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称“虎父无犬子”,在古代社会,将士对于君王的忠诚往往会牵扯到好几代人,对一代人的战功赏赐往往会庇佑到后人,所以为报国恩,往往会让自己的后代继续效忠君王,三国时期就有这样的表现,关羽张飞身亡之后,儿子关兴张苞继续随刘备作战。
这种效忠大都来自第一代人的言传身教,但到了第二代人身上,自身作战能力似乎都有所减弱,或许是父辈生前的光辉太过闪耀,所以第二代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但在几代人之后,往往又会出现一个厉害的人物,比如水浒传时期的大刀关胜。
此外,历史上还有几代人之后逐渐没落,再也没有出过大将的“名门”,它就是名声显赫的杨家将,满门忠烈乃至杨门女将的故事让人无不触动,但就在三代之后,杨家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什么著名将领了,有这样一个致命原因在其中。
造就杨家将的大背景民间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其实有很多,传说,小说,评书以及现在的影视剧作品等,主要都是对其歌颂,整体来看,杨家将的“广为人知”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联系,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杨家将所处的时代,乃是北宋。
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建立宋朝,但可惜的是,他只是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因此南方地区被多个少数民族占领,并先后建立政权,出现了金,西夏,辽等政权对峙的局面,虽然北宋是实际上的中原正统,但由于诸多原因,总是发生战争。
更离谱的是,因为后续继位的皇帝胆小怕事,在这种摩擦频繁出现的态势之下,北宋统治者总会优先考虑息事宁人,采用求和的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宁,无论战争中己方处于优势还是劣势,北宋总是赠送给对方岁币并服软。
其实这已经是武将凋零的前兆了,但对于当时来说,有些战争是无法避免且得到统治者赞成的,那就是对辽国的战争,其实辽国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能力与北宋为敌,作为一个尚武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发展,一开始攻打的目标是金国。
这时的金国只是一个迁移至此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他们无法匹敌辽国,所以只能被迫以燕云十六州为交换邀请北宋帮助,当时北宋的诸多朝臣都是反对的,但皇帝为了收回那片连老祖宗都收不回来的土地,就直接答应了。
从这时候开始,北宋和辽之间的战争爆发,这次战争牵扯到进攻和防守,勇猛的杨家将三代人也是从这里打响名声的。
勇猛的三代人提到杨家将,杨业是首先想到的,因为最初的他并不是效忠于北宋,而是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皇帝效命,并且忠心不二,即使后来宋太宗打得北汉君王投降,国家灭亡,杨业依然宁死不降,率兵和北宋作战,太宗爱其才,令旧国君招其投降,并直接封为大将军。
因为杨业擅长作战,且在此前经常担任边关驻防的任务,所以很快就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在山东地区联合 其他将领抵御辽国入侵,杨业向来不是被动等待之人,他接到驻防任务之后,带领军队在辽可能入侵的几处主要道口扎寨设防,有备无患。
980年的时候,杨业所构筑的防御工事没有等来辽国,却等来了契丹人,雁门一战,契丹十万军队战败,辽国闻风丧胆不敢犯境,杨业的名号因此打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他也被称之为杨无敌,镇守雁门关期间,与辽国在边疆基本没有发生战事。
宋太宗见状,直接乘胜追击,下诏兵分三路讨伐辽国,彻底解决边疆隐患,这场边境平定之战原本都在顺利进行,也收复了不少失地,但在战争后期,因为监军贪功冒进,没有按照杨业的战略计划部署,本应紧密配合的三大主力发生了脱节。
杨业遭到敌军的顽强阻击,后续另一位将领潘美因为没有等到杨业到此直接选择了撤退,造成了杨业腹背受敌,孤军奋战的结局,最终因为兵力上的悬殊,杨业及其长子等被俘虏,不久之后被杀害,即使后来监军的刚愎自用和潘美私自撤军被追责,但杨业却回不来了。
