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张叔一家忙活着收拾院子,邻居王姨在门口剁馅包饺子,见了张叔便寒暄一句:“你家正月十二还吃那三样不?”一句话让张叔愣了愣:“这习俗小时候妈整天念叨着,如今在城里,倒真忘了。”王姨听了笑:“忘了可不成,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正月十二讲究‘吃三样,忌一事’,可不全是图热闹,里头有说法。”张叔点点头,半开玩笑地说:“那您得给我好好念叨念叨,可别让我给娃忘本了。”王姨摆摆手说:“不忙,我家有爆米花等着掀锅呢,回头慢慢跟你说。”
这一段对话,带出了一个古老又有趣的话题:正月十二那些和粮食有关的习俗,为什么代代相传却未曾丢失?
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故事。
饺子:“捏老鼠嘴”的独特寓意正月十二这天,许多地方会包饺子。
这饺子可不是普通的饺子,它有个名字,叫“捏老鼠嘴儿饺子”。
老一辈人说,饺子包得严实,寓意捏住老鼠的嘴巴,让它们偷不到粮食。
尤其是北方农村,粮仓可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老鼠搞破坏,那可不是小事。
小时候,每到十二这天,家里的面板上总铺满了一张张擀好的饺子皮。
母亲总是一边包饺子一边叮嘱:“要多捏几下,老鼠嘴可得封住。”父亲在旁边附和:“年底可就靠这粮食过活了,老鼠可不能造次。”现在想起来,那并非迷信,而是一种生活智慧。
饺子不仅裹着美味,也裹着劳动人民对丰收和富足的期盼。
如果你有心,今年就可以一试。
包饺子不难,只需提前准备肉馅和菜馅,菜剁细、馅拌匀就成。
蒸饺、煮饺子都可以,配一碗醋,沾蒜泥的滋味尤为地道。
谁说现代人忙碌,就不能守一份老传统呢?
爆米花:驱赶老鼠的民俗意义比饺子更“热闹”的当属爆米花了。
在正月十二,许多地方的习俗讲究放爆米花,图的是“震晕”老鼠的耳朵,让它们在新的一年里少出来作乱。
想起老一辈人小时候讲过的场景,用手摇爆米花机的日子散发着特别的温馨。
铁罐子里塞满了玉米粒,摇呀摇,直到“砰”的一下巨响,飘香的爆米花溢出来,孩子们围着跳着笑着,像看魔术一样好奇兴奋。
如今想要复刻那种情景或许不易,但家中简单备些玉米粒,也能做出好吃的爆米花。
黄油加热后放玉米粒,待颗颗玉米跳动开来,再撒上点糖,香甜的滋味绝对不打折扣。
这种充满怀旧气息的食物,或许已经超出了“驱赶老鼠”的意义。
它记录着老百姓的童年记忆,也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喝小米粥:“糊老鼠眼”的有趣说法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正月十二喝小米粥也算是民俗的一部分。
这习俗跟老鼠扯不开关系,“糊老鼠眼”的说法可幽默了。
据说喝粥就是希望老鼠看不清路,找不到粮仓,闹不出幺蛾子。
其实仔细琢磨一番,这种说法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也表达了对粮食的珍惜。
按照传统做法,熬小米粥最好搭配些切成丁的荸荠或银杏果,再添点冰糖调味。
煮出来的粥绵软香甜,最是暖心暖胃。
以前家里过日子,顿顿离不开杂粮饭,长辈们总叮嘱“粒米不可浪费,倒了另一天就是亏自己。”而正月十二的这碗小米粥,传递的不仅是寓意,也让下一代人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忌浪费粮食:珍惜粮食的文化传承讲了这么多吃的,正月十二的一件大事却是“忌浪费粮食”。
老话说:“家有粮,心不慌。”粮食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工具,更代表了一种安全感。
《农民口述史》里曾提到一个细节:上世纪物质匮乏的年份,有些人家为了守住粮食,就会在正月十二公开祭粮,召告天地对粮食的尊重。
听起来有点古旧,但用意再清楚不过。
一粒粮食,可以养活全家人;失去粮食,日子就难乎其难。
现在生活好了,但浪费的现象反而却多了起来。
一天扔掉的剩饭足够补充全家三顿饭的营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写照。
正月十二倡导的“不浪费粮食”,不仅是传统,更是一种劝诫。
每一餐饭,吃多少盛多少,把节俭的美德记在心里,才是对这节俗最好的传承。
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真正结束。
但所谓的“年味”,其实从未离开。
无论是一碗简单的小米粥,还是灶上冒着热香气儿的爆米花,抑或是餐桌上那盘热腾腾的饺子,都不只是节日里的吃食。
它们藏着父母的叮嘱、邻居的知会、家族的记忆,也藏着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守住这一颗颗承载希望的“粮”,日子才踏实美满。
所以问你一句,今年正月十二,你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