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被称为“古代黑格尔”的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被拱在了风口浪尖上。以“战忽政委”金灿荣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这位出生在公元前384年的哲学家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不少网友更激进地怀疑亚里士多德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
亚里士多德被西方塑造成为了一个百科全书般的圣人,据说他一生中书写了300万字的著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甚至包裹雅典法律、玄学等领域。2400年前的欧洲是没有造纸技术的,欧洲人说这几百万字是被写在了莎草纸上,流传给了后世。
有网友调侃,亚里士多德写完300万字至少需要15万张莎草纸。经测算,那个年代里光买纸的费用就要一个普通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更别说还有用什么写的问题。另外,亚里士多德并不算太长寿,记载说他公元前322年去世,也就是说他只在世62年。考虑到还要有求学、实践、生活、疾病等诸多因素,以正常人有限的精力完成这个成就,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地方。
另一方面,西方人出于对自身文明自信的需要,确有很多地方被严谨的考古学家质疑伪造。比如:出土所谓“3000年前”的青铜剑、以及炒作孤立缺乏地域联系的遗址遗迹等。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这些东西无法像东方的出土文物或历史遗迹一样,被其它考古证据、史书记载等旁证或者佐证。就连西方学者也普遍认为,至少30%所谓亚里士多德的作品是后人的托名之作。简单说,西方人做假有太多前科了。
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现代人,认知必然是受局限的。同样有西方学者对东方的圣人孔子提出质疑,比如他们有人认为,古代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孔子做不到自己实地到全国各地,采集不同地区多达几千首诗歌的。
如果我们再换一个焦点,人类文明的另一个圣人——佛祖释迦牟尼是否也有需要质疑的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一点从佛经的历史沿革中就能看出端倪。
古印度的佛祖和东方的老子、孔子一样,奉行“无言之教”,他们本身并不像西方的“亚圣”那样热衷于修书。我们可以把佛祖他们理解为境界高,懂得因时、因境、因人而施教,拒绝教条;或者理解为他们没有亚里士多德阔绰,买不起天价的纸张和笔墨,这都无所谓。
按照历史记载,在佛祖释迦牟尼往生以后,其徒子徒孙们先后开了两次“大会”,目的是会议汇总佛祖的原话教诲,作所谓《结集》,这也是佛经最初的形态。
这两次大会分别被叫作“王舍城结集”和“铁围山结集”。其中参与前者的主要都是亲耳听过佛祖说法的僧徒;而后者由于时间更晚,参加者的主体就变成了数千人的长老,乃至上万人的普通僧众了。如果说第一次形成的会议文件算是佛祖言录,后一次则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群体共识了。
本身言录就存在佛祖本人思想变化以及因环境施教的问题,而对于没有亲历佛祖说法、只是研读言录的人,必然更会产生个人理解上的偏差。可以说,《结集》本身就是偏离真实佛祖的起点,在此基础上产生后续佛教所谓分宗分派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见解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佛学理论体系,并直接导致了所谓僧团的分化,比如我们今天熟知的“大乘”与“小乘”,禅宗与密宗等等。在历史上,之所以玄奘、武则天要去取经或迎经,其根本初衷就在于循证佛祖教义本源。如此说来,咱们脑子里面的那个“佛祖”此刻是不是应该像青狮精变的“假唐僧”那样,开始有点慌了?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写在羊皮上,被你转抄在莎草纸上了。说亚里士多德,被你转移话题到释迦牟尼佛,你是塔利班游击队员?无耻之徒。
看看西方出土的文物,真的搞笑的很,为了伪造而创造。
你读佛经吗?正常人是不读佛经的,我本人是连半本佛经都读不下去的,拗口的咒语,隐晦难懂的人名和典故令人望而生畏,但这些就只是宗教书籍,普通人是用不上的
@:事实上,佛教经典太多属于“重复之作”,~?[呲牙笑]
查下这些北京市东城区ip的故事
@:佛,不用担心,它的经典本身就由于“结集”而来的,~?也就是说,它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群创”经典,只不过是那些人,我们一个也不认识,~?[呲牙笑]
@:事实上,佛经无原著,它是通过它的弟子“回忆、结集”而来,~?[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