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系列第6篇,来聊聊李世民终其一生都未能完成的泰山封禅!
一、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痢疾病情加剧,向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交代完后事,就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
弥留之际,李世民心中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终其一生都无法完成的泰山封禅大典。
封禅在中国古代帝王心中,历来都是一件大事,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不会例外。
司马迁的《封禅书》曾言“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皇帝既然号称天子,天子受命于天,当然要向天地汇报自己的功绩。
李世民登基后,经过4年多的励精图治,终于使大唐从隋末动荡的局面,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上去,国力快速发展壮大。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十五日,大唐灭了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自此西北蕃邦纷纷归降,都请求给李世民上尊号为“天可汗”。
次年正月二十三日,赵郡王李孝恭等上表,认为四夷臣服,请皇帝到泰山封禅。
李世民当场批示“不许”,现在大唐才刚刚复兴,远没到值得得瑟的地步。
众臣看皇帝这么果决,也就没再坚持了。
二、很快,时间来到了贞观六年(623年)正月初,文武百官再次请求封禅泰山。
李世民表面推辞,心中却暗喜!
他对众臣说:“爱卿都以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朕却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富足,不封禅又有何妨?想当年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有谁会说汉文帝比不上秦始皇?”
群臣听皇帝说了一通官冕堂皇的话后,知道皇帝这是动心了,赶忙不停地劝进。终于,在耳朵快被磨出茧子来时,李世民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众臣所请,同意封禅。
这场君臣同心的好戏,就要完美收场时,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臣认为不可!”
众人循着声音望去,就看到魏征那一张不合时宜且严肃的脸。
李世民心中不悦,问:“爱卿是觉得朕的功勋还不够高吗?”
魏征淡淡说:“够高了。”
“那是德不够厚吗?”
魏征又淡淡说:“够厚了。”
“是国家还未安定吗?”
魏征回:“安定了。”
“四夷还未臣服吗?”
“臣服了。”
“是年谷还未丰登吗?”
“丰登了。”
“是符瑞还没来吗?”
魏征依然淡淡说:“来了。”
李世民大惑不解地问道:“那为什么不可封禅?”
眼看皇帝脸上出现了不悦的表情,口气也越来越愤怒。
魏征依然淡淡地说:“虽然这六条陛下都具备了,但是在隋末大乱之后,户口还未恢复,百姓还不富裕。去趟泰山,需要千乘万骑、各种花销,劳民伤财。”
李世民听完,似乎有些道理!
魏征接着说:“况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君主酋长都会来祝贺,且随从众多;这些人所过之处,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会让这些戎狄觉得我大唐外强中干,容易生出异心。
再说,按目前的国力,就是对这些人进行大量的赏赐,也未必能让他们感到满意,还徒增百姓的赋税。这种崇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去做它干什么呢?”
听完魏征的话,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下旨再议。正巧黄河南、北两岸数州发大水,封禅的事情就被搁置下来了。
三、爱炫耀是人之常情,身为皇帝也不能避免的,泰山封禅就是炫耀。李世民想要炫耀,文武百官就顺着他的意再三请求。
李世民总得谦虚一番,“谦让程序”就成了必走的流程。皇帝一边说不要,群臣就要死命劝进,最终皇帝才勉为其难地接受。
一场好戏快圆满收场时,却被魏征给搅黄了。
魏征说的那些话确实有道理,众人都没办法反驳,重点是李世民真听进去了。
十二月,群臣又不断地请求封禅,李世民就果断拒绝!群臣以为皇帝又在走“谦让程序”,于是不停劝进。
李世民烦了,这次他是真的不想去的!一开始还会耐心劝导群臣,效果甚微。后来,实在没耐心,李世民直接给出一个让群臣无法反驳的理由!
他下旨说:“我有气喘的老毛病,恐怕登高之后加剧,你们不要再说了。”
这下子群臣就不敢再进言,皇帝的身体健康要紧,谁再劝进到时真出点啥事,可是件杀头的大罪啊!
