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祸从口出。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也是心与心交流的桥梁。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三则,教我们怎样说话,懂了终身受益!
三句金句,句句入心,讲透说话之道(值得收藏)。
01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是能够与他交谈的人,却不与他交谈,这就是错失了(应该交往的)人;但(如果一个人)本身是不可理喻的,却仍然和他交谈,那就是浪费了自己的话。智慧的人,不会错过应该交往的人,也不会浪费自己的话。”
人,言贵而道重,自己珍惜自己的话,只说给那些能够理解自己的人听,那么才显得自己的道理是有重要的,要是见人就到处输出自己的想法,只会显得自己的话廉价!
想想你有没有那样的朋友,每次要分手的时候都来找你哭诉,你苦口婆心劝他说那人不合适,而他回回转眼又去复合,然后怨你挑拨离间。这样的人,就是不可与言者啊,不要为了他们浪费自己的心力。
然而,知音难觅,如果遇到了懂得珍惜自己想法的人,就一定要积极勇敢地表达,否则就会错过知己。
02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孔子说:“多听,(听到的内容)有怀疑的地方,要加以保留(不要轻信)。那些可以真正相信的地方,谨慎地说出,就能够减少过错而少后悔。”
人们说话,非常忌讳只片面地了解一点东西,就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也很忌讳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然后大大咧咧,添油加醋地再向别人说。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多少人擅长煽动的言论?而大数据筛选机制又会不断地只推荐你愿意看的东西,我们对于事物的了解面反而变得狭窄。这时如果不加鉴别地把听到、看到的东西直接再传播出去,就极有可能无意中成了谣言的传播者、网暴的参与者。这是多么大的过失啊,又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所以,说话时,对于自己听到、看到的话,一定要做到兼听则明,并且积极怀疑,然后谨慎地发言,才能说出恰当合理的话。
0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人都)花言巧语,有着令人喜欢的脸色,行为都足够恭敬,左丘明以此为耻,孔丘我也以此为耻。”
可能大家要觉得奇怪了,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和所有人都能“和平相处”,这不是不少所谓“高情商”的至上境界嘛?孔夫子怎么反而说会以此为耻辱呢?
其实很好理解,如果一个人,对所有人都和颜悦色,没有一点点意见相左的话,你敢与他交往吗?恐怕不敢吧?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态度、立场,一定会有正偏之争。如果一个人每每说话,都能恭顺逢迎,那这样的人,要么是毫无操守,要么是阳奉阴违,毫无真诚,不能信任。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如果加一条,那就是人言而所争无者不可交,以其无诚心也。
所以,不要以为当好好先生,就可以真的赢得别人的心。事实上,那些有见识的人,绝不敢信任这种人。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只要是自己坚持的真理,一定要勇于表达,当然这种表达不是执拗地强迫别人接受,而是一种坦诚的相互交流。这样的人,这样的话,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节操,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信任。
晓角心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懂得如何讲话,是自身修养的体现,更能聚拢那些善意的人。
孔夫子的这三句话,教我们该和什么人讲话,该怎么对待讲话的内容,更提醒我们自己的言语背后,一定要有自身的操守支撑。
反复揣摩,一定能终身受益!
世界第三理论[点赞][10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