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美国刊发一张毛泽东照片,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世界

戏志才评历史 2025-01-05 03:11:2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年7月,特朗普右耳中弹时被抓拍的照片登上热搜,原因是在于这张照片既有纪念意义,又有特殊精神,让人直呼是世纪照片。

只见摄像师以仰视的角度拍出了以特朗普拳头为金字塔顶端的三角形构图。

在瓦蓝的天空映衬下,特朗普的挥拳以及高呼的三声战斗让人们印象深刻。

这张照片无论从美观,还是从背后的意义都震动了世界。

其实我国也曾出现过震动世界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来自于我国伟大的开国领袖,来自于遥远的1937年。

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呢?照片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一、照片的爆炸

这张曾经震动全世界的照片是毛泽东年轻时候,在陕北拍摄的。

和特朗普那张照片一样,这张照片无论是构图还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都可圈可点。

照片里的毛泽东虽然蹙着眉毛,可反倒因为这样,他的眼神显得更加坚毅,好像是能看到未来新中国耀眼无比的光芒。

这是信仰和坚定的力量,虽说照片里看着他表情比较严肃,但是微微上扬的嘴唇有一种世间万物都运筹帷幄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身穿笔挺的军装,头戴印刻着五角星的红军八角帽,这会让人一眼就看明白他的身份。

尽管是黑白照片,可帽子上的五角星依旧闪耀。

正如毛泽东所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五角星的背后是红军的力量,是人民的力量。

以点概面,毛泽东在照片里坚定的样子是整个红军队伍的缩影。

就是这样一张看似平平无奇的肖像照,却像一枚巨型炸弹震动了世界,这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照片的爆炸性,首先要说的就是照片的流传性。

照片拍摄于1936年,最早刊登的地方是美国在上海创办的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

当时这张照片就已经轰动了世界,因为国民政府对于红军的压迫,让世界根本无法了解这支武装力量。

因为毛泽东的这张照片,世界注意起了还有这样一支队伍和力量,第一次了解到了红色政权。

因为这个美国刊物面向整个国际,所以毛泽东的这张照片也越传越广。

除了照片之外,美国刊还记录了摄影者与毛泽东谈话的全部内容以及陕北苏区的综述。

当文稿和照片流传越来越广时,中国共产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也转载了这篇内容和照片。

之所以提到1937年这张照片震动了世界,是因为在1936年照片发表和传播的过程中,并没有大肆流传在我国内部。

要知道当时蒋介石对红军的态度极不友好,尽管《密勒氏评论报》会面向国内的政权人士,可是由于它是英文版的,所以它并不面向普通百姓。

而国内的其他杂志并不敢以中文的形式转载这篇报道,最早用中文转载的就是《救国时报》。

只不过《救国时报》面对的是法国巴黎,而并非我国国内。

直到1937年1月1日,距离毛泽东照片的首秀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后,由西安创刊的《学生呼声》直接将英文的原文译为中文发表。

能以中文的形式发表关于红军的内容,实际上并不容易。

能够发表在《学生呼声》中,是因为该刊物的主编是由中共地下党党员柳青所做。

发表这篇报道的时候正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于是转载关于西安故事的报道就很合理。

当然这张照片的传播并没有止步于此,在1937年1月25日,有美国媒体大亨亨利•鲁斯创办的杂志《life》正式刊登毛泽东的这张照片。

《生活》这本杂志主要就是以影像为主,它的受众群体是整个西方新闻界和西方各国。

如果说《密勒氏评论报》传播到海外,这点并没有错,可是毕竟它创办于上海,传播起来一定不如海外本土的广。

所以说在1937年这个节点上,毛泽东的这张照片才炸出了更大的火花。

在这本杂志上,照片的备注是照片中的人物叫毛泽东。

要知道当时的经济能力与如今相差甚远,这样的标注极其说明了毛泽东的重要性。

在后来的卢沟桥事变后,该杂志还推出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像专题报道。

以毛泽东照片为契机,整个红军力量,中国共产党都像是一枚巨型炸弹。

全世界都在了解这个组织,可见照片的爆炸性之强。

强到国民党想要阻止,都无能为力的程度。

那么这张照片究竟是谁拍摄的呢?

二、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来自于一位美国人士,他的名字叫做斯诺。

斯诺从小生活在思想比较开放的环境,他接触过母亲的天主教,也接触过父亲的新教。

父亲是一名共和人士,他的思想更为包容和开拓。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斯诺的思想起点会比别人高一些。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斯诺在长大之后选择成为了一名国际记者。

他喜欢接触新的思想和理念,喜欢倾听每个人不同的言论,他崇尚思想自由,崇尚灵魂包容。

当时的我国正处于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相比于我国乌烟瘴气的环境,斯诺生活的地方就像是一尘不染的天堂。

只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斯诺总觉得刻板和单调,他能够正常的呼吸和生活,却不能有热血和激情。

