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鸿信本季秋拍也有幸征得一件苏汉臣的精品《蕉荫婴戏图》呈现拍场,与诸君共享。童心是艺人最可贵的品质——苏汉臣《蕉荫婴戏图》传为苏汉臣的《蕉荫婴戏图》绢本,纵23.2厘米,横23.8厘米,此绢本画一见便知是北宋苏汉臣风格所画的婴戏图,全图绘庭院内28名儿童嬉戏场景,生动活泼,伶俐可爱,童稚生活,令人艳羡。
0893
苏汉臣(1094-1172) 蕉荫婴戏图
镜芯 绢本设色
23.2×23.8 cm. 约0.5平尺
RMB: 300,000-500,000
【说明】【“吴廷”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412页,吴廷第7方印】相符;【“福山王崇烈南皮张莳夫妇购藏”与《中国鉴藏家印鉴大全》江西美术出版社,第121页,王崇烈收藏印】相符。
【款识】苏汉臣。
【鉴藏印】吴廷(朱文)、福山王崇烈南皮张莳夫妇购藏(朱文)
【藏家简介】
1.吴廷,又名吴国廷,字用卿,号江村,“余清斋”主,万历年间人,生卒年不详。《丰南志·士林》有吴廷传:“吴国廷,一名廷,字用卿,丰南人。博古善书,藏晋唐名迹甚富。董其昌、陈继儒来游,尝主其家。尝以米南宫真迹与其昌,其昌作跋,所谓‘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尚藏有右军官奴帖真本’者也。刻《余清斋帖》,杨明时为双钩入石,至今人珍袭之,谓不减于《快雪》、《郁冈》诸类帖。所刻有馆本《王右军十七帖》……皆刻于万历中。清大内所藏书画,其尤佳者半为廷旧藏,有其印识。”国廷为吴廷的谱名,今所见其跋语皆属“吴廷”或“用卿”、“江村居士”和“余清斋主人”。
2.王崇烈(1870-1919),字汉辅,山东福山古现人,王懿荣次子。清光绪20年举人。历任军机处存记补用道,清史馆协修。
钤印对比图
男童多著罩纱衣,有黄、绿、白、青四色,有五名男童则是被挂褙心,三名女童则著右衽长罩衣,长发缬结于耳边。婴戏场景则分为:灌佛婴戏、推闹婴戏、说唱婴戏、杂伎婴戏、背诵诗文婴戏等六组,共计28名儿童,形态各异,妙趣横生。
五名著被挂褙心的男童,《蕉荫婴戏图》局部
三名著右衽长罩衣的女童,《蕉荫婴戏图》局部
灌佛婴戏 ,《蕉荫婴戏图》局部
推闹婴戏 ,《蕉荫婴戏图》局部
说唱婴戏 ,《蕉荫婴戏图》局部
杂技婴戏 ,《蕉荫婴戏图》局部
背诵诗文婴戏 ,《蕉荫婴戏图》局部
本画的绢底,仔细观察是南宋的双丝绢,其特点是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此种双丝绢,最初应当是细密洁白,但在画的时候,已经是染过,但仍旧可以明确的是,这是南宋时细密精白的绢。由此可以断定,这是一幅南宋的画无疑。本图究竟是否出自于苏汉臣的亲笔,需要下文进行考证。
苏汉臣(1094年―1172年)
宋代画家苏汉臣(约1094-1172年),汴梁(今河南开封)人,一说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年任画院待诏,南宋初年任承信郎。画学刘宗古,所绘人物、士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传世作品有《秋庭戏婴图》、《五瑞图》、《击乐图》、《婴戏图》等。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
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徵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讚赏。在今天,定为苏汉臣传世名作的作品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货郎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余的藏品,多是传为苏汉臣的作品。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将本图与《秋庭婴戏图》对比,《秋庭婴戏图》描绘姐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 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没有。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
