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受邀演讲,学校安排一新生作陪,陈:他有什么资格陪我吃饭

史在没有弦 2024-11-07 02:53:0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58年的一个午后,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应邀前往一所高中进行演讲。学校为这位文武双全的国家领导人安排了诗歌交流和朴素的午餐,其中不乏他喜爱的四川辣子鸡,当陈毅发现自己的儿子陈昊苏,被特意安排为陪餐学生代表时,他突然发怒。为何陈毅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陈昊苏,1942年出生于抗日战争的火热岁月中,那时陈毅常年奔赴前线,家庭生活的重担便全落在了张茜肩上。尽管陈毅因战事繁忙而鲜有机会回家,但他从不忽视家庭,经常通过书信与家人保持联系,书信中不仅满溢着对家人的深情,更频频询问孩子们的成长与教育情况。

陈昊苏的童年充满了不停的迁徙。随着父亲所在的部队频繁调动,全家需要经常搬迁。他记忆中尤为深刻的是,他和弟弟陈丹淮曾被放在驴背两侧的竹筐中,跟随部队穿越危险的地带。还有他们为躲避敌军的追捕,全家蜷缩在狭小的船舱内秘密转移的紧张时刻。这些早年的经历对陈昊苏的性格与世界观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1949年上海的和平解放,陈昊苏终于与家人定居下来,陈毅作为新任的上海市长,一家人得以团聚,摆脱了长期的颠沛流离。定居上海后,陈昊苏和家人迎来了稳定的生活,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频繁搬家。

当时的陈昊苏已经七岁,正值入学年龄。在他即将踏入校园的前夕,陈毅特别叮嘱他:“在学校,你就是一个普通学生,不要提及你的家庭背景,尤其是我的职务。要保持低调,像你的同学们一样生活和学习。”陈昊苏深知这是出于保护和公平的考虑,因此他在学校生活中始终坚守父亲的教诲,绝不透露自己的家庭身份。

在校园里他与同学们和睦相处,从不以自己市长子弟的身份自居,而是努力融入每一个集体活动,努力学习积极参与各类学校活动,逐渐在同龄人中建立起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1950年随着陈毅接任上海市长,他决定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从四川迁移到上海,以便照顾。这包括了他的妹妹陈重坤,她自幼便在父母身边长大,被家人宠爱。到达上海后,她最初倾向于依赖于哥哥的地位和资源,享受一段轻松的生活。

陈毅很快召见了陈重坤进行严肃的谈话。他指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应当自食其力,不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更不能仅依赖家庭成员的地位生活。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陈重坤,她虽然一开始感到不安,但最终承诺哥哥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

不久之后陈重坤因为家庭迁移和年轻时期的学业中断,希望能够返回学校继续教育。她请求哥哥利用市长的身份帮助她重返学校,但陈毅坚决拒绝,他严肃地告诫妹妹,他的职位是为公众服务,不是为了家庭特权。他明确表示,无论是谁,都不应该通过走后门或特权得到便利,哪怕是他的亲妹妹。

陈毅最后的建议是实际而直接的:如果陈重坤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考入学校,则可继续她的学业;如果不能她应该寻找工作或者返回四川。在这个时期国家正处于经济重建和调整,不宜给公共资源带来额外负担。

最终陈重坤接受了现实,进入了一所附近的职业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卫生工作者。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她加入了上海市的卫生防疫站工作。尽管工作非常辛苦,但她渐渐体会到了独立生活的价值。

几年后陈重坤仍然有继续深造的愿望。当上海新设立的一所速成中学为了帮助解放战争期间牺牲者的子女补教而开设时,她感到很想加入,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途径继续追求高等教育。她再次找到了陈毅,希望他能够理解她的志向。

陈毅耐心地解释这所学校的特殊意义,它是为了补偿那些为国家牺牲的英雄的子女们的教育机会。他告诉她,这样的机会是基于特殊贡献而设立的,她应该通过正规途径寻求教育机会,而不是利用家庭关系。这次对话让陈重坤深刻理解到,她必须靠自己的实力赢得未来。

陈毅始终坚持这一家庭教育原则,无论对待陈重坤还是自己的儿子陈昊苏。即便作为市长,他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保持低调,不炫耀父亲的地位。他坚持子女穿着简朴,严禁利用任何公家资源,连一次公家派车他都未让家人使用,强调独立与公正的重要性。

