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初三大儒、程门四弟子、关中三李、道学六先生、太仓四君子

文字有思想 2025-04-11 00:58:15

国初三大儒 清初对孙奇逢、李颙、黄宗羲三人的并称。黄宗羲在清初学术史上,是个起衰振敝的杰出学者和教育家,也是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在政治方面对封建君主专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理学方面被称为“王学的修正者”。在史学方面对学术界影响最大,梁启超称其为“清代史学之祖”。孙奇逢为学以“不欲判程朱陆王为二途”(《清儒学案·夏峰学案》)、会通朱王为特征。对理学做了通俗的解释,特别强调“躬行实践”,使其很容易为普遍民众所理解和实行。梁启超称他为“北学重镇”(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李颙其学以陆王之学为本体,以程朱之学为工夫。提出“悔过自新”和“明体适用”两点最具特色。讲学遍及大江南北,“一时巨绅名儒远迩骈集”,为“江左百年来未有之盛事”(《二曲集·南行述》),梁启超称赞他的讲学“带有平民的色彩”(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阳明学派之余波及其修正》)。他们与那些“尊朱黜王”的学者不同,倡言“道非一家之私”,反对“墨守一家之言”,重视“异同之论”,力图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反思,建构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理论体系。

程门四弟子 指北宋二程(颢、颐)门下的四大弟子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初学于张载,深受《西铭》的影响,曾作《克己铭》,宣扬“立己与物”,“凡厥有生,均气同体”,其意与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相近。后虽从学于二程,但仍保留关学的某些特色。谢氏为学主“敬”,游酢治理学偏重禅学,杨时先后学于程颢、程颐,为“程氏正宗”。四人虽皆出程门,其思想特色亦各具不同。

关中三李 即明末清初西北关学的三位代表人物李楷、李因笃、李柏。李楷其学主张和会朱陆,实则倾向心学。坚持心即理的观点,认为“心赅无不备,而妙有众理”,提出“心治万理、万事”(《治心说》)。李因笃其学以朱子为宗。李柏学宗程朱,而不专袭程朱之语。“关中三李”都有一种隐逸的思想情趣。皆归隐乡里,著书教授,先贤典籍,无所不博,又经世济民,关切世事,既有经世之大略,又多淡泊之情怀,不为权贵所胁。

道学六先生 指北宋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司马光。周、邵思想主要出于道教,其《太极图》与《先天图》均依照道教关于宇宙生成的图式推衍出来。前者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成为理学的开山;后者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自成象数学派。程氏兄弟以儒为核心,糅合佛、道,建立初具体系的理学。张载在政治、伦理方面有不少地方与道学家观点相近,但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坚持和发展气一元论学说。司马光的哲学是对汉代以来传统的天命论神学的继承,他在为扬雄《太玄》作注的过程中,宣扬了神秘主义思想。

太仓四君子 指明末陆世仪、陈瑚、盛敬、江士韶四位太仓籍学者。明崇祯九年(1636)冬,陆世仪、陈瑚拜访江士韶,三人于江氏之“西轩”,“相商读书为善之法,其以明年丁丑为始”,“约为体用之学”,盛敬为陆氏同学,闻讯亦加入其中。当时,便有“陆、陈、江、盛四君子之称”。明清之际,他们曾在“三吴”及东南士林中产生过影响。为学以理学家自勉,以复兴理学为己任。虽以敬为本,但却大力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并对程朱理学作了重大修正,将实学内容纳入理学体系之中。治学以身心性命、“持守”之学为第一,以“理学”与“经济”相统一来治理天下。认为不知“理学”仅害及一身,不知“经济”则害及天下。主张“堂堂正正”做人,强调明体是为了达用。对待传统,坚持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对于先儒,不宜“彼此互辨,两贤相厄”,应该是“平心持论,各取其长。”主张隐而不遁,注重修己而不忘泽民,胸怀天下万世与热心乡邑民生并重。不讲空论,不慕高行,寄天下万世的理想于乡邑的治理之中。在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中,属于强调“明体达用”,反对空谈虚玄的理学派。

0 阅读:0
文字有思想

文字有思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