画轴左上方有题跋,但并非原画所有。
苏汉臣《蕉荫婴戏图》画款
对比《秋庭婴戏图》,本图则是夏日庭院婴戏的情景,不是在宫廷为皇家所画的职务作品,而是职务之外的业余作品,两者是有着不同的使命与创作目的的。《秋庭婴戏图》描绘了一对玩传统玩具“推枣磨”的姐弟,他们神情专注陶醉、衣着描绘精细,庭院花卉巨石相映成趣,形成了栩栩如生又典雅精致的童趣绘画。无疑,宋代的儿童绘画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主题,并且在表现技法上达到了艺术的高峰。而《蕉荫婴戏图》则更加民间化,寓意深刻,内涵更加非丰富,是不可多得的婴戏图,也代表着南宋婴戏图的绘画水平。
《秋庭婴戏图》局部
如果说《秋庭婴戏图》是苏汉臣在宫廷中的职务作品,而在天津博物馆所藏的《婴戏图页》中则明显是非职务作品。在天博的《婴戏图页》中,用笔细劲,着色鲜润,苏汉臣擅于绘画婴孩形态和神韵,而且用色鲜艳丰富,尽显儿童玩乐时的热闹气氛。
苏汉臣《婴戏图》,天津博物館藏
本图《蕉荫婴戏图》不仅是对婴戏图的内涵加以扩大,而且更加注重其画面的意义。婴戏图是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题材之一,画家通过描绘古代儿童玩耍、生活活动场景,来表达人们对子孙满堂,祈福吉祥的美好向往。
苏汉臣《蕉荫婴戏图》轴 局部
而在本图《蕉荫婴戏图》中,苏汉臣擅长人物画,尤喜描绘儿童生活场景,《南宋院画录》记章允恭〈题浴婴图〉:“其写婴儿,设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色者,可谓神矣。”在宋代,苏汉臣画婴戏图就已经名扬天下。明代张泰阶《宝绘录》云:“(苏汉臣)作婴儿,深得其状,而更尽神情。”又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评论其《婴儿斗蟋蟀图》:“婴孺四蹲踞斗蟋蟀,天机烂漫。”
本图《蕉荫婴戏图》的左侧有楷书“苏汉臣”三个字,对比天津博物馆所收藏的苏汉臣《婴戏图页》上的三个楷书落款,二者有相似之处。有的学者认为天博的苏汉臣《婴戏图页》上的款署 “苏汉臣”,是目前国内罕见的苏汉臣真款作品,十分珍贵。
《蕉荫婴戏图》落款
本图《蕉荫婴戏图》描绘的是28个儿童各种嬉戏的场面,画面构图均衡,笔致工丽,又饶有情趣。虽然对比苏汉臣宫廷职务作品的《秋庭婴戏图》明显不是极写实的手法。但作为非职务作品的《蕉荫婴戏图》,其在文人收藏世界里追求的更加有趣味性,是无庸置疑的。婴戏图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
北宋·苏汉臣《冬日婴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很早已有绘画婴孩的传统,到了唐宋时期技巧渐趋成熟,宋代更是婴戏图的黄金时期,使之成为中国绘画中极受欢迎的画类。宋代是婴戏图发展的全盛时期,不但取材多样化,而且描绘技巧高超。有的采用鲜艳颜色以衬托婴孩游玩时的愉快心情,营造热闹快乐的气氛;有的利用简洁的线描,刻划平民的市井风情。
南宋 佚名《小庭婴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市井之民虽生于低下阶层,物质生活不甚丰富,但小孩的天真、贪吃贪玩的性情仍溢于纸上。在婴孩的形体构图方面,孩子面貌及身形比例准确,不再是“身小而貌壮”或“妇人之貌”。而且画家每每绘画小孩穿上轻纱薄衣,使观者能通过薄衣透视小孩丰满圆润的身段。婴孩面部表情亦十分丰富,喜怒哀乐活灵活现。
宋代婴戏图的兴盛和成功,奠定了婴戏图的基础,亦创新了不少题材,使后世仿效之作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