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22:44,德上高速池祁段的监控画面里闪过一道刺眼火光——一辆白色小米SU7以116公里的速度撞向水泥桩,车内三名女大学生当场身亡。家属痛诉“车门锁死耽误救援”时,抖音博主老陈说车开着同款车型,带着测速仪和行车记录仪,重新跑了一遍这条死亡公路。
2000米外的警示牌成了焦点4月1日凌晨,老陈说车发布的视频显示,他驾驶的小米SU7 Max版在事发路段行驶时,导航提前3公里就开始提醒“前方施工变道”。高清画面里,22:28分经过的龙门架上,红色电子屏滚动着“前方施工半幅双向通行”的警示语。

“我特意把车速控制在115公里,和事故车差不多。”根据老陈的行车记录,距离撞击点2000米处出现首个限速100公里的标志;1500米处新增变道指示牌;进入600米范围后,限速逐步降到80公里、60公里。但事故车辆的行驶日志显示,撞击前1秒时速仍高达97公里。
安徽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向媒体证实,该路段自3月20日起管制,共设置12处警示标识,包括5块电子屏、4组锥形桶和3组限速牌。不过小米SU7标准版的纯视觉智驾系统,在夜间未能有效识别部分反光标识。

遇难者母亲王女士接受采访时情绪激动:“消防员破窗时发现,四个车门内部结构全部卡死。”现场记录显示,22:46分接到报警,23:12分才将最后一名受害者抬出,此时车辆已燃烧26分钟。
有汽车工程师拆解同款车型后发现,小米SU7的电子门锁完全依赖12V蓄电池供电。一旦碰撞导致电池舱损毁,乘员只能依靠藏在门板储物槽底部的机械拉手——这个指甲盖大小的装置,需要30秒内完成“按压、旋转、拉动”三步操作。相比之下,特斯拉Model Y采用双路供电系统,碰撞后仍能维持车门解锁30秒。

2024年发布的行业报告显示,在64公里时速正面碰撞测试中,小米SU4的车门自动解锁成功率为73%,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16个百分点。
要命的2秒钟事故发生时,车辆的NOA系统在22:44:24秒检测到障碍物,1秒后发出接管请求。从系统提醒到撞击发生,驾驶员只有2秒反应时间。这个数据在微博上吵翻了天:有专家指出,人类处理突发状况平均需要2.3秒,这意味着“系统预留的时间根本不够”。

驾驶记录还暴露更多细节:22:36分,车载摄像头拍到驾驶员闭眼3秒;22:40分,系统因手部离开方向盘发出警告。家属承认死者“拿驾照三年但实际开车不到半年”,事故前已连续驾驶超4小时。
博主老陈在实测中发现,开启NOA状态下,车辆对静止障碍物的刹车存在延迟。以60公里时速逼近锥形桶时,系统在最后50米才开始减速,“感觉像新手司机犹豫该不该踩刹车”。

消防救援报告显示,车辆从冒烟到全面燃烧仅42秒。这与小米宣传的“五重主动断电”形成对比。实验数据表明,磷酸铁锂电池侧面被刺穿时,热失控速度比三元锂电池快18%。
“这不是自燃,是撞击直接捅穿了电池包。”有消防专家分析,事故车电池外壳被水泥桩贯穿,电解液喷溅引燃内饰。2024年的统计显示,新能源汽车火灾中63%与电池防护缺陷有关。

当遇难者家属清空微博,当雷军承诺“不回避任何问题”,这场事故演变成全民大讨论。知乎热榜上,32%的人认为“车企宣传误导”,28%指责“驾驶员依赖智驾”,19%质疑道路警示不足。
有意思的是,在博主实测视频的评论区,一条获赞5.2万的留言说:“我们骂车企时,是不是忘了驾校教的‘脚永远放在刹车上’?”与此同时,小米SU7的订单量在事故后不降反升,4月2日单日新增预订突破4000台。

目前,安徽省公安厅调查组已封存事故车辆,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开始检测智驾系统。在最终报告公布前,这场关于技术边界与生命权的争论,还在每个路口继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