承遂于8月22日急电陈士榘、唐亮,语气十分严厉,大违刘帅平时谦和宽厚的作风。

刘伯承没有纠结于宋时轮十纵北撤黄河是对是错,而是集中火力对陈士榘、唐亮开火,说他们以各种理由,在鲁西南地区打转,而没有深入河南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先放过了王敬久兵团(整编第三师、五十八师),又放过了吴绍周兵团(整编第八十五师、五十七师),现在又准备把邱清泉第五军也放开让他们南下。

刘伯承的指责中有一条非常厉害,说的甚至有点越界,说陈唐兵团有打圈子避战的方针。

话虽短,却值得注意。

要知道,陈士榘、唐亮分任华野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是野战军领导。刘伯承批评华野的纵队没有问题,但是批评陈唐这个级别的,而且还指责作战方针有问题,此话可以说没有给陈毅粟裕留面子。

没有逼到生死关头,刘伯承也不会说出这种话。可见当时刘邓大军已经危险到什么地步了。

那么,陈唐兵团真的做错了吗?是故意避战吗?显然不是。都是多年老革命,陈士榘唐亮职居高位,久经考验,不会做出这种国军才干得出来的事。

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1947年7月华野七月分兵后,陈士榘唐亮二位受陈粟之命,指挥华野三纵、八纵、十纵开赴鲁西南作战。

当时华野挟孟良崮战役新胜之威,各纵都非常有斗志,陈唐亦如此,准备到鲁西南大干一仗,谁知实际打起来远远不是那么回事。

开国上将陈士榘一家

孟良崮战役国军虽然送掉了张灵甫七十四师,但四十多万国民党军大部分主力没有什么损失。

陈唐兵团到鲁西南之后,打济宁、兖州、汶上、菏泽等地,相当于以弱攻强,华野特纵的炮兵也没带多少,来来回回都没打下关键的城池,部队往返跋涉,非常疲劳。

以此疲惫之师,别说牵制国军强大的中原主力,就是和邱清泉第五军单打独斗,都有点勉强。

客观地说,陈唐兵团没有做错。

那么问题来了,在谁都没有做错的情况下,为什么南进大别山会失利?难道是中央制定的挺进外线计划有问题?

非也。

中央没错,刘邓没错,陈唐也没错。谁都没做错,居然会产生重大损失,太怪了。

世界上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些事,可能没做错,但不一定就是对的。

二、七月分兵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刘伯承怒批陈唐,引发了更大的风波。

毛主席对华野支援刘邓不力大动肝火,没好意思发电批评陈粟谭,而是揪住宋时轮十纵北撤黄河发电批评。

说“宋时轮十纵自动北渡,致受损失,是一大失误。”

表面上讲的是十纵受了损失,其实暗指刘邓大军被尾随追击受损。但是考虑到大局,毛主席并没有全面扯开,去追究刘邓失利的真正原因,刻意缩小范围,把真正的原因压住了。

怕陈唐背上沉重的负担,毕竟鲁西南和中原的仗还要靠他们,现在不是秋后算账的时候。

陈士榘、唐亮致电华野陈粟首长,说宋时轮当时处境危险,中了邱清泉声南击北的诡计,十纵被邱清泉第五军咬住,我军兵力少于对方,火力更弱于对方,如果坚持留在黄河南岸,十纵将会发生重大损失,所以陈士榘命令十纵北渡,而不是自动北渡。

陈士榘还向陈粟首长解释说,我们当时没有出动挺身而出拦住王敬久、吴绍周两兵团,以至于给南下的刘邓大军带来重大压力,但我们并不是故意放敌南走。当时三、八两个纵队力量不够,考虑暂时拖住一部分敌人,等叶飞、陶勇两纵队从鲁南转移过来,集中大量兵力再打,这样更好,而不是故意避战。

陈毅对这番解释没表态,去十纵又是批评教育又是鼓励再战,自家孩子,就算再做错了,不能一味打骂。

粟裕则另有打算。

他压住了这封电报,没有向中央转呈解释,也没有向刘邓方面解释。而是默默担下了指挥不力的责任。

危难关头,展现了一军之帅替下属扛事的光辉品格。

不过粟裕扛下此事,并不是单纯地背锅,或者说他根本没把背锅当什么大事,眼前有更要紧的大事。

大事?什么大事,刘邓已经受了重大损失,还能挽回吗?

