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灭亡的“罪魁”:不是别人,正是洪秀全的两位兄长

铲史大官 2025-03-28 08:15:26

洪秀全本名洪仁坤,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分别叫洪仁发和洪仁达。按理说,洪秀全当了天王,他的两个哥哥应该全力支持他,但事实恰恰相反,他们俩反而成了太平天国垮台的关键人物。历史学家罗尔纲曾指出:“太平天国后期政治腐败,洪秀全失去民心,最终导致国家覆灭,仁发和仁达难辞其咎。”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石达开被逼离开天京,这一事件成为太平天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翼王石达开原本是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但在天京事变后,因与洪秀全的矛盾激化,最终被迫出走。这一举动不仅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力量,也使得原本团结的起义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石达开的离开,标志着太平天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公开化,也预示着其后续的衰败。

洪仁发和洪仁达虽然是洪秀全的亲兄弟,但他们从小没上过学,既没文化也没本事,一直在老家种地过日子。金田起义快开始的时候,洪秀全怕家里人出事,就派人把他爹和两个哥哥接到了广西。不过,这哥俩在太平天国的建立和壮大过程中,压根儿没出过什么力。他们既没担任过什么正式职位,也没被授予过任何头衔,顶多就是被人叫一声"国兄"罢了。说白了,他们就是靠着洪秀全的关系,在太平天国里混了个虚名,实际上啥也没干。

在杨秀清掌权时期,他曾用杖刑惩戒过两个人,这两人因畏惧杨秀清而不敢胡作非为。然而,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了牵制石达开,封洪仁发为安王,洪仁达为福王。这两人既缺乏才干,又无显著功勋,导致太平天国内部普遍不满,朝中众人对此极为不快。他们还在政务上处处设阻,让石达开陷入被动,最终不得不离开天京,开始了所谓的“远征”。

插手朝廷事务

石达开离开后,洪秀全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撤销了洪仁发和洪仁达的王爵,改封洪仁发为天安,洪仁达为天福。尽管如此,两人仍然能插手朝政事务。蒙得恩执政初期,洪氏兄弟还是能对蒙得恩施加影响。那时,李秀成担任副掌率,他向洪秀全建议不要重用洪氏兄弟,结果惹怒了洪秀全,导致李秀成被剥夺了爵位。

1859年,洪秀全的弟弟洪仁玕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负责处理朝政。然而,洪仁玕后来在自己的回忆中提到,洪仁达仍然插手朝政。随后,洪秀全又封洪仁发为信王,洪仁达为勇王。当时,天京的局势日益紧张,朝廷官员决定“大量购买粮食回京,储备粮食”,但洪仁发和洪仁达却趁机从中牟利。

三、对财富的贪婪与追逐对金钱的渴望与积累,往往成为一些人行为的核心驱动力。这种对财富的过度追求,不仅体现在对物质利益的无限索取上,还表现为通过各种手段不断积累财富。无论是通过合法途径还是非法手段,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更多金钱。这种对财富的执着,常常让人忽略了道德底线,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利用职权之便,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以达到敛财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对财富的贪婪与追逐,不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更是社会需要警惕和防范的现象。

洪氏兄弟颁布了一项新规,规定购买粮食必须使用他们发行的票据,而这些票据需要用银子换取,没钱就领不到票。此外,用票买粮后还要缴纳高额税款。这种政策让很多人觉得不划算,干脆放弃了买粮回京的打算。与此同时,李秀成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却频频遭到洪氏兄弟的排挤和污蔑。他曾提出撤离京城的建议,但洪秀全直接拒绝了,并明确表示:“政事不归你管,现在由勇王和幼西王负责。如果有人不听从幼西王的命令,整个朝廷都会严惩。”

天京被围困的局势日益严峻,洪仁发和洪仁达却趁机疯狂敛财。他们每天派人挨家挨户搜查,声称“有用的米银物品随便拿”。粮食快耗尽时,李秀成提议放走城里的老弱妇孺,但洪氏兄弟却派人把守城门,要求“搜光金银才放行”。到了1864年,天京失守,洪仁发被杀,洪仁达被抓后也被处决。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家在批评洪氏兄弟的同时,却有意忽略了重用他们的人,这一点值得深思。

0 阅读:29
铲史大官

铲史大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