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是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在战争年代,他们又被称为“护路兵”,负责维护后勤道路的正常运行,与敌人的空袭和炮击做着漫长的斗争。
而到了和平年代,铁路兵就有些多余了。修建铁路、隧道等工作,已经有了其他部门,比如工程部、铁道部等担任。
1985年,为了给部队“消肿”,邓小平力排众议,推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裁军计划,这期间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铁道兵。
铁道兵内部的怨气很大,战争时期,他们担任的是最不起眼的辅助工作,没有军功不说。还要在没有掩体的情况下,面临被敌人炮弹和空袭攻击的威胁。
因此,对于撤军计划,当时的铁道兵司令陈再道很有意见,工作人员面对司令的这些意见,也是悻悻然离开,无法继续裁军工作。
面对工作执行时出现的问题,邓小平雷厉风行地表示:
“我这个年纪,在军委也待不了多久了,这些问题必须在我这个任期内解决。得罪人的事,干脆让我都办了吧。哪个地方拒绝执行,头头不通就调头头!”
为何要裁军一百万?可以说战争进行到近代,总是少不了各种形式的谈判,在欧洲尤其是如此。每次战争过后,各国都会开一次会议,斡旋各个参会国的裁军份额。这时候的裁军并非为了和平,而是下一轮战争前的准备。所有人都想着让别人多裁一些,自己少裁一些。
而到了冷战时期,裁军有了更大的讨论广度。
出于对世界规模核大战的恐惧,各国的军备预算陡然上涨,而在我国,由于“人民战争”战略的实行,导致解放军部队的人数始终降不下来。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进行所谓的“人海战术”,而是一种确保战争底力的一种战略决策,在苏联和中国都有普遍存在。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军官数量与士兵数量之比。
在80年代,中国部队中的军官与士兵数量比,长期维持在1:2.45左右,平均每个军官管不到三个兵。这样的策略,是为了在部队面临巨大伤亡时,仍能从群众中进行快速补员的一种人才储备。同时期的苏联人数稍低,为1:4.5左右,美国为1:6,冷战前线的西德则是1:10。
但这样的策略在和平时期,可能就会显得有些太过“臃肿”。部队长期没有伤亡,军官数量只增不减,消耗的人力物力无法突破军队体系的限制服务于社会,浪费了大量军费支出在兵员薪资上。
当时的中国可不光军官多,部队总人数也一样傲视群雄,有足足400万规模。进入部队这条路,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种给履历“贴金”的手段,而非是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
根据当时的计算,解放军的军费一直维持在191亿人民币的规模,连苏联每年军费的零头都不到,却有着远超美军数量的总兵力。在发生冲突时,解放军必然会因此吃亏。作为当年从大别山蹚出来的人,邓小平自然知道武器代差太大,会造成怎样严重的伤亡。
解放军的前辈们已经在血与火中打了一辈子,总不能让下一代解放军还继续这么穷下去吧!
裁军非但不是为了削减部队的战斗力,反而是要集中起资源攻关更加先进的军备和武装。
两场战争的启示其次,1985年大裁军还有两个诱因,一个是对越反击战,另一个则是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战争。
在马岛战争中,英军的表现在各方面都极为拉胯,可毕竟阿根廷距离马岛太远,而且被法国切断了补给和装备养护。在英国的反击下,阿根廷海军即便英勇战斗,最终还是落得下风。后来在1982年的香港问题谈判时,撒切尔夫人就试图仰仗马岛战争的“余威”,讨论以“主权换治权”。
这给当时的解放军,以及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仗,中国人固然是不怕的,可总不能任何事都要与对方拼个你死我活才能好好谈吧。既然西方喜欢用装备优势来欺压他人,既然结果都是要谈判,为何中国人就不能反过来提升自己的装备实力,来换取部队可能会产生的巨大伤亡呢?只要给足时间和资源,艰苦奋斗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难道还能不如腐败横行的西方军队?这必然是不可能的!
削减部队数量,以换取提升装备实力的资源,还能表现出中国爱好和平的一面,不论从什么角度上,于中国来说都是有极大好处的!
其次,另一场战争,也就是对越反击战虽然早已打完。并且解放军如犁庭扫穴般清除了沿路威胁,达成了战争目的。可这场战争还是暴露了解放军内部的很多不足,不仅是装备的问题,更有部队组成、结构、以及人员上的问题。
早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时,我军严重缺乏大兵团指挥人才的问题就被揭露了出来,对越反击战更是让问题显露无疑。过去我们经常进行游击战,所以用不到,可时代已经变了。而且随着时间流逝,十大元帅一个接一个老去,解放军的雄厚兵力仍在保留,可以后又有谁来指挥他们呢?
