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尼日利亚大地上,气候变化的阴影正悄然笼罩,粮食安全与民众健康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在困境之中,希望的种子也在悄然萌发。一群了不起的科研人员凭借前沿技术,培育出创新谷物品种。他们用行动点燃希望,为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新的转机。
穆萨・甘博站在自家曾经荒芜的小米田边,望着一行行翠绿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多年来,他的农田收成微薄,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小米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作物之一。但在过去几十年里,相比其他谷物,小米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 / 粮农组织/Jeanette Van Acker
“我当时都快绝望了,”甘博回忆道,直到他与拜罗大学旱地农业中心(CDA)的组织培养实验室有了交集。甘博的经历与众多农民相似,他们都凭借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创新成果,摆脱了原本的困境。
在参与这项项目之前,甘博种植的是传统小米品种,产量极低,而且缺乏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他的家庭也因此受到影响,他两岁的儿子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在拜罗大学的科学家们向我展示富含铁和锌的新品种之前,我都没意识到我们一直种植的小米缺乏孩子们所需的营养。从那以后,我的家人身体更健康了,我的收成也增加到了原来的三倍。”
小米以其出色的抗旱性而闻名,被称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作物”。它具有独特的耐寒性,能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的干旱地区茁壮生长,在这些地区,小米已成为数百万人的主食。
然而,气候研究员贝洛・鲁法伊指出,尽管小米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但气候变化致使降雨模式变得不稳定,加之长期干旱,即便小米耐旱,其充分生长发育仍可能受到阻碍。
阿布贾大学教学医院的社区医学与公共卫生住院医师迈穆纳・巴希尔博士表示,当农民因气候条件或其他环境挑战,难以种植小米这类粮食作物时,粮食安全便会受到影响。这进而导致营养不良问题出现,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受影响更为严重。
她解释道:“小米富含纤维、蛋白质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铁、钙、镁等矿物质。一旦小米产量下降,各个社区就会面临粮食短缺问题,从而引发营养摄入不足、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以及免疫系统功能变弱等情况,使得人们更容易患上疾病。”
培育营养食品的实验室
拜罗大学旱地农业中心在2012年成立,由世界银行资助,依托前沿研究成果与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致力于增强当地农民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改善民众营养状况。
农业经济学家、拜罗大学旱地农业中心出版与推广副主任阿米娜・穆斯塔法教授表示,组织培养实验室在该地区农业变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她指出,这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尼日利亚有17个类似项目,非洲其他地区还有4个。
阿米娜教授指出:“我们在这里的工作,是为农民提供能应对气候挑战的改良技术。我们与22个社区展开合作,和农民紧密配合,分享作物种植的突破性成果。”
她补充道:“今年,我们重点关注小米。这种作物对该地区极为重要,但常因降雨不稳定而减产。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培育出高产、抗旱的品种,目前这些品种正分发给里明加杜、托法、达瓦金托法和卡博等四个地方政府辖区的农民。”
在这些实验室的帮助下,甘博和其他农民接触到了两个改良后的小米品种 ——“索萨特”和“超级索萨特”。这两个品种的成熟期更短,产量比传统小米品种高出25%。这为这些社区开启了一个生产力提高、粮食安全问题缓解的新时代。
此前,该中心通过“扩大玉米农学应用规模”(也被称为TAMASA)等项目,向农民推广了改良后的花生、玉米和水稻品种。
阿米娜・穆斯塔法教授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教会农民换一种思路。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农业现状,我们不能再依赖那些不适应新气候模式的传统作物。我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能够提供富含铁、锌等营养元素的作物品种,这不仅提高了粮食安全性,也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状况。”

