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苏交恶之际,朝鲜陈兵“鸭绿江畔”,最终闹剧如何收场?

历史文史道 2024-12-07 19:56:40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会议在莫斯科隆重召开。

在那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上,尼基塔·赫鲁晓夫作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发表了一份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

那份报告不仅揭露了斯大林时期的一些错误和过失,更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了极大的震动和思想上的混乱。

对于中国而言,赫鲁晓夫的那一举动无疑是对中苏关系的一次严重冲击。

长期以来,中苏两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两大支柱,一直保持着紧密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关系。

然而,随着斯大林形象的被颠覆,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外交政策以及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分歧逐渐凸显出来,两国关系由此开始转冷。

那种紧张态势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升级,最终在1969年3月达到了高潮,当时中苏边防部队在位于黑龙江流域的珍宝岛上爆发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此次事件之后,中苏关系彻底交恶。

然而,就在中苏对峙期间,还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当时朝鲜在苏联的指示下,竟然在中朝边境集结了大量军队,对中国施加压力。

那一举动直接让中国感到震惊和愤怒,要知道中朝两国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血盟”关系,1950年初,中国为了抗美援朝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那么,朝鲜为何会倒戈相向呢?关于这一切都与苏联有关,究其根本有三个原因:

一、朝鲜要“傍大树”

1964年10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登台执政,苏联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迎来了一轮迅猛的发展浪潮。

尤其是军事方面,苏联大幅提升了其核武库和常规军事力量的规模与质量,使得苏联在冷战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加之,彼时的美国正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经济上也面临着滞胀的困扰。

这使得美国在冷战中的优势地位逐渐削弱,实际已落入下风。

在那样的国际背景下,朝鲜的选择可想而知,对于国力与苏联有着天壤之别的中国,朝鲜自然选择站队了苏联。

二、朝鲜依赖苏联援助

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半岛的局势虽然趋于稳定,但战争的创伤却给朝鲜的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战争的消耗、基础设施的损毁以及生产力的急剧下降,使得朝鲜急需外部援助来重建家园、恢复经济。

然而,当时的中国也刚从战争的泥潭中抽身,自身经济同样遭受重创,元气大伤,难以再为朝鲜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支持。

面对那样的困境,朝鲜不得不求助于苏联,一方面因为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身实力不俗,在东北亚乃至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苏联也觊觎能从朝鲜获得的利益,如不冻港、制衡东方大国等,苏联也乐于帮助朝鲜。

由此,当朝鲜提出经济援助的请求时,苏联迅速作出了积极响应。

苏联对朝鲜的援助不仅全面而且深入,不仅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恢复等多个领域,更重点投向了工业领域,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

在朝鲜实施的经济重建三年计划中,几乎所有的重大工业项目都得到了苏联的援建和支持。

根据双方签署的《苏联帮助朝鲜恢复国民经济协议》,当时苏联向朝鲜提供了高达10亿卢布的设备、物资等援助。

其中,6亿卢布用于购买非成套设备和物资,以满足朝鲜当前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剩余的4亿卢布用于引进成套设备和技术,以提升朝鲜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后来,随着苏联援助的深入,朝鲜不可避免地对苏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依赖,甚至不惜与中国反目,也要站在苏联的立场。

三、中朝之间小摩擦

朝鲜战争后,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金日成为了维稳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开始大肆清洗其他势力,其中就包括与我国交好的“延安派”。

这一点,曾令当时中国十分生气,要知道我们还在前方给你卖命呢,你却在背后做小动作。这使得当时双方就有了一些小摩擦。

正因如此,当中苏交恶,朝鲜很显然的站在了苏联一边。

1969 年3月中苏边界发生冲突时,苏联的外交使团中纷纷传言: 中朝之间也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边界冲突”。

若干年后,金日成在一次谈话中证实,确有中国军队试图越过图们江。

然而,据当时在延边插队的知识青年和工作人员说,中朝边境地区从未发生过军事冲突,很可能是朝方的误判。

但不管怎么说,中国当时是陷入了深深的压力之中,苏联施压,“兄弟”反目。

但也正因如此,预示着世界将出现新的格局,很快曾经的对手美国,开始与我国接触,并建立了外交关系。

话说,当时中苏的局势非常严峻,甚至有可能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面对苏联的步步紧逼,毛主席高瞻远瞩,多次强调要做好战争准备,不仅要应对常规战争,甚至要做好应对核大战的思想准备。

从3月5日起,他多次发出警示,号召全国人民“要准备打仗”。

同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更是将战争准备问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军事威胁并摆脱外交孤立,中国开始积极寻求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而恰在此时,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急于摆脱冷战的不利局面,寻求与中国关系的解冻。

于是中美一拍即合,在进行深入交流之际,更达成了多项原则。

中朝冰释前嫌

当时中美关系的悄然变化,自然让苏联领导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苏联总理柯西金主动提出与北京举行会谈的意愿。

周公代表中方出席了会谈,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双方一致同意加强空中界线的监督,并建议签订互不侵犯、互不使用武力的国家间专项协定。

自此,战争的乌云正在渐渐散开,但中国直到1970年2月才基本解除苏联突袭的警报。

那么,对于曾经背叛的“兄弟”朝鲜,接下来该如何处理呢?

当时毛主席的回答是:“中朝还是应当搞好关系”。

正因如此,在我国20周年庆的时候,还特别邀请了朝鲜领导人。

当时朝鲜派出二号人物崔庸健参加了我国庆典,期间谈到中朝关系,崔庸健慷慨激昂的回应道:

“中朝历史上并肩战斗,都是把鲜血流在一起的”。

随后,中国不计前嫌,开始与朝鲜重修关系,后来金日成访华后,两个“老朋友”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正如老话所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朝鲜对于中国就像一层坚硬的盔甲,是一块能与超级大国周旋的兵家必争之地。

只要美日两国试图挑战传统东亚秩序的心思还在,中朝两国的高层就都不愿看到两国关系走到彻底破裂的地步。

因为,对于双方而言,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共同应对外部挑战,才是最为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读者们,关于“1960年中朝之间的小摩擦”,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0 阅读:91

历史文史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