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是无可避免的。可或许死亡这个词语过于尖锐和沉重,古人创造了很多更委婉的说法,如圆寂、驾鹤西去、魂归故里等,来代替“死”字。
01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就连“死亡”的叫法,都有身份地位的区别。皇帝去世了叫“崩”或“驾崩”,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个台词就是“皇上驾崩了。”为什么叫崩呢?山倒塌了叫山崩,意思皇帝死了让天下震动,不亚于山崩地裂的自然灾害。皇后、皇太后死了也可以叫“崩”,但其他人就没资格这么叫了。如果是诸侯或高等级妃嫔、皇子、公主等死了,称为“薨”。薨除了死,还有一个意思是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动静也不小,但肯定就没山崩地裂那么剧烈了。
除了身份等级,还有宗教信仰方面的特殊称呼,比如僧人去世称为“圆寂”或“西去”,道士去世称为“仙去”或“仙游”。
不同的死因也有不同的叫法,“捐躯”指为国牺牲,“殉职”指有公职的人因公去世,“罹难”指遇到灾难去世……
02
那么回到那个问题,提到死者寿命时,“终年”和“享年”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它们都是一种官方用语,但“享年”更表示一种尊敬、爱戴、不舍的意味。
可都是有影响力的社会名人,在新闻讣告里,为什么我们有时候用“终年”,有时候用“享年”呢?
为国家建功立业,为民众带来福祉的名人,我们肯定是要用“享年”的。
比如为人民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逝世的时候媒体讣告中都是用的“享年91岁”,以表达敬意和悲痛。
如果只是有名气,但没有让民众产生广泛的纪念情感的人,就可以用“终年”。
那么用“终年”就是不尊重吗?也不是,这是一个中性和客观的词语,也是郑重的语气,只是少了些强烈的感情色彩在里面。
比如,现在媒体在报道明星等人物的讣告时,会说“某某明星终年××岁”这样的说法。
除了社会名人,家中值得尊重的长辈去世,也可以用“享年”,但也不是所有的长辈都可以用。
一般要是正常的高龄离世,加上老人的德行确实让后辈敬重的,才能用“享年”。
要是老人曾作奸犯科,或者对家人不好名声很差,能不能也用“享年”?只要子女同意当然也没人管,只是多少有点虚伪了。
所以,总结来说,在书面讣告中,“享年”是用于德高望重之人。
其次,词语的使用也跟一个人去世的年龄有关系,“享年”一般用于60岁以上的人。
一个“享”字就暗示了,逝者享受了一个充实和幸福的人生,如果年纪轻轻就离世,那就带着遗憾和不够圆满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