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孩子抢玩具的矛盾?双标做法不可取,自家孩子,该护就护

墨仔妈妈育儿 2022-05-22 10:08:35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娃的地方就有冲突,如何处理孩子之间分享玩具、交换玩具、抢玩具等社交矛盾是每一个家长的必修课。

一个大好的趋势是:绝大部分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抢别人玩具的时候,都会及时阻止,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玩具,不能抢,你要征求对方同意以后才能玩,而不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抢遍小区无敌手。

但是,关于玩具的冲突,很多家长看似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制造出了混乱,甚至有点“双标”。

关于分享和交换,家长那些“双标”的处理方式

为什么说有的家长的处理方式是“双标”呢?我们来看2个场景:

场景1:当孩子想要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家长告诉孩子:要礼貌地征求对方的意见,别人同意了才能玩,别人不同意就不能玩。

场景2:当别人想要玩孩子的玩具的时候,家长告诉孩子:要大方一些,给对方玩,大家都是好朋友,玩具是要相互分享交换的。

妥妥的双标啊,双标的背后,一方面是家长对于孩子道德发展的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家长自己放不下的面子。

如此双标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呢

1、给孩子的规则意识带来混乱

同样都是分享交换玩具,别人问孩子要,孩子就得大大方方地给,孩子问别人要,别人就可以不给?

同样都有拒绝的权利,别人可以拒绝孩子,孩子却不能拒绝别人?

这就是孩子们体验到的混乱,交换、分享玩具的规则应该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孩子可以选择愿意,也可以选择不愿意,简单明了。

但是家长额外加入了其他的规则,比如:

“对方比你小,你即便不愿意也得因为对方小而愿意”

“对方是你的好朋友,好朋友是要互相分享的,所以你不应该不愿意”

“分享交换是有礼貌的行为,你要做个有礼貌大方友好的孩子,所以你不应该不愿意”。

是不是复杂了很多?关键这些标准都不是建立在自愿这个基础之上的,幼儿的认知发展还处在前运算阶段,他们没有办法理解成人各种“审时度势”的判断。

2、让孩子丧失拒绝的勇气

幼儿阶段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成长关键点就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需要体验自己有权利做什么,有权利不做什么。

家长的双标处理方式,会阻碍这一进程:

首先,孩子会非常讨厌分享交换玩具,要么躲得远远地自己一个人玩,从空间上避免被要求分享交换,要么攻击小朋友,表示抗议。

其次,当家长无视孩子不想交换分享的真实想法,再用“大方、大度、好孩子”这样的道德标准强制要求孩子交换分享以后,孩子的“真实自我”就无法表达出来,而在自我意识发展这个重要阶段中,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孩子逐渐丧失“拒绝”的勇气。

一个孩子不敢拒绝别人,不能坚守自我的状态是令人心疼的。

尊重孩子,不双标对待,必然带来良性发展

家长之所以双标,归根到底是害怕孩子成为一个自私、不爱分享的孩子,从而无法获得同伴的喜欢和接纳,不能融入集体。

初心是好的,只不过方法错了。

要想孩子自愿、乐意分享和交换,其实这样做就可以了:

1、尊重孩子不愿分享、不想交换的决定

虽然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拒绝交换分享,但是这个决定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此时此刻,他就是不愿意,那就尊重他的决定。

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决定被家长尊重的时候,体验到的是掌控的感觉:我是有能力做决定的,我的决定是有力量的。

孩子不会担心家长把玩具抢走送到别的小朋友手里,这个玩具的归属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有了这份安全感和尊重,他才有信心去分享和交换。

2、给孩子找到兴趣相投的伙伴

很多孩子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不愿意和具体的“某个小朋友”分享,如果换一个小朋友,孩子就主动分享了。

这和幼儿阶段的同伴关系发展规律有关,孩子通常会和离自己近或者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小朋友成为“好朋友”。

如果孩子喜欢车,那就带他认识喜欢的车的“同道中人”,两个孩子各自拿出对方没有的车,然后,交换分享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3、不要替孩子答应,但要替孩子拒绝

很多孩子想要交换分享的时候,不是直接问孩子本人,而是问孩子的家长:阿姨/叔叔/爷爷/奶奶,我能玩他的玩具吗?

这个时候,家长要保持边界感,不替孩子做决定,而是礼貌的回答对方小朋友:这是XX的玩具,不是我的,你得征求XX的同意才行。

当孩子拒绝了对方的分享请求的时候,对方小朋友可能会直接抢过来,或者伤心大哭,或者生气打人,这个时候家长要胳膊肘向内拐,替孩子拒绝:小朋友,不好意思,XX现在不愿意分享他的玩具,等他愿意的时候,你才能玩哦。

当家长在分享、交换这个规则上能够保持一致性,不打破孩子内心的秩序,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发展,孩子会越来越喜欢分享和交换。

0 阅读:3

墨仔妈妈育儿

简介:专注婴幼儿睡眠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