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夫看病大部分注重虚实,重视中医病位学说,论治疑难杂病

嘉晨谈健康 2023-05-04 13:17:03

西安仲景师承学堂 纪东涛医师原创

谈谈我如何认识到“病位”的(表里和三焦)。

一 “病位”,是西医提出来的,相当于西医“靶向治疗”,这个观点非常好、非常对,只有将药物的有效成分,发挥到疾病所在的位置上,才能有效的治疗疾病。

举个例子,简单热型的痤疮,脉浮数和脉沉数治法是不一样的,复杂的肺肿瘤,脉浮紧和脉沉紧治法也是不一样的,治法为何不同,因为病位不同,我说的病位可不是疾病表现的位置,我说的病位是邪气积聚或者正气不足的位置;痤疮变现在表,脉沉,病位就在里了,肺癌表现在里,脉浮病位却在表,得解表。

我们话题转回来,那么我们中医有没有类似学说?有,在汉代的中医始祖方书《伤寒论》提出的人体得病,不在筋骨皮毛,就在口胃肠道,或者在胸腹腔里,即“表里学说”。有对人体得病的病位有相当科学的描述,为什么说科学?效果就是科学,我并非对西医数据不认可,所有医学都应该是有效果的前提下,再谈数据。

西汉和大明朝的瘟疫,均是用《伤寒论》的处方治愈的,包括“新冠肺炎”用的也是伤寒论的处方。在清代,对人体病位又有了新的临床心得,即“三焦学说”,温病处方有多厉害?赵绍琴老师用这本书的处方治疗了很多白血病和疑难杂病。

我是一名青年中医,在社区小医院,如何做到每天门诊量30人以上,就是临床上多用伤寒和温病的经验方,在经过近十年的摸索,终于领悟到人体疾病,不论何病,必然有一个固定而大概的位置,即“表”“里”“半表半里”和“上焦”“中焦”“下焦”。

所以不论何病,总会在“表,上焦”、“表,中焦”、“表,下焦”;“里,上焦”、“里,中焦”、“里,下焦”;“半,上焦”、“半,中焦”、“半,下焦”出现。

当然临床上也会出现“表,上焦”、“里,中焦”、“半,下焦”这样的合病证,这就需要医者多多学习和临证了。

如此,中医的“病位”学说就很饱满和丰富了,有了病位就可以直接套用病位的2000多年前的经验处方,什么疑难杂病,只要病不及“厥阴”,都是有可能治愈的。

二 在学习“伤寒论”十多年,终于有了一些收获。每一个疾病的开头,都是某某病脉症并治,有对应的脉,有对应的症状,才能定一个病。比如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必须浮伴有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才是太阳病,这个病在表,病的位置在表浅的位置,同理,太阴病的位置在里,少阳病的位置在表里之间。所以人们得病,不在表,就在里,不在表里,就在表里之间。

三 在学习中医经典《温病条辨》之后,我又将上中下三焦加入的“病位”学说之中,因为一个人得病,除了横向空间,还有纵向空间。比如表有病,是偏上,还是偏下,或者在中焦呢?所以结合汉代和清代医学的精华,就可以将中医推上更高的一层境界。

好,我们第一讲先到这,第二讲讲病位的具体内容。

1 阅读:52
嘉晨谈健康

嘉晨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