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传统习俗,长孙是长子的儿子,还是年龄最大的孙子?

夜半读诗 2024-11-02 11:35:46

中国古代传统的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它规定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等级关系和权利义务。

比如“嫡长子”“嫡长孙”这些称号背后,就代表着财产和权力的优先继承权,也承载着家族的责任和荣誉。在古代,“嫡长子”有多受重视呢?作为家族继承人的嫡长子,如果先于父亲去世,那么父亲需要为这个儿子服“斩衰”,即最重的丧服,服丧期为三年,与儿子对父亲的服丧规格相同。

就算是现代,在一些传统的葬礼中,给死者送葬时打幡和摔盆这些重要仪式,一般也由家中的长子来做,长子不在了,就长孙执行。不过,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我老家村里就出现过这样的事,老人去世了,按理说应该长子打幡,可是长子早在几年前也去世了,按规定来说,那就轮到长孙了。可是长子的儿子,年龄却比二儿子家的儿子要小。那这种情况下,谁算长孙呢?按年龄来说,显然老二家的大孙子算“长孙”,可是也有人说,不能看年龄,长孙就得是长子家的儿子。

为此,老大老二两家人因为谁来打幡做“长孙”的事争执不下。为什么这么重视“长孙”的名分呢?因为这关系到面子,也关系到一些利益。

01

在现代社会,其实讲究还不那么大,只要家庭内部商量好了,问题就好解决。

但在古代,不按规定弄清长幼次序,甚至是犯法的,因为那真的关系到皇位、爵位和整个家族财产、权力的实际继承。

比如,《唐律疏议·户婚》载:“嫡妻之长子为嫡子,不依此立,是名‘违法’,合徒一年。”

“无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子;无庶子,立嫡孙同母弟;无同母弟,立庶孙;曾、玄以下准此。无后者为户绝。”

意思是,只有正妻生的孩子才是嫡子,没有嫡子,就立嫡孙,没有嫡孙才能立嫡次子,连嫡次子都没有才能立庶子。

古代不像现代,都是一夫一妻制,一个男人可能有很多小妾,生的孩子又一大堆。

不规定好继承的制度,那争家产大战就得时时上演。

在古代中国,嫡长子继承制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长子通常继承家庭的大部分财产,如果家里有王位、爵位、官位要继承,那也都是嫡长子的。

比如《红楼梦》里,贾赦是荣国府的嫡长子,就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而贾政是次子,就只能靠自己读书科考或者皇帝额外赏赐个官做。

到了皇家,更是如此,皇位只有一个,还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谁不想去坐一坐呢。

在古代封建王朝,皇位继承也遵循着“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意思是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如果生了好几个儿子,那么就选最年长的,而不是最贤能和最有才干的;

即使正妻的儿子不是长子,他还是有优先于庶子的继承权,也就是“子以母贵”。

乍看起来感觉这规矩有点迂腐死板,不过这个制度也有一定的作用,就是减少了继承过程中的动荡和争议,毕竟贤能的标准不太好定,谁是嫡长的标准就更固定一点。

明朝万历皇帝就不想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想立郑贵妃的皇三子为太子,但是跟大臣吵了十几年都没成功。

可见“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套继承制度,在封建社会十分有根基,每次想动摇可能都得惹来一番艰难的争斗。

02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长孙”到底是长子的儿子,还是年龄最大的孙子呢?

在古代宗法制度下,长孙就应该是嫡长子的嫡长子,哪怕他的年龄小,也是有优先继承权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传位顺序,就是先嫡长子朱标,朱标去世了就他的嫡长子朱允炆。

这样的传位顺序在当时名正言顺,反而朱棣这个朱元璋的亲儿子,想继承个皇位就得冒着天下之大不韪。

那么问题又来了,万一长子就是没儿子咋办,是不是就是次子的儿子算长孙了?

在古代,涉及到继承权时,可以“兄终弟及”,让次子顺位继承;也经常会把次子的孩子抱去过继给长子或兼祧两房,这就要看当事家族的具体处理了。

当然在现代社会,这些嫡嫡庶庶、长幼尊卑的古老伦理秩序早就摒弃了,新的继承法也不会管你是男是女,是长是幼。

“长孙”,更多是一种称呼和象征意义而已。

不同地区还有不同习俗,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只要家族内部协商一致,谁是长孙都不是问题。

0 阅读:57

夜半读诗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