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陈毅在北京逝世,追悼会前李德生宣布:江青有一个要求

文史江山 2025-02-20 22:19:44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1月4日,昏迷几天的陈毅神志恢复清醒。

他认出守在床边的妻子和四个孩子后,嘴唇嚅动。

女儿贴近其嘴边,听清了“一直向前……战胜敌人……”等话语,这是他留给妻子儿女的遗言。

弥留之际

1月6日下午,陈毅病情再次加重,经医护人员极力抢救苏醒后,叶剑英赶来医院,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写有毛主席对陈毅肯定话语的纸条,读给他听。

陈毅听明白后,于当晚23点55分与世长辞。

1969年时,陈毅已身患重病,但因遭到无理阻扰,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加重。

1970年,被撤职下放至石家庄的陈毅,腹部经常隐痛,身体状况愈发糟糕,他不得不向中央申请回北京治疗。

在妻子张茜多次写信向周总理求救后,1970年10月21日,陈毅终于得以回到北京住进301总院。

住院期间,医院虽对陈毅进行了全面检查,却未针对其腹部疼痛深入探究,未组织专家会诊,仅作常规体检和高血压治疗。

1970年12月22日,医生称陈毅身体无大问题,让其出院。

可是,回家后,陈毅腹部疼痛愈发严重。

1971年1月16日晚,陈毅急性阑尾炎发作,手术时才发现是结肠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

由于事先判断失误,手术准备不足,过程艰难。

术后,陈毅身体极度虚弱,但仍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

然而,外界的非议,一直让他内心不安。

尽管毛主席后来对该事件持肯定态度,但陈毅并不知情,这成为他心头的一大负担,加之病情恶化,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72年初,陈毅病情愈发严重,清醒时刻减少,但想见叶剑英的愿望愈发强烈。

叶剑英

女儿陈珊珊将此情况向上反映,叶剑英得知后立刻赶到医院。

1972年1月5日上午,他的精神状态稍有好转,还询问女儿叶帅是否来过。

1月6日下午,陈毅病情再度加重,经抢救苏醒后,叶剑英赶来告知他毛主席他的的肯定,让他安心养病。

只可惜,当晚陈毅与世长辞。

身后之事

1972年1月6日下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领导,到中央办公厅参加紧急会议。

会议决定,陈毅追悼会定于1月10日下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当时礼堂刚改造完,环境脏乱,设备缺乏,人手不足。

治丧委员会紧急调来北京卫戍区警卫一师的一个连队打扫卫生,还从北京饭店和市政府借来沙发和软椅,并安装取暖设备,解决了诸多难题。

1月10日上午,众人就追悼会的细节召开会议。

会议上,李德生站起来发言说:“对于追悼会,江青同志有一个要求。”

一听这话,大家都不由得紧张起来,但李德生接着说:“追悼会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举行。”

李德生

听到这里,众人才勉强松了一口气。

当然,江青还提了一些别的要求,比如一切从简,严格限制参加人数等等。

但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能够顺利地把追悼会办起来,就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随后,便抓紧时间展开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按照最初的计划,是李德生来主持葬礼,叶剑英致悼词,碍于规格的限制,周总理只能出席观摩。

周总理为此有些难过,毕竟,这样简朴的仪式,和陈毅一生的功绩,是不匹配的。

但没想到,事情很快出现了一个转机。

决定出席

1月10日的中午,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在住处,由于身体的原因,毛主席本来是不打算出席葬礼的。

可当他审阅着陈毅追悼会的相关安排,尤其是看到悼词里那“有功有过”四个字时,沉思片刻后,毅然将这四个字其圈去了。

在毛主席心中,陈毅是有着卓越贡献的同志,功过的评判不应放在这样一个寄托哀思、缅怀功绩的追悼会上。

这一小小的举动,实则蕴含着对陈毅深厚的认可,也为后续追悼会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圈改完悼词后不久,毛主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当时的他,甚至都没来得及更换睡衣,只是匆匆披上外衣,便即刻命人备好车,火速往八宝山赶去。

要知道,毛主席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亮起了红灯,医生反复叮嘱他不可费神,这样一趟出行对毛主席的身体而言,消耗很大。

而且,这样临时决定参加一位同志的追悼会,打破了诸多常规。

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总理那里。

周总理深知这一情况的重大意义,立刻紧急安排,通知提高追悼会的规格。

原本限定的500人规模迅速扩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各部委政府部长、主任、副主任以及宋庆龄副主席、在京的人大、政协和中央委员等纷纷接到通知,要求尽快赶赴八宝山参加追悼会。

深切悼念

当毛主席的车缓缓驶入八宝山革命公墓时,现场的氛围凝重而肃穆。

毛主席迈着略显沉重的步伐走向接待大厅,早已等候在那里的陈毅夫人张茜,见到毛主席后,眼眶瞬间泛红。

她强忍着悲痛,哽咽着向毛主席问候。

毛主席看着张茜,眼中也满是悲伤,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他紧紧握住张茜的手,连连说道:“陈毅是个好同志啊!”

随后,毛主席还关切地询问起陈毅孩子们的名字和近况,叮嘱他们要努力奋斗,向父辈们好好学习,传承先辈的精神,为国家继续贡献力量。

张茜看到毛主席衣着单薄,又考虑到他的身体,便劝毛主席坐一会儿就回去。

可毛主席坚决地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一定要参加整个追悼会,并且让人拿来黑纱,庄重地戴在了自己的衣袖上,以表达对陈毅同志的深切悼念之情。

追悼会正式开始后,毛主席站在了最前排,神情肃穆而庄严。

周总理开始致悼词。

平日里沉稳坚毅的周总理,在念悼词的过程中,也两度哽咽,声音中满是悲痛与不舍。

那一句句悼词,仿佛将陈毅元帅波澜壮阔的一生都一一展现在众人眼前。

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对陈毅元帅深深的缅怀之中。

毛主席静静地听着,眼眶泛红,不时用手帕轻轻擦拭眼角的泪花。

最后,毛主席向着陈毅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三躬。

那深深的鞠躬,饱含着对这位老战友、好同志的敬重与不舍。

在追悼会上,毛主席还注意到了一副挽联,上面写着: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

毛主席对这副挽联的内容很是赞赏,当得知挽联的作者张伯驹,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未被允许参加追悼会时,毛主席十分重视,当即嘱托周总理要关照张伯驹一家的生活。

后来,在相关的关照下,张伯驹一家的情况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这一场追悼会,因为毛主席的到来,成为了历史中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段。

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之间的深厚情感,也见证了陈毅元帅光辉的一生,激励着后来人沿着先辈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奋勇向前,为建设更美好的国家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央视网《在追悼陈毅同志大会上周恩来同志的悼词》

解放日报《毛主席参加陈毅追悼会始末》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1 阅读:23

猜你喜欢

文史江山

文史江山

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