■ 小米所提供的必要营养元素不仅对于健康膳食意义重大,它同时还是气候韧性作物,生产过程只需最低限度的投入和维护 / 粮农组织/Issouf Sanogo
在他们的其中一个项目“丰收加”(Harvest Plus)项目的推动下,卡诺州、卡齐纳州和吉加瓦州的农民如今正在种植经过营养强化的水稻、小米、豇豆和玉米等农作物。这些新品种旨在解决该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因为当地传统农作物往往缺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拜罗大学旱地农业中心拥有22公顷用于研究和绿色种植的农田,全年都处于农业生产的前沿。
该实验室掌握前沿的微繁殖技术:在无菌且环境可控的条件下,选取小块植物组织,比如叶片、茎部来进行培育。培育过程中,诱导这些组织萌发出新的芽与根,待其生长到合适阶段,就可以移植到土壤里。
微繁殖技术能够实现植物的大规模生产,确保培育出的植物无病害且基因一致。组织培养实验室的负责人卡比鲁・乌马尔博士解释说:“一旦这些新芽成熟,就会被移植到土壤中,在那里它们会继续生长,直至长成完整大小的植株。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培育出健康、无病害且基因与母株相同的植物。这是一种极为高效的大规模繁殖优质作物的方式,能够确保每一株作物的一致性和抗逆性。”
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的新方案
拜罗大学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成果,影响范围远超当地社区。实验室助力作物产量稳步提升,粮食供应日益充足,从根本上缓解了营养不良状况,同时也减少了因饮食不均衡引发的各类健康问题,为更广泛人群的健康筑牢了根基。

■ 一位农民坐在满是丰收蔬菜的菜地旁,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享受着辛勤劳作后的成果 / 粮农组织/Mattia Romano
得益于营养强化谷物,甘博家人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这让甘博倍感安心。他望向最小的女儿哈利玛,感慨道:“以前她总饿得没精神,现在可不一样了,活力满满。过去种地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我是在为家人的健康未来铺就道路。”切实尝到甜头的甘博,主动向邻居们分享这些好处,还鼓励大家都采用营养强化种子。他由衷地说:“现在种地,意义已经不同以往,这是为了让整个社区的人都能吃得营养,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应对挑战
尽管这些创新培育的谷物有望彻底革新旱地农业,但农民在采用这些新技术时,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阿米娜教授指出,过往的经历让农民在接纳改良种植方法时颇为谨慎,进展迟缓。她提到,虽说小米耐旱,但气候的持续变化仍对其关键生长阶段构成威胁,导致产量下滑,这极易让农民心生沮丧。
文化与社会因素也进一步加大了现代农业方法推广的难度。阿米娜教授表示:“传统耕作方式在这些社区早已根深蒂固,许多农民本能地抗拒风险。”
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培训、信息和支持,难以将营养强化谷物、微繁殖技术等创新成果,切实有效地融入自身的农业生产体系。她补充道:“我们必须直接与农民交流,倾听他们的顾虑,建立起信任。”她强调,若不如此,农民的疑虑和迟疑仍会成为重大阻碍。
微繁殖设备的高昂成本,尤其给小规模种植的农户带来了难题。阿米娜教授指出:“尽管组织培养技术能让我们规模化生产高品质种子,但其设备和操作流程成本不菲。”
许多农民无力承担运用这些技术所需的前期投入。“成本不仅关乎资金,还涉及获取途径。要是农民拿不到种子,或者不懂得如何有效使用,那这项技术的潜力就白白浪费了。”她呼吁政府提供补贴,并推动各方合作,以填补这一差距。
拜罗大学组织培养实验室已经改变了当地社区的生活,不过其影响力才刚刚崭露头角。随着尼日利亚北部越来越多的社区采用微繁殖技术,该区域有望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可持续农业的典范。
“未来充满希望。”甘博站在茁壮成长的小米田边,自豪地说,“孩子们健康活泼,农田的产量也远超以往,我再也不用为下一场旱灾忧心忡忡了。”

■ 新型小米品种富含多种营养成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的营养来源 / 粮农组织/Aldo Youssouf
拜罗大学组织培养实验室从培育微小的作物组织起步,将前沿科研成果巧妙转化为田间实用的种植技术。他们精心培育每一株幼苗,一步步打造出一个更绿色、更健康、更富裕的未来。
本文译自Nigeria Health Watch 官网文章:Planting the Future: How a Nigerian University is Tackling Food Insecurity with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作者:Mohammed Dahiru Lawal,Nigeria Health 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