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某粗粮品牌创始人的公开回应一如既往的谦逊温暖。他说“谢谢大家的关注和批评”,他也说了“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他还说了“我们会用行动回答大家的问题。”
"
对于发生在3月29日晚的这场悲剧,以及围绕智驾、安全、企业及创始人回应等等,正在形成一股舆论漩涡。逝者已矣,死者为大,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场上,无论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安全。
也许有人会说,今天的汽车在安全方面已经极尽所能了呀。笼式车身高强度/超高强度钢,车身刚性动辄4万、5万N·m/°;主被动安全系统拉满,AEB的神奇作用罕见;三电也好四电也罢,经受针刺枪机的电池似乎已经坚固如堡垒。如果从营销话术体系来看,这样的悲剧似乎不应该发生,但残酷的事实证明,安全不是最大的豪华,安全是且只能是底线。
事实上,就当下这场席卷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革命而言,已经被人为的分为了上半场和下半场。按照行业普遍的观点,上半场解决了续航、补能、三电安全的痛点;下半场是全力以赴玩转智能化。但问题是,这些痛点真的解决了吗?
曾经的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的争论少了,电池能量密度不再是每场发布会必谈,811、523等等电化学配比也不再提及,似乎一夜之间天下大同。甚至起火燃烧的新闻都少了,是真的少了还是看不见了,却不得而知。
所有人都渴望真相,但当下的环境,能被宣之于众的大概率不是真相。也正是在这起事故之后,对智能驾驶辅助能力的过度宣传开始有了反思。人们也才刚刚知道,粗粮酥妻标准版的AEB功能虽然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但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而这也是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
风靡一时被视为中国汽车对世界汽车设计做出贡献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也成为众矢之的。这样的结构真的在发生危险时安全吗?要知道,像特斯拉一样很多今天的车门把手,不用别扭到极致的手势都拉不开。更何况,遇险全车下电后电子门锁能不能打开也是众说纷纭。
如果用安全作为基点,就不要再高喊上半场已经结束,下半场刚刚开始的口号了。只不过是上半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下半场的问题又叠加而来罢了。而这也再一次证明,汽车真的不是电子产品,也不是快消品。数字化能力带来的开发周期缩短,并不能掩盖汽车几万个零部件同时工作的复杂性,更不能取代对品质、安全严苛要求的工业化思维。
换个说法,手机有问题可以用快速迭代解决,但汽车不行。因为手机、手表不是说安全性不重要,而是他们使用环境没有汽车那么复杂。汽车出了事,真的是要人命的。
道理都懂,但谁都懂的道理却也不是谁都愿意懂。进入4月份,各地政策也开始逐渐对L3级别自动驾驶敞开大门,这样的趋势是势在必行不可阻挡的。但是,即使到了L3,政策也没有像某些业内人士所期望的那样,实现责任主体从人变成车。
是的,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是最大的约束。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