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饭的变迁:秘制火腿技巧分享

掌阅富民 2021-01-15 18:38:36

接待完村里帮忙的乡亲和亲友,明面上的杀猪饭就结束了,作为主办的东家,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主要是处理剩下的猪肉。首先要把花油和板油炼制成猪油。将花油和板油切成小块,用水淘洗一下,土灶上的锅里舀两瓢水,把切好的油块放进冷水里,等水开了慢慢用小火炼制,等到油块炼成黄色,用漏勺把油渣漏起来,油就可以出锅了。把沸腾的猪油舀在瓦罐里,进行冷却。瘦肉型的猪油少,不用操心保存猪油的问题,如果油多的话,一般会在装油的瓦罐底部放一块红糖,可以防止猪油变质。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在油渣里面翻找连提(猪胰腺),趁热乎撒点盐,特别好吃,有时因此被噎。至于处理炼油剩下的油渣,就各显神通了,如果要食用的话,就不能炼制得太干,甚至呈现金黄色,或是炼糊了。一种是油渣煮白菜,霜降以后的大白菜,水一开就熟了,加上一个富民人都喜欢的灵魂蘸水,味道很是不错。还可以买一点豆豉,再弄一点皱皮辣椒,小火慢慢炒一下,每餐蒸一点,是一种很不错的下饭菜。

过去没有冰箱,在炼制猪油的时候把猪肉切成巴掌大小,放进去一起炸,猪肉炸成金黄色就赶紧取出来,放在瓦罐底部,待猪油炼制完成后,把猪油倒进瓦罐里将肉密封起来,要食用的时候用勺子进去取,这样的瓦罐口子很小,有一个盖子可以将其密封。但基本每一个这样操作的家庭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油的水分太多,则整罐子的油和肉就很容易变质。这样制作的猪肉虽然很香,味道很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加之取用的时候操作不当,肉和油都会变质。这样的猪肉和油就有一大股味道,只能煮了喂鸡,造成很大的浪费,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处理了。

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就是用盐腌制,得等猪肉冷却,这种方法面临着很多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盐和肉比例的问题,腌制时间的问题,一旦把握不好,就很容易把肉腌臭了。民间的说法是一斤猪肉三两盐,也有放四两的,将盐抹遍每一块猪肉的每一个角落,外面还沾着厚厚的一层白晶晶的盐。把猪头放在缸底,其他肉严严实实地压在上面,盖上一块塑料布就可以了,半个月以后出缸,用水洗干净就可以挂起来慢慢吃了。千万不要以为缸里的血水就可以倒下水道了,现在盐不是那么金贵,倒了也就倒了。在过去的话,腌肉的血水用一个盆装起来,倒进大锅里慢慢熬,其实就是跟古代煮盐一样,待水分蒸发,把盐铲起来,放着以后炒菜或是放在蘸水里面,还是很香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现在这种做法已经很少见了。

很多人关心猪后腿(火腿)怎么处理,农村一般和其他肉一起腌制,一起出缸。由于腌肉的瓦缸空间有限,就要把火腿下半部分用力折断,或者是砍下来,只留的肉扇。也见过有人在火腿中间划一个口子,往里面塞盐的,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火腿变臭。总而言之,盐放少了,容易变臭,盐放多了,又难以食用。富民还有一个歇后语:吃腊肉不放盐---有言(盐)在先。当然,若是像腌制其他腊肉一样腌制火腿的话,经过多次实验,腌制出来的火腿味道可能会比较好,这样的火腿是吃不出诸如宣威火腿或是诺邓火腿那样的味道。腌制火腿的时候,要用特制的盐,所谓的秘诀,也没有那么神奇,就是盐里面钾成分要多一点。这种钾盐是不适合食用的。用这种盐如上法炮制,每个角落都有盐,然后用五六十斤的重物压着。血水排出以后再上盐,然后每隔半个月翻出来用盐揉一次,两三个月以后基本可以挂起来。尤其要注意的是,用食用盐腌制的猪肉,出缸的时候用蒜苗炒制是很好吃的,用这种钾盐腌制的火腿,半年以内是不能食用的,否则很容易去另外一个世界享受杀猪饭了。

用这样的方法腌制的火腿,要注意几个问题,一个是宰猪的时候血液一定要排干净,不然残留猪血的地方是紫黑色的,另外一个是晾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火腿外面变硬了,里面才不容易长虫,也不要担心火腿外面长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腌制好的火腿头一年是白色的,慢慢猪皮部分会氧化变红,里面的肉就变成玫瑰红了,如果肉切开是惨白的,是因为盐放少了。两到三年的火腿就很香了,具体的烹饪方法就很多了,一种是用辣椒炒,一般用干辣椒,如果盐放多了,用淘米水洗洗,用新鲜的青椒炒,也是可以的,但是容易上火。另外一种是蒸,可以和鸡蛋或者鸡枞一起蒸,记得放点干花椒,这样做出来的话不容易上火,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近十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于吃这项大事也越来越讲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原因,饲养生猪的人也越来越少,冬至以后杀年猪这一习俗也逐渐淡化,即便有些人家也操办杀猪饭,排场也是越来越大,相比以往就显得貌合神离了。

在实现全体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过程当中,农村作为最大的短板,其实也作为最大的受益方,也在缓慢地蜕变着。一方面是对物质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仅做到了吃饱,还实现了吃好;其次是精神需求的欠缺,最大的体现就是农村传统习俗的淡化甚至变味,习俗的形式逐渐单一,无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对传统习俗的宣传保护也乏善可陈,以至于年轻一代人不知有之。

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保护任重道远,我们始终要坚定文化自信,从点滴开始践行。

END

文/四达居士

0 阅读:77
掌阅富民

掌阅富民

做有态度的自媒体平台,坚持原创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