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到底损失了多少精兵良将?八王之乱有多乱?

泉说历史吖 2024-12-24 13:52:42

关于八王之乱究竟折损了多少精兵良将,有人说折损了四十万,有人说折损了八十万。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历史文献记载又不够准确,经历多年战乱文献损失丢失严重。今天呢我们实在难以统计八王之乱中,西晋折损了多少有生力量。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八王之乱中西晋死伤极多,功臣王族尽数被屠戮。这些损失就相当于在西晋的大动脉上砍了一个口子,而之后的五胡乱华又相当于是拔了西晋的氧气管。

西晋的寿命一下被大大缩短,这才有了后续五胡十六国分裂时期的到来。

这八王之乱,本质上就是各方势力对统治权的争夺。这权力可不是好东西,在统治权的一次又一次轮转中。一个个的势力兴起衰亡,一位位王爷功臣身死人亡。

而八王之乱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晋朝内的暗流涌动,后期则是整个西晋的腥风血雨。

这前期的主角,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晋惠帝皇后贾南风。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就剩下了最后一口气。下诏要求司马亮和杨骏一同担任辅政大臣,辅佐晋惠帝。

这杨骏可不得了,他是太后杨芷他爹,司马炎都得他叫一声岳父。但晋惠帝司马衷,并不是杨芷的血脉。杨骏贪图权力,怕到司马衷那时候自己失势。

于是让杨芷对司马炎施压,愣是只让杨骏一人担任辅政大臣。

司马炎死后,杨骏立刻开始排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首先就是另一位原本的辅政大臣司马亮,幸亏司马亮足够聪明,提前跑路了。

另一股要除掉的势力,就是贾南风势力。贾南风心狠手辣,贼有主见,杨骏深知其不好对付。就用计把禁军收到了自己人麾下,防止宫内乱象突生。

贾南风一看,禁军居然不听自己的。借晋惠帝之口,赶忙联系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司马伟一看皇帝之命不敢怠慢,连忙从荆州带兵杀进洛阳。

宫内禁军哪是荆州精兵的对手,杨骏被杀,贾南风趁势平了杨骏三族数千人。这是八王之乱中第一次见血,以杨氏三千人的性命开始了新的乱世。

杨骏死后,司马亮重新回到了辅政大臣的位置。但这却跟贾南风的计划有出入,我本应该是独掌大权的呀!怎么到头来还要跟那帮大臣分权!

于是再借皇帝之口,下达密诏,让司马玮除掉司马亮。

司马玮这时是有些犹豫的,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按照贾南风的性格,司马亮一死,那自己这猎犬还有什么用?

司马玮的手下也劝他趁机扩展势力,说不定能和贾南风掰掰腕子。

当然很明显,这并没什么用。

贾南风以司马为伪造皇帝手令为由,收了司马玮手下的兵器,将其处死。至此,贾南风彻底掌握朝政大权。八王之乱第一阶段也就此结束。

只能说就算是宫廷内部斗争,也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和平,流血死人乃是常态。这也奠定了整个八王之乱的主基调,那就是流血漂尸的乱世!

虽然贾南风手握大权,但朝内对她不满的人大有人在。首先就是太子司马遹,他和贾南风一向不对付。又因为不是贾南风的骨血,贾南风也一直想除掉司马遹。

于是用计,废黜太子。赵王司马伦等人起哄,让贾南风杀掉太子,以绝后患。贾南风一想也是,这太子不除,日后必成大患!

于是杀掉太子司马遹。

可谁知道,这正中了司马伦的下怀。这司马伦虽说身为贾南风的党羽,但内心一直觊觎贾南风的权利,密谋推翻贾南风。

在贾南风杀太子后,司马伦也伪造了一封晋惠帝诏书。不得不说,晋惠帝这诏书实在是太好伪造了。你贾南风能伪造得了诏书,我司马伦凭什么不能?

诏书大意是,你贾南风私杀太子,该被处死!

于是傍着晋惠帝不可一世的贾南风,就这么死于一封伪造的诏书。贾南风死后,司马伦独掌朝廷大权。301年正月,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立为王。

这司马伦史书读的还是少,忘了自己祖上,隐忍了几十年才有了篡位曹家的能力。不知道自己贸然篡位会带来什么后果。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人联合起兵,讨伐司马伦。史称三王起义。

司马伦也不是吃素的,随即与三王展开激战。但双拳难敌四手,

最后战败生死。据后世不完全统计,在整场三王起义中,战死者超过十万人。

301年4月,司马冏重新把晋惠帝迎了回来。有尊王保驾之功在身,这司马冏也就飘了。不断染指皇权,俨然是第二个司马伦。而这又给了其他人讨伐司马冏的借口。

司马颙在三王起义中表现优异,拥兵自重,无疑是推翻司马冏最好的人选。于是司马颙细数司马冏罪状,兴兵进攻洛阳。同时用计离间洛阳内部,声称当时驻军洛阳的司马乂是自己的内应。

