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1.26”事故调查报告

磨利剑 2018-11-30 14:24:29

2018年11月26日9时06分,宁波某工程公司在位于上海市化工区某化工企业乙烯装置检维修作业过程中,2名员工不慎跌入压缩机出口罐,截止9时58分,2名员工先后被救出并送往金山医院救治,经抢救无效死亡。请各生产经营单位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有限空间作业务必做到: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确保安全!

警示:不易被察觉的窒息气体——氮气

一、氮气的危险性

氮气与二氧化碳、甲烷、乙炔、氖等都是直接窒息性气体。其特点是自身浓度增大导致空气中含氧量降低而发生窒息。一般当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时,就会发生窒息事故。氮气为无色、无味、无嗅的惰性气体,是不能仅凭感官判断相对封闭空间中氮气是否超标的。当空气中氧浓度降低时,窒息性事故的发生往往没有明显的预兆。据资料记载,氮气窒息事故发生时,受害者只要在相对浓度较高的氮气空间中停留2分钟就很难有逃出或自救能力;当工作空间中氧浓度<10%可立即使人窒息死亡。

二、氮气窒息如何发生

通常情况下氮气对人体无毒害作用。但由于不遵守操作规程,使氮气泄漏,某些工作空间中氮气浓度增高,氧浓度降低,容易使人窒息昏迷。

引发氮气事故常有以下因素:

1.思想麻痹大意。认为工作空间较为敞开,氮气会从敞口逸出室外,忽略了氮气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当排放量很大时,会造成氮气聚集使工作空间缺氧。

2.对氮气的危险特性认识不够深刻,存在侥幸心理。

3.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区域缺少安全警示标识,无关人员可能进入该区域。

4.盲目施工,会造成惨痛的局面。检修前缺乏对工作现场做充分了解。

5.施工前,没有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

6.不佩戴CO、O2检测仪,未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没有采取安全措施,随意进入富氮空间。

7.抢救人员既不明情况,又不采取自身防护,盲目进入富氮空间。

三、如何预防氮气窒息事故

1.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杜绝侥幸心理;

2.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悬挂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该区域,并加设强制通风装置,以减少氮气聚集;

3.严格执行工作票制度,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中作业前,必须将待检修设备与生产系统可靠隔绝,经强制置换并分析合格(氧含量>18%),落实好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在不可能置换完全的情况下,作业人员必须使用正压式氧气呼吸器,正确携带CO、O2检测仪,并设专人监护;在可能发生氮气泄漏的危险场所中,严禁佩戴过滤式呼吸器作业;

4.不得将纯氮气排放至通风不畅的空间;氮气的生产、使用现场和操作室等要保持通风换气良好,并定期分析周围大气的含氧量,保证其浓度不低于18%;

5.控制室操作人员要加强对压力、流量等参数的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氮气泄漏情况并及时得到有效控制。

1 阅读:4128
磨利剑

磨利剑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