要知道,大兵团指挥不同于小战役,每一个优秀的大兵团指挥者,培养起来都要伴随难以计数的死亡,不仅有敌人的,还有友军的。这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是“很容易”实现的事,即便是被动地情况下,部队中也会出现不少优秀的战略家。
可在和平年代,要想重新培养一个如粟裕一样大兵团指挥方面的天才,或许真的没有任何可能,即便是有,其代价也不是中国人民能承受得起的。
在这个现实基础上,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的战略思维有他的正确性。如果大兵团短时间内不再可行,那就精简化作战兵力和规模,以装备等其他方面做弥补,一点点去积累优势。
在邓小平的预想下,虽然当时冷战尚未结束,国际形势依旧非常紧张。可正如当初毛主席所预料的一般,两个超级大国很难打得起来,他们只会同时慢慢衰弱,未来是个漫长的和平年代,必须要用适合和平年代的思维来构建新的人民军队。
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裁军是必须要进行的举措。
大裁军遭遇的阻力,铁道兵的抗议1985年,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规模还有400万,邓小平要裁撤掉100万,那就是直接去掉了四分之一。这其中功勋卓著的旧人不在少数,显然会遭遇到巨大的阻力。
面对冷酷的现实,邓小平在会上宣布:“得罪人的事,就让我这个军委主席来做!”
以当时的时代背景,解放军内最为臃肿的不是基础步兵连队,而是各级机关和军官方面。自建国以后,解放军这个“旱涝保收”又光荣的单位,就成了各个地方的青年优先追逐的就业方向。尤其到80年代后,部队内部早已生出来许多“累赘”,而且大部分都是旧时代留下的老兵。
这其中,以铁路兵首当其冲。
铁路兵在过去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居功至伟,这点无可反驳。但到了80年代,铁路的作用被大大弱化了,为了适配新兴起的汽车工业,交通发展被优先放在了公路建设上。仅以铁路部门的收益难以养活如此多的铁路兵。
而且,由于铁道部并不属于直接的军事部门,于经济方面在社会上扎根太深,权力也大。这在之后的经济改革中都属于极大隐患。
当时的部队里人人都很恐惧,生怕“庙没了,家就也没了。”时任铁道兵司令的上将陈再道,直接找到了当时负责裁军的杨得志,询问他是不是要让铁道兵都脱了军装。
面对种种质疑,邓小平直说:“头头不通就调头头!”这给出了关键性的指导意见。
裁军的目的事实上,裁军的主要目标,就是这些机关单位和官员等非战斗人员,最根本的目的是裁减干部。战士等基础人员可以平移到相关的行政、建制部门。比如,铁道部全员在1985年底,就被统统转移到了铁道工程部,虽然不再是军人,但仍有一席之地。
在1985年的裁军计划中,解放军总部机关的编制就一口气减少了一半,军区合并为7个,军以上级别的部队更是被撤掉了31个,堪比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型战争。
此后,裁军中还新增了部队退役制度。这也就意味着,部队领导机构不能再有老人持续占着位置不放的情况,必须要引入新鲜血液进来扩充领导班子。
裁军的思路与海军舰船的吨位设计思路刚好相反,舰船方面是吨位越大,能够修改的余地,以及装载的武器设备也就越多,越可靠。
但在军队整体方面,更加精简可靠的人员总数,才是部队得以继续提升技术以及装备的前提。若是不持续对兵力进行控制,将来在面对现代化战争时将会更加束手无策。
大裁军后的五年,世界便向我们展现了未来战争的大致模样。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就在装备完全不输我国的情况下,被美国在一开始就废掉了眼睛、耳朵以及嘴巴。庞大的军队在被精准切断指挥后,完全成了一盘散沙,就如同当年辽沈战役的廖耀湘一样陷入了混乱,连还手的余地都没有。这也是用现实经验验证了五年前邓公裁军决策的正确性。
经过这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和韬光养晦的装备革新,如今的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彻底转型。原先的野战步兵部队,被由以炮兵为基础的高度合成化、信息化部队所取代,机动性、火力、电子战能力都被拉到了满格。裁军不仅仅是一项政治决策,更是一个部队脱胎换骨的过程,虽然痛苦,却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
而到了如今的2024年,刚刚爆发的加沙战争,以及俄乌战争,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启示呢?而面对越来越失序的国际局势,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新道路?还请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