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梨花风起又清明,健康养生正当时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2023-04-04 09:03:56

今日清明。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历书》记载:“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正值仲春与暮春之交,雨水丰盈,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医认为人应四时, 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01

起居养生要点

1.

少熬夜,夜卧早起

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坐卧时间过长,会影响到气血的循行,《内经》中也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起居上尽量做到夜卧早起,顺应人体阳气生发的规律。

注意,古人的“晚睡”是相对冬季来说,比现代人的熬夜早很多,晚上尽量11点之前入睡,晨起之后可以散散步,舒展身体。

2.

湿气重,避免居所潮湿

清明节气雨多湿气重,要注意防潮,注意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不要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方。如果室内太过潮湿,可以添置除湿的设备加以调节。同时也要注意食物的防潮防霉。

3.

温差大,注意流行疾病

清明时节,气温迅速升高,昼夜温差较大,仍然偶有寒流侵袭,且多风。这种天气会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导致感染疾病。

尤其是小朋友和老年人,注意避风寒,不要过早地减衣,根据气温适当的添减衣物,注意预防流感、手足口病、猩红热、麻疹、风疹等传染病。

过敏体质的人群可以减少出门或者尽量减少去柳絮花粉多的地方,出门戴好口罩。

02

饮食养生要点

1.

多吃柔肝的食物

中医认为,清明正是“上升清气、清除浊气”的好时机。

此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宜食荠菜,粳米、芝麻、山药、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温胃祛湿、利五脏、通血脉、健脾补肺的食物。

对于吃寒食和青团的传统习俗,要因人而异,不宜过量食用,避免伤胃。

2.

多吃祛湿的食物

“清明时节雨纷纷”,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因此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薏米等。

3.

慎吃生发的食物

清明时节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过多进食“发物”,如海鱼、海虾、海蟹、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特别是一些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和体弱多病者。

03

情志养生要点

1.

避免忧思

清明节是祭祖、缅怀先人的日子,很多人会睹物思人,产生悲伤抑郁的情绪,难以走出,累及于心,这是一种季节性的情绪问题。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多走走,呼吸新鲜空气,就是为了避免忧思伤身,在追思先人的同时又能放松身心。

2.

清畅肝气

中医认为,立春之后,人体内的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

此时如果不注重情志的调理,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有碍阳气生发,最终可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因此,保持心态平和在清明时节养生显得尤为重要。

清明时节是饮茶的好时机,不妨每天喝上一杯清肝茶,如菊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有利于清畅肝气。

04

养生膳食推荐

砂仁鲫鱼汤

#

材料:

鲜鲫鱼150克,砂仁3克,陈皮6克,生姜、葱、精盐各适量。

做法:

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砂仁放入鱼腹中,然后与陈皮共同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

功效:醒脾、开胃、利湿。

薏米鸽子汤

#

材料:

薏苡仁30克,白鸽1只,生姜、盐等调料适量。

做法:

薏苡仁洗净,稍浸泡;白鸽宰净、去肠杂,同生姜一起放进炖盅内,加入适量水,文火炖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益气补血、滋肝养肾。

桃胶银耳羹

#

材料:

桃胶15克,银耳半朵,枸杞子1小把,冰糖5克,水1200毫升。

做法:

将15克桃胶放入水中泡发一晚,泡发后的桃胶有些小黑点儿剔除备用,银耳提前泡发1小时,上锅先炖1小时后加入泡发好的桃胶,继续炖30分钟,加入些许枸杞和冰糖,再焖5分钟,起锅即食。

功效:健胃消食,保护肝脏,强身健体。

茯苓枸杞糯米粥

#

材料:

茯苓10克,大枣5-6枚,枸杞10克,小米25克,糯米50克。

做法:

把茯苓洗干净加入适量清水泡20分钟,茯苓连同浸泡的清水与枸杞、大枣、小米、糯米一起放进砂锅内熬煮成粥即可。

功效:健脾、补气、养神。

淮山芡实扁豆排骨汤

#

材料:

淮山15克,芡实15克,北芪15克,白术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猪排骨200克。

做法:

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0 阅读:4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

传递健康理念,传播健康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