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期,人们的思维并不像现在这般缜密和先进,怪力乱神之说对人们的束缚时常存在,尤其是对于一些自然界中无法解释的现象,总是归结于鬼神作祟,因为这种现象在当时太过普遍,所以鬼神之说在相当一段时间中是被认为真实存在的。
人们将自然界之中的这些不可见之物描述地头头是道,道士,半仙等一些号称能与神灵沟通的职业,这就让这种未知的鬼神在人们心中的比重更大,甚至从最初的好奇变为后来的恐惧,后来也出现了相关描写的小说——《山海经》。
这本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书籍,涵盖了先秦之前广泛的社会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当时的历史,天文,神话,动物,植物,医学等等,在一些传说方面,也曾有颠覆人们认知的记录,比如其中有关“地狱”的说法。
根据山海经之中的记录和分析,地狱并不在人们所理解的地下,乃是在渤海之中,甚至连清朝的纪晓岚也曾发现了蛛丝马迹,并极力想删除。
“地狱”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即使是现代的很多人,在内心深处依然存在关于地狱的简单世界观,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人在去世之后,会踏上黄泉路,走到奈何桥边,看着岸边盛开的彼岸花,以及下方汹涌奔腾的忘川河,或从奈何桥上走过,或乘摆渡人之船度过。
总之在此之前的那一碗孟婆汤是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常说,它无奈今生的重逢,奈何来世的相遇,孟婆汤下肚,从此各走各的路,这样的场景或许无比恢弘,但它就是多数人眼中的地狱,一个人死后一定会去的地方,“地狱”的概念,在很早就出现了。
地狱这几个概念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是非常深刻的,并且它和死亡是分不开的,在上古时期,人们生存都是问题,尚且没有祖先和祭祀的概念,对于那些部落中意外或因为年迈死亡的人,基本都会直接将尸体抛弃,没有任何的葬礼和仪式。
一直到商朝的时候,人们开始普遍相信灵魂的存在,甚至对其表此表现出十分的畏惧和崇敬,因此人死后的祭祀活动,在当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头等大事,其主要目的是为统治者和贵族服务,在他们的认知之中,阴间是阳间的镜像,阳间是阴间的真实反映。
这里所说的阴间,在他们的理解中其实就是“抵御”在阳间,殷商贵族处于统治地位,压迫人民和奴隶不断促进生产,此外在地狱之中,依然是类似的情况,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依然存在,只不过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人类变成了鬼神,地点从人间转变为地狱。
所以从商朝统治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模糊的地狱概念,法律和制度是让阳间之人形成等级,祭祀和祈祷就是为了让地狱之人形成等级,只不过,在当时只是明确了地狱的存在,并没有明确说明地狱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
通过当时的文献记录来看,地狱乃是人间生活的继续,依然等级森严,人间所需要的一切,到了皆为鬼的世界依然需要,无非就是本身性质的不同,丛人变成了鬼,其余方面变化并不是很大,但在后续的发展之中,人们对鬼神和地狱的观念,开始有了社会的属性。
这一点和统治者的禁锢和思想宣传是有分不开的关系的,统治者往往是作为一种上位者在发号施令,他们将自己比作是神灵,正所谓商人郊冥,表示了他们对冥界的认可,并且认为君王的权力是承受天神之命令来行使,总的来看,这种神明的观念也是由鬼演变而来。
人的灵魂称之为鬼,所以灵魂聚集的场所,也就引出了地狱的观念,也就是灵魂的最终归宿,在楚辞之中,强调灵魂居住在黄泉,被称之为幽都,这也是关于地狱最早的称呼,甚至在后来出土的一些文物壁画之中,还有关于“幽都”的描述。
从壁画的具体内容来看,上面的动物并不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出现最多的就是虎首牛身,还曾出现了手持戈戟的神兽,头上还有角,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是凭空出现在古人所说的地狱之中,每一种奇形怪状的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
比如那个手持长戟的存在,主要任务就是勾魂,多数诗人还据此写诗,让地狱这个形象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不断丰富。
地狱观念的泛化秦始皇在对六国进行统一之后为了加强对思想的专制,曾进行了焚书坑儒的做法,几乎所有的典籍都被焚烧殆尽,但地狱和冥界这种思想却一直存在,有些东西虽然丧失了书籍记录,但却以传说的形式继续保留了下来。