当然不能挽回,刘伯承的一番批评,让粟裕突然对当下局势,尤其是毛主席制定的挺进外线的大战略了,有了巅覆性的认识。

通俗地讲,突然顿悟了。

这话怎么讲呢?

还要从七月分兵这个起点。

七月分兵之始,当时粟裕并不是很理解,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华野配合刘邓作战,都没有深入的认识。

只是被动地按照中央指示,一分为三,陈唐三纵、八纵、十纵去鲁西南,叶飞陶勇一四两纵去鲁南,陈毅粟裕亲率二、六、七、九纵在鲁中。后来鲁中主力又一分为二,粟裕带王必成六纵去鲁东北老区准备往鲁西南指挥,许世友、谭震林则率二、七、九纵去胶东。

分兵之后很苦恼,三个方向都失利,叶陶在鲁南被优势国军围攻,陈粟则打出了南临战役这样的消耗仗。

粟裕其实都没理解透毛主席的用意。

毛主席的真正用意,一方面是扯散国军主力,使其无法向山东腹地尤其是胶东方向进攻,确实华野有一个稳固的不被骚扰的大后方。

另一方面,则是配合刘邓南进。

第一个方面粟裕理解透了,第二个方面则有点混乱。

所以华野遭遇了成军以来最乱的局面,三个方向,没有中心。

陈唐兵团没有打好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刘伯承批评之后,粟裕顿悟了什么呢?

七月分兵的重心放哪里的问题。

毛主席只是让华野分兵,只是部署了两方面的战略任务,但对华野怎么分兵、哪里是重头、哪里是次要,两军究竟怎么配合,并没有做出太明确的指示。

这是方面军层面的技术问题,而不是毛主席需要亲自考虑亲自制定方案。

这是毛主席和蒋介石最大的区别。一线权力尽可能地下放,而不是事无巨细想抓就抓,把一线将领弄的各种抱怨。

不过,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就是在华野分兵与刘邓南下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统帅部与方面军的沟通对接发生了脱节。

毛主席并未言明的问题,粟裕也没理解透彻,上面也没多问,下面也没多汇报,华野在兵力分配上出现了失误。

是不是该考虑,别把叶陶派出去。叶陶两纵在鲁南并未扯散多少国军主力,反而因为兵力过少被国军咬住,自身损失与分兵带来的效益并未达到最优。

如果把叶陶放在鲁中或者陈唐兵团,形成五个纵队以上的强有力集团,是不是更能抓住机会呢?

南麻、临朐两场战役,吃亏就吃亏在兵力不足,如果粟裕手中哪怕再多一个纵队,胡琏整编十一师或许就被干掉了。

或者再假设,如果粟裕的思路和毛主席大战略精准对接,粟裕亲率五到六个纵队在鲁西南作战,而留陈唐叶陶四个给陈在鲁中,以粟裕的本事,配合刘邓肯定不在话下,刘邓南下断不会受到这么大的损失。

毛主席来电批评,刘伯承来电的强烈刺激,鲁西南战况的恶化,使粟裕突然明白了今后战局的重心。

华野到底该往哪个方向用劲,终于搞清楚了。

三、粟裕逆转战局

不光是粟裕,陈士榘也搞清楚了。

陈士榘等来了叶飞一纵和陶勇四纵,为了一雪前耻,将功补过,陈士榘统一指挥一、三、四、八、十纵,再加上晋冀鲁豫十一纵(此时还不叫中野,司令员王秉璋),在鲁西南打国军整编五十七师和吴化文所部。

结果这仗又没打好。

兵力还没有完全集中的情况下,3个纵队既打吴化文又打五十七师,两边用力。叶飞和三纵、八纵配合的不是很好,据叶飞说,一直请求八纵王建安集中力量打五十七师,但八纵分出兵力打吴化文。

开国上将叶飞一家

结果两边打不下来,邱清泉虎视眈眈准备过来救援,陈士榘不得不命令撤出战斗。

这仗没打好,中原国军仍然扯不回来,邱清泉仍然趾高气昂,随时有南下追击刘邓的可能。

毛主席接连电报催促陈毅粟裕到鲁西南指挥,实际上专门催粟裕,寄厚望于他,希望他真正扭转局面。

8月30日毛主席急电说:现在欧震、张滏、罗广文、张轸、王敬久、夏威各部均向刘、邓压迫甚紧,刘邓有不能在大别山立脚之势,务望令陈唐积极歼敌,你们立即渡河,并以全力贯注配合刘邓。

