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四个九月九日

峻辉聊过去 2024-08-31 14:24:5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吟咏九九重阳节的名句。“九”,阳数,数之极也。《易经·乾》中更有“九五,飞龙在天”的说法,“九五”往往指代“君位”。另一方面,“双九”,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也意味着人之将老。

重阳节,虽然只是农历节日。不过在近代历史中,阳历纪年中的九月九日这天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大事,并且一代伟人毛泽东都深度参与其中。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秋收起义

“四一二”事变之后,大革命陷入了低潮,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许多基层组织、工会、农民协会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值此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于1927年八月七日于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

会议由瞿秋白主持,毛泽东作了发言,指出:“秋收暴动非有军事不可”,更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会议结束后,瞿秋白建议毛泽东去上海中央工作,可毛泽东却说:“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好汉。”

随即,中央任命毛泽东为特派员,专职负责湖南省委工作和举行秋收暴动事务。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了军事和农民暴动的布置,确定分为三路。

时间来到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这支起义军第一次公开打出了代表中共的镰刀斧头军旗。

更重要的是,秋收起义是工农红军进军井冈山,建立第一块农村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起点,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秋收起义中,身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在起义的前一天,还身陷囹圄。那一天,毛泽东途径浏阳张家坊时,被国民党的民团抓获。

所幸的是,毛泽东急中生智,掏出两个铜板贿赂民团队长,趁他松懈之际,毛泽东挣脱绳索,就跑向绿油油、齐人高的稻田,一下子不见了踪影。

逃亡路上,毛泽东还十分幸运,碰到一个友善的农民老大爷。他给毛泽东提供了住处,又成为向导,带着毛泽东找到了邻县。

彼时,毛泽东身上只有7个大洋,在县城买了一双鞋、一把伞和一些食物,历尽千辛万苦抵达了起义部队的驻地。

至暗时刻

世间的每个人,一生中总有一段时期,非常难熬。挺过去了,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挺不过去,怕是要跌入万丈深渊,堕入永劫无间的地狱。

对于毛泽东而言,1935年的9月9日,就是他八十多个春秋中的至暗时刻。

尽管是夏天,可红军感到的不是炙热的暑气,而是刺骨的寒冷。

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和红四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

两支军队一回合,像是当地两条大河——梦笔河和娇娇河水乳交融,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巨大洪流。

集结在懋功县的红军兵力多达十万,广大官兵无不欢欣鼓舞。

毛泽东看到会师的场面,嘴角也流露出了笑意,还对周恩来说:“我们开个庆祝会师的大会吧。”

多日的疲惫,在红军官兵的欢声笑语中一朝消散。

大家都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逃出了国民党的包围圈,没想到迎接的不是团结友爱,却走到了分裂的边缘。

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同志仗着自己手握枪杆子多、兵员充足,竟然不同意中央北上寻找出路的决定。

在这样的情势下,红军内部的矛盾一触即发,谁都说不准内讧何时会来。

僵持之际,红军以总政委的职务,暂时稳住了红四方面军。

随后,十万人分成左、右两支部队,即刻北上。

等到了9月9日,右路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偶然之间,看到左路军实际控制人给陈昌浩的密电,大意是让陈昌浩带着右路军南下,进军西康、四川等地。

这事非同小可,一旦陈昌浩真要这样干,那就违背了中共的组织原则,颠覆了“党指挥枪”的共识。那么红军无疑又会落入旧式军队的怪圈。

于是,党性坚定的叶剑英立即赶往中央驻地,向毛泽东报告了密电一事。

当晚,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王稼祥等人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迅速脱离陷境,率领红一、红三军立即北上。

这一天晚上,要不是叶剑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红军恐怕要万劫不复。

理解了这一层,也就理解了毛泽东为何称赞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以及周恩来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的深刻含义。

同样的是,毛泽东果断做出的决定,也避免了两支红军火并的后果。

要是左右两军火并,整个红军大概率是两败俱伤,国民党就要坐收渔翁之利,中国革命的前途恐怕还要在黑暗继续徘徊。

重庆赴险

1945年8月14日-23日,蒋介石连续3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商讨和平建国事宜。