到了汉朝的时候,社会上出现了关于“泰山治鬼”的说法,主要是讲述泰山天帝关于招魂的一些行为,被称之为“孙”。
“孙”乃是鬼世界的掌权者,也就是地狱的最高领导人,通晓人的旦夕祸福,掌管人的生死存亡。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后来魏晋南北朝的大混乱,在这个时候泰山府君统治下的冥界也被叫做地府,在这个地府中同样有官吏的设置,并且人选都是阳间的人亡故之后,因为这时的人认为,阳间和阴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人世和地府之间的转换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完成的,只要是在人世间死亡就可以实现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途径或方法,人一旦因为死亡为进入地府,泰山府君会根据生前职位的不同而任命这些鬼魂来担任不同的职位。
有些人在进入地府之后,甚至会发现自己曾经的故交和好友都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冥界地府之中,也有和阳间世界一样的人情世故和贪污贿赂,比如在小说西游记之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
因为李世民答应拯救的泾河龙王被魏征在梦中所杀,所以当夜曾提着自己的头颅前来索命,此后李世民便生了一场大病,弥留之际一位僧人曾将一封书信放在李世民手中,嘱咐他于地府交给某位鬼差,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三方对峙和唐王游地府。
也正是因为在关系上的疏通,李世民才有了重新回到阳间的机会,从“泰山治鬼”的传说到小说之中的讲述,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地狱和地府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之中是的确存在的,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还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从具体的位置来看,传说中的地府是在泰山之下,小说之中的地府则直接在地下,但在《山海经》之中,地狱却位于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渤海”。
纪晓岚和山海经乾隆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最鼎盛时刻,民众生活安居乐业,四方发达歌舞升平,乾隆皇帝有一日闲来无事,就任命手下的读书人纪晓岚去搜集一些书籍知识,将其整合在一起,编纂出一本《四库全书》,这是一本具有总结性意义的书籍。
总共花费了纪晓岚十年时间才创作完成,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刚成书没多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将所有的书都烧掉,此时的纪晓岚也并不懊恼,反而表现出一种十分愿意的态度,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想毁掉其中的山海经。
所谓山海经,其中主要记录的都是一些山川海洋局势以及民间的异闻和传说,因为是搜集的前人资料,所以对其中的说法是有真有假,其中有些神话和怪物的刻画让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甚至有些太过真实贴切的描述让人难免怀疑是否有人亲眼见过。
在山海经之中的某一篇之中,有着关于地狱的描述,但在名字上并不是称呼为幽冥界或地府,直接被叫做归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拥有梦幻般名字的地狱,并不在人们所理解的地下,是在渤海之中,因为归墟在书中指的是日月降落的地方。
所谓“归墟”,本身也大有回归的意味在其中,又是指太阳和月亮落下的地方,因为此地是茫茫海洋,深邃又一片荒芜,所以便是阴间抵御之所在。
根据山海经之中的描写,在阴虚之中曾有一个深邃的海沟,海沟之中有许多死去之人的灵魂在漂泊,不仅如此,除了天上的旭日,海沟之中仍然有一个太阳在运行着,就像是地狱之中的掌控者一般,对这些灵魂起到了吸引的作用。
这便是山海经之中对地狱的重新定义,结构类似但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知,甚至有人在了解到渤海深处的神秘之后,亲自前往去寻找“归墟”之所在,但始终没有什么结果。
结语不管是地狱,地府,还是山海经之中的归墟,这些种种都是古代人民的情感寄托,也是当时思想对于过度落后社会现状的一次挑战,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所谓的幽冥界,或许不是什么可怕的地方,只是自己死后的一个灵魂归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