粟裕思路上的障碍已经完全打通了,知道下一步要干啥,那么接下来的事就没有任何困难了。

八月底粟裕终于率六纵和特纵来到鲁西南,华野一、三、四、六、八、十、广纵加王秉璋十一纵,兵力大大集中。

万众瞩目,三军期待,就看粟裕擎天之手怎么解这个看似已经走到死胡同的局。

粟裕能有什么办法?敌我兵力布势都非常明白。

粟裕想出一个办法:打五十七师,阻邱清泉第五军。

这个方案乍一看没有任何神奇之处,谁都知道五十七师弱,第五军强。

学问就在怎么打。别人没办法,粟裕就有办法。

粟裕一面令各纵继续佯动,引诱五十七师继续追击。待五十七师和邱清泉第五军拉开20公里之后,粟裕急令各纵集中兵力,一分为二,准备开吃。

20公里,太近了,能吃动吗?上次陈士榘指挥打五十七师,就是因为吴化文和他们太近,拉不开,导致两面用兵。

粟裕有这个决心。

集中三个纵队打五十七师,兵力大约为四比一的优势。

另以其余兵力,阻击邱清泉第五军。阻援兵力比主攻兵力还多。

与陈士榘的指挥区别就在于,该打就打,不拖泥带水。同时在作战方向上非常清晰,先打弱敌,快打快撤。

果然,整编五十七师被包围后,只抵抗了三天,就被干净彻底地消灭了,师长段霖茂以下9500余人被歼灭。生俘者多达7500人。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战况并不十分激烈,五十七师被突如其来的包围吓坏了,稍作抵抗就崩溃了。

此战即沙土集战役。

粟裕的招法简单务实,是典型的险中求胜,粟裕惯用的急停跳停式的打法。

邱清泉突然挨了这么一棒有点懵,立即察觉到粟裕回来了。当即向国防部报告,请求多派兵来,与华野主力在此决战。

胡琏整编十一师等纷纷闻讯北上,中原国军主力为之一空。刘邓在大别山的压力随之减小。

粟裕明白,沙土集之胜的意义不在歼灭敌人多少兵,而是扭转战局,重新掌握主动性,与刘邓一南一北,彻底把作战重心推向蒋管区。

毛主席的外线战略,至此与粟裕的作战决心完全契合,精准对接。

1947年两大转折点,一是刘邓挺进大别山,另一战,笔者之意,沙土集之战可称转捩!

15 阅读:4370
评论列表
  • 艾迪 11
    2023-07-09 19:50

    祖国人民不会忘记大将粟裕的功勋

    滨哥 回复:
    粟大将确实“神”!刘帅称赞:“别人不敢打的粟总敢打,别人不能打的粟总能打”!
  • 海欣 10
    2023-07-10 14:24

    说白了,伟人指挥,不是粟裕指挥。粟裕指挥不会把兵力分的这么散。不集中兵力,就不能吸引国军国军兵力围攻

    话茬话茬 回复:
    伟人布局,粟裕指挥
  • 2023-07-09 21:54

    打胜仗才能解决所有问题

  • 2023-07-10 05:51

    写的好,分析的透彻,给小编点个赞

  • 2023-07-11 12:35

    当时认为跑到大别山就是胜利,想得太简单了!二野是正师,华野是偏师,指责华野觉得理所当然。打完孟良崮战役,华野不少人过于乐观,认为自己也能打出这样的仗来。陈士戟、谭震林和许都可以直通军委,于是有了七月分兵。有了失败,总要有人担待,便一致指向粟,说目光短浅,技战术低下。不久,指令粟总带三个纵队下江南,

  • 2023-07-11 11:39

    帅才粟裕

  • 2023-07-11 11:28

    我k,什么时候大别山失利了,出击大别山坚持住就是胜利。

  • 2023-07-11 12:15

    说白了,陈唐宋等都没明白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考虑自己多了一点,说什么敌我实力差距大挡不住,那都是借口

  • 2023-07-11 13:00

    毛是打大方向,下面的要懂得怎样打各方向。这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粟是神,所以能以小方向扭转大方向。

东效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