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杀三名人贩”案属谣言!虚构的“正当防卫”引发的全民愤怒

稳雯雯雯稳 2025-04-26 13:57:46

“父亲为救子反杀三名人贩,法院竟判无期徒刑!”——2025年4月,这条极具冲击力的新闻标题席卷社交平台,点燃公众对司法不公的怒火。网友们痛斥“法律保护恶人”,自媒体大V高呼“正当防卫不应受罚”,甚至有人发起“联名请愿”。然而,短短48小时后,广东省揭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纸声明彻底反转剧情:该案件从未存在,一切皆为虚构。

这场荒诞的舆论风暴,不仅暴露了网络谣言制造的精密套路,更折射出公众对“人贩子”的深层次恐惧与对“正当防卫”边界的集体困惑。当虚构的“正义叙事”被包装成真实事件,我们该如何抵御情绪裹挟,守住真相的底线?

这场事件的起点是五年前的一个假设性提问。2020年10月,某社交平台用户发布提问:“若孩子被抢,父亲打死人贩子算正当防卫吗?”这一假设性讨论旨在探讨《刑法》中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却意外成为谣言的“原始剧本”。2023年起,部分自媒体博主将这一假设场景“升级”为“揭阳黄某反杀人贩案”,通过以下手法制造真实感:添加“折叠刀”“3名人贩”“无期徒刑判决”等具体情节;将事发地改为广东、河南、四川等地,适配不同受众;使用无关的暴力现场图片或法院外景照片,伪装成“案发现场”。至2025年4月,该谣言已衍生出十余个版本,全网阅读量突破5亿。面对舆情发酵,揭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于4月23日明确回应,两级法院从未受理过此类案件,网传信息纯属杜撰。然而,辟谣声量远不及谣言传播速度,部分网民仍质疑“法院掩盖真相”。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全国拐卖儿童案件年均约200起,但“抢孩子”的都市传说在社交平台被无限放大。自媒体利用这一恐惧心理,将“反杀人贩”塑造为“英雄父亲”,激发公众共情。《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不得超过必要限度。然而,网民往往将“防卫权”绝对化,认为“保护孩子可无限反击”。这种认知与司法实践存在鸿沟,为谣言提供了生存土壤。

部分自媒体深谙“情绪即流量”的法则,通过虚构极端案例煽动对立:每一条被揭穿的谣言,都在磨损公众对司法机关、媒体甚至互助伦理的信任。揭阳中院工作人员坦言:“辟谣后,仍有大量电话质问‘为何包庇人贩’,我们不得不反复解释。”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指出:“对正当防卫的误读,本质是对法律精密性的拒绝。”当网民用“快意恩仇”的朴素正义观替代法律理性,社会共识将难以凝聚。尽管《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平台遏制谣言,但算法推荐机制仍优先推送“高情绪密度”内容。某辟谣平台统计,涉事谣言文章平均存活时间达72小时,足够覆盖数千万用户。

这场虚构的“反杀案”如同一面照妖镜,映照出网络时代的认知危机,我们越是渴望正义,越容易被伪正义绑架。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提升媒介素养,遇“爆款新闻”先查证来源;优化算法逻辑,限流未经验证的“故事性新闻”;加强普法宣传,用真实案例释法说理。

你是否曾相信过类似谣言?若真实发生“反杀人贩”案件,你认为司法应如何权衡情理法?对于自媒体“虚构新闻”行为,该如何追责?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