司马乂听完自己都懵了:“啊?我是内应吗?我怎么不知道啊?” 司马乂刚想转过头解释,只见司马冏已经杀了过来。得了,这下全乱套了。

司马颙本来的意思是让洛阳内部的两股势力内耗一下,司马乂就那么点兵肯定打不过司马冏..吗?司马乂带着数百亲兵,错开了司马冏的锋芒。

连夜杀奔皇宫,砍了司马冏,移了司马冏两千党羽的三族。

司马颙一看,这怎么不按剧本走呢?赶紧带着三十万大军奔袭洛阳,可司马乂简直是个战神。双方在洛阳城下血战数月,司马颙方死伤数万。

最后东海王司马越趁洛阳防守空虚,抓了司马乂。

那么此时掌权的人是谁呢?是司马颖,是三王起义中好像最不起眼的那位司马颖。

这是因为司马乂其实是站在司马颖这边的。所以明面上是司马乂独掌大权,实际上是司马颖在遥控朝堂。所以在司马乂兵败身死后,就到了司马颖登台的时候。

我不装了,我摊牌了,这朝堂就是我在控制!

司马越一看,自己这忙前忙后,最后这权利居然落到了司马颖手里。越想越气,召集十万士兵讨伐还留在在邺城的司马颖。司马颖也不甘束手就擒,率五万众接敌。

双方杀了个天昏地暗,血流成河,最后司马越不敌,铩羽而归。同时把晋惠帝丢到了司马颖手里,眼看着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将再次上演。

司马越的亲弟弟司马腾突入战场,司马颖只能让部下接着迎战。但此时的司马颖已经不是司马腾的对手了,战败的消息传到邺城,司马懿带着晋惠帝连夜逃往洛阳。

大量的士卒,邺城的百姓百官都被司马颖抛弃。按彼时占城后屠城的传统,这些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可是彼时的洛阳是司马颙的地盘,晋惠帝逃到洛阳就如羊入虎口。司马颙废了司马颖,自己独掌朝政大权。

现在对司马颙来说,有威胁的就剩下了一个司马越。他假借晋惠帝的名义,要司马越回朝河司马颙共同辅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一场鸿门宴。

司马越自然不从,恼羞成怒的司马颙挟持晋惠帝发诏:免除司马越等人的一切职务!司马越则顺势而下,说皇帝是被司马颙迷了双眼,我这就杀奔长安,清军侧!

在几场大战后,此时的司马越手中不到三万人。司马颙手中的部队近十万,但即便是这样,司马颙仍旧十分害怕。

司马颙甚至杀了自己的亲信大将张方,说:“司马越老弟,咱俩之间真是有误会。那诏令都是张方假传圣旨,我现在已经把他杀了。”

既然误会已经解除了,那就撤兵吧,咱俩还是哥俩好!

司马越说:“好啊!”然后就率军一路杀进长安。司马懿的部队战斗力之所以这么强,是因为其中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军人。进入长安后,他们大举劫掠杀人,杀了近两万百姓。

在一番劫掠烧杀后,鲜卑大将祁弘拎着晋惠帝的衣领,把他甩到了司马越面前。从此,大权归落司马越之手。

306年11月,晋惠帝食物中毒,死了。也有传言说是司马越,将其毒杀。晋怀帝司马炽继位,新王登基总要找点事做。

于是命令司马颙回朝,命其担任司徒。司马颙觉得看在新皇帝的面子上,司马越应该不会对自己动手。于是便乘车前去首都面见皇帝。

然后,司马颙便在车内被杀,其三个子嗣也一并追随父亲而去。

司马颙也从此绝后。

而司马颖早在晋惠帝还在世的时候,便被矫诏赐死。

随着这二位的离世,八王之乱也迎来终结。

这八王之乱究竟折损了多少精兵强将,今日难以统计。但纵观整个八王之乱,不难发现。在各个司马家王爷大大小小的征伐战中,动用兵源少则数万,多则十万。

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大军的相互厮杀,这死伤人数还少得了?而朝内也不安稳,统治权的转移往往是伴随着几千几万人的死。大量的朝中重臣被夷三族,斗争失败的司马家王爷也难逃灭门的命运。

当然对整个西晋来说,这些王爷们的死反倒算是较少的一笔账。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八王之乱中少数民族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其实在八王之乱末期的时候,以齐万年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势力已经开始作践中原。时人称之为四夷乱华,作为五胡乱华的苗头,其为汉人带来的伤害照样不少。

少数民族势力之所以如此猖狂,还是因为司马家王爷们需要他们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势力。像司马越这种人,甚至不惜让少数民族进长安劫掠。有司马家人坐镇,少数民族势力自然越发猖狂。

而少数民族势力登台的同时,各地也民变不断。

这是因为归根结底,八王之乱是在打仗。诸位司马家王爷为了谋求战争的胜利,不惜对百姓横征暴敛。大量的百姓沦为流民,对西晋政权的不满与日俱增。

巴蜀,荆州,雍州等地皆发生流民起义。最终汇成一起,形成了浩浩荡荡的西晋末年流民大起义。虽然说对于死亡人数没有具体的记录,但看这起义人数动辄数万,数十万来看。百姓和官军的死亡数量不在少数。

而这也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在八王之乱中,西晋的精兵强将损失极大,王族功臣被屠戮殆尽。

所以面对五胡乱华的局面,西晋抽不出多少力量来调停阻止。最后只能望着自家天下,分裂成五胡十六国。

1 阅读:49

泉说历史吖

简介: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