在1958年的一天,陈毅元帅计划前往其长子陈昊苏所在的高中进行一场特别演讲。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学生群体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陈毅是公认的国家英才。因其平日里身居高位,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因此此次演讲格外引人注目。

学校为表示对陈毅的尊重,原计划将陈昊苏安排在礼堂前排,以示特别关照,这个安排很快让陈昊苏感到压力山大。他了解父亲的严格和公私分明的原则,急忙找到学校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父亲从不希望因自己的身份而给我特殊待遇,我应该和其他学生一样,没有必要搞特殊。” 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学校取消了特殊安排,按照常规班级座次安排了他的位置。

陈毅作为外交部长,经常忙于国内外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这次回校尽管在接见学校领导时有机会询问儿子的情况,陈毅却选择不提,他更关心的是全校学生的整体教育环境和学习情况。学校领导也做了充分的准备,详细了解了陈昊苏的近期表现,以备不时之需,但陈毅并未问及。

活动接近午餐时间时,陪同的工作人员向陈毅提出了学校的一个提议:是否可以让陈昊苏与他一同用餐,以弥补平日里相处的不足。然而工作人员也心知陈毅的为人,这种特殊安排很可能不被接受。当陈毅听到这个提议时,他的反应是果断的,眼神中透露出不悦:"昊苏是谁?他只是这里的一名普通学生,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有什么特殊待遇。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感到有些尴尬。陈毅缓和了气氛,继续说:"作为公仆,我们的职责是服务人民,我们的权力来源于党和人民,并不是家族的特权。昊苏将来的路,还需自己去走。" 学校领导赞同陈毅的观点,并立即调整了用餐安排,最终选出一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代表陪同陈毅用餐,使午餐氛围既轻松又充满智慧的交流。

午餐后陈毅走访了校园的各项设施,还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尽管这次访问中陈昊苏未与父亲单独相聚,但通过这样的事件,学校和学生们都对陈毅的人品和原则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高中的尾声,陈昊苏曾与其父陈毅有过一次深刻的交谈。陈毅询问他对未来的规划,陈昊苏即兴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一位文化学者和诗人的志向。陈毅认真倾听后,温和地指出虽然这是一条有价值的道路,但可能不足以让他为国家的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在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陈昊苏重新考虑了自己的未来方向,并以卓越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选择了服务国家的科学技术领域。

陈昊苏对父亲的了解并不仅限于他们的日常互动。他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与父亲下围棋的时光,这是陈毅生前的爱好之一,另一个则是写诗。随着成年后的工作生活,陈昊苏很少有机会回家,直到接到父亲病重的电话。他立即放下手头的工作,赶回家中。

在医院里,虽然父亲身体虚弱,但仍旧严厉地批评他因私事草率地离开工作岗位,这种表现在陈毅看来是缺乏纪律性的。尽管陈毅表达了责难,陈昊苏能感受到父亲眼中的欣慰。

1972年1月,陈毅病逝,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在父亲过世后,陈昊苏与母亲一同整理陈毅的遗稿,其中包括多部诗集和文集。通过这些文字,陈昊苏深入理解了父亲的精神世界,特别是那些充满激情与浪漫的诗句,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首诗展示了陈毅面对逆境时的豪迈与乐观。另一首《青松》则反映了他对坚韧不拔高尚人格的追求,这些作品让陈昊苏进一步理解了父亲的人格魅力。

陈昊苏在成年后的职业生涯中,曾任北京丰台区副区长、北京市副市长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1977年他开始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1978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他的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以及《时空的穿越》,以及文集《我心中的太阳》、《青春之旅》和《春天的事业》等作品,都显示了他如何通过文学回应和继承了父亲的精神遗产。

1980年代初,响应国家转岗号召,他转入政府部门,历任北京市丰台区常务副书记、副市长等职,展现了与父辈不同的成就和贡献。在这一切成就背后陈昊苏始终坚持父亲教导的低调原则,不倚靠家庭名声,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为国家服务。

参考资料

陈毅长子陈昊苏:追随父亲的步履. 中国经济周刊

陈毅之子陈昊苏:退休后坐公交 不在上下班时出行.中华网

陈毅严正家风的法宝——“约法三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32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