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劝阻,选择来到正处于战争中的我国。

他希望看看真正的世界,希望看看那个传说中的“东方巴黎”。

成为国际记者的他的确有了前所未有的畅快,像是枯树遇到久违的甘霖,他在这片天地中如鱼得水。

尽管各地都战火不断,可是斯诺没有退缩。

正因为每一天都紧张刺激,斯诺才更觉得自己在活着。

在没有接触毛泽东,没有接触中国共产党之前,斯诺接触的一直是国民党,他听到的报道也都是来自于国民党的报道。

直到在委托朋友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终于有机会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

在1936年7月,斯诺来到红军的驻扎地陕北,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里的百姓和国民党描述的天差地别。

国民党描述的共产党欺压百姓,让百姓们过苦日子。

可事实却是这里的百姓尽管没能逃脱战乱之中,可是在闲暇之余,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他们会和红军战士聊天,会和红军战士一起下地耕耘。

聊起红军,他们也都只会竖起大拇指,而并不会贬低或是惧怕。

斯诺用相机记录了很多百姓真实的生活,他们在战火纷飞中依旧有着很强的精神面貌,依旧很重视个人卫生。

而红军战士更是目光坚定,眼神刚毅,像是蓄势待发的野兽,准备毫无顾忌的勇往直前。

斯诺感到很不可思议,原来红军和百姓的联系如此密切,根本不是苦大仇深。

反而是国民党和百姓,有着严格的森严秩序,许多生活在国民党之下的百姓,尽管生活苦不堪言,他们也不敢和领导反映。

虽说陕北相比于上海等城市来说,整体的环境看起来并不是非常繁荣。

可是在面朝黄土的日子里,百姓的笑容是真实的,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

而那些所谓的繁华都市,笑容和富足都只会体现在高端阶层身上。

真正的人民依旧贫困交加,生活处处受到限制。

就连斯诺想要了解真正的红军,了解真正的共产党,国民党都百般阻挠。

可见其根本没有包容性和承担性,恐怕也正是因为他们底虚,所以才不愿让真实的报道流传出来。

更让人意外的是,斯诺来到陕北之后,竟然听说红军领导人物毛泽东愿意亲自接受他的采访。

这样的友好和大气是国民党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这次采访,斯诺拍出了这张震惊世界的照片。

照片是在什么情景下拍的呢?

三、照片的拍摄

在这里,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一系列领导人物。

从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斯诺只觉得一种不同于东方百姓的大气。

尤其是和毛泽东交谈的过程中,斯诺觉得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了更加深远的提高。

因为作为领导人物的毛泽东也会和百姓共同下田干活。

面对第一次见面的斯诺,毛泽东没有表现的非常殷勤,也没有表现得十分冷淡。

反而是像朋友一样与斯诺热情的握手聊天,作为外国记者,斯诺和国民党领导人的相处方式一直是以自己为优。

可这并不是斯诺在意的事情,他更在意事实的真相,在意的是平等友好。

斯诺很不解毛泽东为什么没有领导架子,可是毛泽东却说人民才是真正的领导者,而并非自己。

这一刻斯诺似乎明白了这支队伍的真正含义,明白了为什么毛泽东穿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衣服,住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房间,做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事。

唯一不同的,是他作为领导者承担的更多。

在访谈结束后,斯诺不由得想为这位伟大的领导人物拍照。

毛泽东对这个提议并没有拒绝,他站起身来就计划着让斯诺拍摄。

斯诺在聚焦相片的过程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让他觉得这张照片不够完美。

思来想去他发现,作为一个队伍的领导者,应该穿好代表队伍的服饰,包括戴好军帽。

可是当毛泽东拿出自己的军帽后,斯诺再一次受到震惊。

因为这顶军帽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下褪色发白,可见毛泽东非常重视个人卫生的清洗,也很重视生活上的节俭。

只是用这样的帽子拍照,拍出来可能会让大家继续误会共产党。

毕竟帽子看起来软踏踏的,一定也不精神。

正在斯诺犯难之际,他突然想到自己头上带着红军赠与他的崭新军帽。

于是他连忙将其端正的带在毛泽东头上。

只听“咔嚓”一声,这张史诗级照片就成功出炉。

结语

因为受到了强大的思想震撼,斯诺经常会和身边的人提到与毛泽东的见面,提到整个共产党。

对于自己这顶被毛泽东佩戴过的军帽,斯诺很是珍惜。

斯诺将这张照片刊登之后,不少人都在了解这支政党组织,包括斯诺的妻子。

在1937年5月,她因为这张照片而想亲自见见这位神采奕奕的领导者。

于是她秘密赴延安,另一方面她是为了采访红军长征的后续内容。

在这些国际记者的报道下,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封锁再也阻止不了全世界了解这场战斗的艰难历程。

了解这支队伍的英勇事迹,了解这支队伍的不屈不挠。

你有见过毛泽东的这张世纪照片吗?

参考信源:

【1】国内最早刊发《毛泽东访问记》 和毛泽东头戴红军八角帽肖像的中文期刊——《学生呼声》-各界新闻网

【2】斯诺与毛泽东戴过的红军帽 -解放军报

【3】美国人眼中的“红色中国内幕”:《生活》杂志的中共抗战影像-澎湃新闻

0 阅读:1
戏志才评历史

戏志才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