自此,封禅之事又被搁置了,这一搁就是长达5年之久。
四、时间来到了贞观十一年(637年),此时的大唐正式步入“贞观之治”的全盛时期,一番百姓安康、万国来朝的景象。
群臣再次请求封禅,李世民就命秘书监颜师古等讨论具体礼仪,由房玄龄裁定。这次李世民是真的动心了,偏偏老天爷就是不让他顺心。
当年七月一日,关中由于长期下大雨,导致水漫洛阳宫,水深四尺,毁坏宫寺十九所,冲毁民居六百多家。
九月六日,黄河泛滥,冲坏了陕州河北县,毁坏了河阳中潭等地,李世民还亲自到白司马坂观察水灾,指导救灾工作。
救灾如救火,此时李世民哪有心思再去想封禅之事;好不容易解决完水灾之事,原本想修整一年后就可以去封禅了。
时间又来到了贞观十三年(639年),老天爷好像故意跟李世民作对,当年全国又发生了大旱灾“自去冬不雨至于五月”,多地都无法进行正常的播种。
五月十二日,李世民诏令五品以上官员商讨救灾事宜,宫中减少膳食,免除劳役,释放囚犯,救济贫民。
十二月,大唐对高昌国的战事又爆发了!
这种内外都有事的情况下,李世民那还有心思去想封禅之事,于是3年前就开始准备的封禅之事,又不得不暂时搁置了。
五、直到次年(贞观十四年)十月十日,荆王李元景等再次上表,请求封禅泰山。
此时,大唐水旱灾都已过去,高昌也被大将侯君集也灭了;大唐又在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吐蕃又派使向大唐和亲,彼此之间的关系得于缓和。
这一年,可以说是政通人和、内外安定。
荆王李元景的上奏代表着大部分人的意思,李世民也心动了,忍了4年多时间,终于有时间和经历来考虑封禅了。
不过,该走的“谦虚流程”还是要走的,于是李世民又谦虚了一把,批复“不许”!
群臣一看,皇帝这是要走流程呀,非常默契地配合演一把。次月十三日,这次是由百官联名上表,请求封禅泰山。
李世民看群臣那么懂事,非常开心就批准,让诸儒详细议定仪式细则,任命太常卿韦挺等为封禅使。
这次李世民是满怀信心地要去泰山封禅的,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时间已经来到了贞观十五年四月。
李世民觉得是时候对外宣布这一壮举了,下诏明年二月封禅泰山。
可惜,老天爷再次跟李世民开了个玩笑。
六月十九日,太微星旁出现孛星,太史令薛颐上言说:“不可封禅泰山。”紧接着褚遂良也上疏劝阻。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能下诏,再次暂停封禅,这一暂停又长达4年之久。
五、
时间来到了贞观二十年(646年)十二月,憋了几年的群臣再次请求封禅泰山。
这次李世民很爽快就答应了,什么“谦虚流程”都通通抛到脑后去,下诏制造羽卫仪仗,送往洛阳宫。
次年(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十日,皇帝对外宣布,明年仲春去泰山封禅,流程就按贞观十五年制定的走就行。这次李世民是真的急了,“谦虚流程”不要,准备工作按旧的就行,反正无论如何就是要完成封禅大典,至于效果如何已经不重要。
李世民之所以这么急,可能也是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再不完成封禅大典,可能就没机会了。
可惜事以愿违!
二月,李世民再次发动征高句丽的战争。由于频繁征战,征发蜀地百姓造船,徭役沉重,以至于当地百姓卖田卖宅、卖儿卖女都无法供应。
最终爆发了雅州、邛州、眉州三州獠人造反。
此时,老天爷也没闲着,又在河北诸州发生大水灾。
天灾人祸,外加频繁对外用兵,李世民哪里还有心思考虑封禅之事,于是在八月八日下诏,停止明年封禅。
这一停,就成了永远!
从贞观六年到二十三年,长达17年的时间里,李世民多次想要去泰山封禅,都因为考虑到实际情况而中止。
李世民心里是真的很想搞这个,从不止一次决定要封禅就能看出来;每当已经做好了前期的准备,一旦发现国家情况不合适搞这种大型典礼时,他立马就能放弃。
这种魄力和自律,一般帝王根本是做不到的,这也是李世民了不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