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丨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文化的双向选择

文字有思想 2025-04-11 00:57:02

一种文化传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往往一方面是原有文化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特性)而有所变形。因此,在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相遇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就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汤一介

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看文化的双向选择

从印度佛教这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过程,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以下看法,以说明“文化的双向选择”:

第一,一种文化总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在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之时,其最基本的特点就需要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比较,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种“入世”精神和佛教的“出世”思想大相径庭。

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它虽然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起着深刻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这种“入世”的基本精神却没有被外来文化所改变。相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却越来越世俗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实现成佛的理想,“挑水砍柴,无非妙道”。因此,沿着这个路子向前发展一步,“事父事君”也可以成圣成贤。这正是宋明新儒学可以在中国取代佛教的根本原因。这就说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中国文化的要求而不得不变形。

第二,任何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相比较中,往往可以发现其自身的文化总有其不足的方面,因此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要保持其活力,就必须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滋养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得到丰富。中国文化从汉到唐,正是在不断吸收印度佛教文化而有长足发展的。从哲学上看,宋明理学正是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而使中国哲学有一更为完善的本体论、价值论和人生哲学的。由此可见,外来文化对原有文化的发展是一种新的刺激因素。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挑战时,不仅不会拒斥外来文化,而是欢迎它,以便使自己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因此,所谓“本位文化”或“国粹主义”不仅有害于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正是一种民族文化衰落的表现。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印度佛教文化使之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时间(甚至可以说长达近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说,一种有长远历史的文化传统吸收和融合另外一种外来文化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大体经历了如下过程:首先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然后在一个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矛盾与冲突,最后经过佛教自身的转化而被中国文化所吸收。这样一个过程是不是一种文化吸收另外一种文化的一般过程当然是可以讨论的,不过它总有若干借鉴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传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往往一方面是原有文化会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特性)而有所变形。因此,在两种不同文化传统相遇过程中,文化的发展就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我研究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历史,目的是想说明当前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什么态度,是拒斥西方文化的传入呢?还是打开国门,充分吸收西方的现代文化,以便使我们的国家由非现代转入现代呢?但是,从中国的某些官员看,对西方文化往往抱着一种戒惧心理,缺少一种“多元开放”的心胸,这不仅不利于中国文化的更新,不利于中国全面的实现现代化,而且势必使自己的文化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之外,而无法与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接轨,因而也就不能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我们真正爱护自己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在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更加注意让世界文化走向中国。在我们选择外来文化时,外来文化也在选择我们,文化的发展往往是双向的。

0 阅读:0
文字有思想

文字有思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