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癌症患者480万人,占比全世界患癌总数的24%。
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饮食因素,都说、“一个癌字三个口”、“病从口入”,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清洁习惯也是致癌的一大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大家平时已经关注得比较多,但你知道吗,日常使用的餐具清洁不到位也可能会导致疾病进入体内,因此清洗餐具也有讲究,以防病从口入!
一、不好好清洗餐具,小心“病从口入”!一说起癌症,人人都谈之色变,日常生活中更是希望远离各种致癌因素。
最近,网络上更是流传着“一人洗碗,全家得癌”的说法,一下子引起了不少人的担忧,毕竟洗碗是很多家庭的日常行为。
虽然这种说法多少带有点夸张的成分,但并不全无道理。洗碗关系到餐具的清洁,而餐具洗不到位,就会容易造成“病从口入”。
平常的餐具如果清洁不到位,可能会有细菌、病毒的残留,加上餐具放置收纳不到位,还会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之后在使用餐具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从而增加疾病风险。
餐具上容易残留各种微生物,比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还有乙肝病毒、诺如病毒、甲肝病毒等病毒,芽孢及霉菌等。
餐具清洁不到位,如果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残留,就可能引发腹泻等症状;如果感染诺如病毒,可能会引发感染性腹泻;另外,如果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就拿平时用来洗碗的一块小小抹布来说,其实它藏着的细菌比大多数人能想象到的脏得多。
根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家庭厨房卫生调查白皮书》指出:随机调查抹布显示一块小小抹布上细菌数量竟高达5000亿个,可以说是比马桶还要脏。
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的一部主任王晏美介绍:外面买来的抹布在厨房用上五天,细菌繁殖速度可增长1000万倍,因此一定要注意餐具的清洁到位。
二、洗碗时的5个坏习惯,小心变成细菌培养基地虽然洗碗不至于致癌,但洗碗时一些错误的习惯,确实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
1、碗筷洗完就摞着放
我国曾经有家用电器研究院此前做过一组试验,一种是将洗好的餐具摞着放于橱柜中,另一种是洗好餐具后立着放到置物架上通风处。
三天后对比发现,立着放的餐具菌落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是8000cfu/套,摞着放的餐具细菌数量则是立着放的70倍,细菌数量高达560000cfu/套。
2、洗碗布长期不更换
中华预防医学会发布的《“小抹布,大问题!”中国家庭厨房卫生调查白皮书》显示,测试的单块洗碗布中细菌数量可高达5000亿个,其中含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9种条件致病菌。
3、洗洁精不稀释就洗
清洗餐具有时候会用到洗洁精,有些人习惯将洗洁精直接倒到餐具上不稀释清洗,这种做法会导致用量超标,甚至有洗洁精残留,这些残留进入人体时间长了,可能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4、碗筷不等晾干就收
碗筷经常不晾干就收的话,可能会发霉,出现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是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长期食用会增加肝癌风险,因此要等碗筷晾干以后再收。
5、碗筷堆一起再来洗
忙于生活和工作的当代年轻人,有时候来不及清洗餐具,会将碗筷堆着有时间再洗。但这样的做法会产生细菌、微生物,还可能会增加致癌风险,因此尽量要做到及时清洗碗筷。
三、这5种东西很脏,很多人还不知道定期要更换我们日常用的很多东西,时间长了其实都很脏,但不少人做不到定期更换,下面这几种东西,建议大家要定期更换!
1、竹木筷子:半年换一次
竹木筷子用久了可能会有凹槽、裂缝,一旦清洗后未晾干就可能增加细菌、微生物繁殖的风险,建议竹木筷子每半年换一次,尽量每周消毒一次。
2、菜板:一年换一次
研究发现很多家庭菜板都存在大肠杆菌污染,而大肠杆菌污染会增加腹泻风险。建议家庭使用的菜板每年更换一次,尤其是出现了发霉、刀痕多等现象,要及时更换。
3、毛巾:3个月换一次
中国家纺协会的一次调研,通过对167条毛巾检测发现,很多毛巾都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建议三个月左右换一次毛巾。
4、内裤:3-6个月换一次
换下来的内裤不及时清洗,各种粪便、细菌、虫卵、病毒堆在一起,都是病原体,建议内裤不要隔夜清洗,并做到3—6个月换新。
5、牙刷:3个月换一次
牙刷使用时间过长或者错误的刷牙方式,会导致牙刷炸毛,甚至损伤牙龈,引发发炎、肿胀等问题,而且牙刷用久了也会有细菌,建议每三个月换一次。
俗话说“病从口入”,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清洁习惯,都可能会增加疾病风险,因此为了身体健康,要提高警惕,学会正确的清洁餐具。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清洁用品和日用品,要做到定期更换。
参考资料:
[1] 《碗没洗对病从口入,4种洗碗方式可能越洗越脏!》.健康时报.2023年01月18日
[2] 《洗完的碗碟,一定要立着放!!!不然细菌全吃进肚子里.....》.科普中国.2023年09月22日
[3] 《一块抹布到底有多「脏」?使用5天细菌猛增1000万倍》.生命时报.2021年03月26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