就像方才所提到三国时期第二代将领的耳濡目染,杨业的后代也是如此,杨延昭作为杨业之子,受到父亲影响,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战争和兵法颇有兴趣,作为父亲的杨业其实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对杨延昭着重进行培养。
在一些小规模战役的时候,总是将杨延昭带在身边,让其经受战争的锻炼,为之后在战场上的独当一面打下基础,早在当时北伐的时候,杨延昭就在军中,并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父亲去世之后,杨延昭作为将门第二代,继续担负起了对辽作战的重任。
因为此前战争之中的勇猛表现,宋真宗对杨延昭十分信任,称他对边疆的驻守有当年他父亲的风范,杨延昭这一守,就是整整二十年,此期间对于一些辽国的来犯之敌,他都能轻易化解。
但后来不幸染病,甚至未曾来得及返回自己的家乡,就已经在边关病故,杨家将的第二代,再一次为北宋的边防驻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后续的第三代人杨文广,其余二人不同,作为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年少成名。
但杨文广不同,他既没有祖辈那般的能力,也没有祖辈那样的机遇,所以年少时候并没有凸显出来,即使参军,也只是其中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一直到四五十岁也只是个低阶军官,等到他被范仲淹赏识并提拔的时候,宋辽之间已经达成和解。
失去了战场立功机会的杨文广只能继续在军中无名,一直到后来宋英宗时,广西地区发生叛乱,杨文广随军出征并表现出色,他的军事能力才真正被朝廷认可,并且被授予一定官职,再后来因为金和北宋之间的抗辽计划,导致战争再次发生。
此时的杨文广虽然年迈,但依然想为国家出力,曾以垂暮之年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尚且没有等到回复,自己就病故了,至此,杨家三代,忠君为国,全都成为历史,当时的人们无不感觉惋惜,
本以为在杨文广之后,杨家还能继续出现挑起大梁的人才,但这个希望最终落空了,至于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所在首先就是杨文广自身原因,从前面看,祖父杨业作为杨家将的开端,自有一身本事,尤其是归顺宋朝之后受到重用,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将最有天赋的杨延昭带在身边,小规模的战争可以亲自参加,大规模的战争可以远程观看,总结经验。
有了上一代的传授,所以到了杨延昭这里,并不会给父辈丢人,但此时主要是镇守边关,所以杨文广并没有随父亲作战的机会,即使有,也只是一些防御性的措施采取,对他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加之以杨文广的天赋平平,所以没有学到父辈的精髓。
再加上到了杨文广这里,双方讲和,无仗可打,即使杨文广有心教育自己的后代,即使其后代天赋出众,终究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到了他四五十岁的时候,即使战争降临,也已经力不从心了,就算带着自己的后代上了战场,也无法将最好的打仗方式教给他。
所以从这里开始,注定杨家的后代无法有名将出现。
当然这只是客观因素,还有一个致命原因就是大局势的变动,辽国在后来宋金走向联合之后直接被灭亡了,也就是说辽国不复存在了。而此后的战争大都发生在北宋和金国之间,宋金之间的矛盾自然是牵扯到另外一段历史,那就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
因为北宋两位皇帝的软弱和妥协,在不断求和之下,导致自己被敌军俘虏,随后连带宗族成员一起被抓走,北宋灭亡,次年,赵构建立南宋之后,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真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迁都到江南的南宋似乎不再愿意打仗,于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开始实施,对武官的侧重程度逐渐开始减轻,文官开始在朝中占据主导,以至于能带兵打仗的武将开始被排挤。
不仅朝中的将军数量减少,连选拔也出现了问题,军队质量整体下降,这其实是北宋就存在的情况,只是到了南宋之后更加贯彻,所以最终在后来,一些本应该出现名将的武学大家被迫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杨家将在三代之后无可用之人,一方面是家族自身的没落,更重要的原因,是朝廷政策对他们的打压,导致即使出现人才也很难受到重视,所以最终变得寂寂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