党内人士普遍担心蒋介石会上演楚汉“鸿门宴”戏码。毛泽东十分理解同志们的心情,解释说:“第一次来电邀请我去,我们没有理他。第二次,我们委婉拒绝。他煞费苦心,又第三次来电邀请。他心底认为我还是不会去。如果我这次再不去,那就受他的骗,中了他的计,上了他的当,也会让全国民众看不起共产党。因此,我不能不去。”

8月28日上午,毛泽东乘坐飞机毅然赴渝,在林园见到了“东道主”蒋介石。林园本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公馆。林森去世之后,蒋介石夫妇便常驻此地。此后又陆续修建了几座楼房,毛泽东被安排在2号楼,陪同前来的周恩来、王若飞等人住在3号楼。

晚间,毛泽东来到3号楼,微笑着问大家说:“在老虎窝里,大家怕不怕。”

大家嘴上说着不怕,脸上却满是愁容。

见此情景,毛泽东语气一转,轻松说道:“我原本是有点怕的,不过觉得和老虎挨得近了,反倒有安全感呢!”毛泽东便是用这诙谐的语言,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9月3日,毛泽东在重庆桂圆下榻处和民主人士健谈。

郭沫若发现毛泽东用的是一块旧怀表,就摘下自己刚从欧洲买的这块欧米茄手表,大方送给了毛泽东。

这块手边承载着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记录着一段难忘的岁月。也许正因这个缘故,毛泽东对这块手表极为珍视,用了30多年,直到去世。

9月9日,两人再一次见面。心怀天下的郭沫若事先也听到了消息,说国共谈判陷入了僵局。为此,郭沫若问了毛泽东一个问题:“润之,我知道你们没有谈拢,恐怕又要再起兵戈。”

毛泽东则安慰郭沫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相信,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在远方。”

10月11日上午9点半,毛泽东乘车来到九龙坡机场,陈诚代表蒋介石到机场送行。在机场上,毛泽东作了讲话,并和前来送行的各界人士一一致谢握别。

随即由张治中陪同,登上了C-47运输机,飞往了延安。

驾鹤西去

1976年7月28日清晨的唐山大地震,对毛泽东而言,是一次重大的震动。早在6月份,毛泽东就因心肌梗塞,被医生抢救过一次。

为了保护主席,经过医生同意,中央领导决定,将毛泽东转移到防震的房子——游泳池南边的“202”。

当警卫战士用担架将其抬走时,毛泽东已经服用过安眠药。

刚刚入睡的他并不知情,醒来后,发现不是原来的住处,立即向身边的工作人员询问:“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把我弄到这儿来了?”

最后,还是华国锋劝说:“等地震平静下来,主席的身体好些再回去。”

毛泽东这才答应下来。几天后,中央办公厅起草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受灾报告,毛泽东艰难地看完,得知整个城市毁于一旦,心情更为沉重,不禁落泪。

地震发生三天后,毛泽东批阅了《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这也是毛泽东生前签署的最后一份文件。

此后,年老的毛泽东就不再过问政事,静等死亡的到来。9月9日,毛泽东永久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人世。

逝世后的9月11日-17日,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吊唁仪式。来自全国各界人士代表、以及外国宾客代表,人人佩戴黑纱,共计三十万人都参与了吊唁。

有些民众,因过于悲伤,以至于当场昏厥。9月18日,天安门广场更是奏响了《东方红》,礼送毛泽东最后一程。

结语:

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阳历纪年的九月九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它紧密地和毛泽东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上的九月九日,毛泽东有过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曾暗自神伤。

终究在1976年这个九月九日,他永久离开了人们,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冥冥之中的巧合。

参考资料

《毛泽东历险纪实》 山齐 中国青年出版社

《毛泽东年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郭沫若与毛泽东的一段历史共识》 谭一青

1 阅读:36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