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了61年的钱取不出来,老人急得直掉眼泪,银行一算利息心更凉了

十九妹 2021-01-27 23:47:13

洞察社会万象,品味百态人生,欢迎您关注。

和西方普遍存在的“超前消费”观念不同,咱老百姓的储蓄意识更强烈一些。我们希望今天就把明天可能要花的钱存起来,从而做到有备无患。比如为了能应付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硬性消费,数以亿万计的中青年每天都在努力赚钱、攒钱、存钱,存的越多,心里的安全感才会更多一些。

俗话说“耗子还存三分粮。粮头不俭,粮尾喊饭。”其实不单单是现在的人,祖辈们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未雨绸缪的习惯。今天要说的是一位老太太的事儿,她无意中从家里翻出来一张61年前的存款单。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儿,但接下来的遭遇却让她感到万般无奈。

坐标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莫家场村,田阿姨就是那个找到存单的人。据田阿姨介绍,当年存钱的人是自己丈夫的姥姥,猜测存的应该是养老钱,但姥姥直到去世也没提起过,可能是她自己也忘记了。直到61年后的今天,田阿姨在收拾一个旧柜子的时候,在抽屉底下翻出了这张存款单。

由于存款人的晚年是田阿姨两口子照顾的,去世后的丧事也是他们操办的,田阿姨觉得这笔钱理所当然应该由自己继承。然而当她拿着存款单欢欢喜喜地去信用社时,工作人员却不给她办理取款业务,理由是无法找到存档,也无法确定这张存款单的真伪。手里有凭有据,钱就是取不出来,田阿姨都急哭了:“找他们好几趟,他们都不给我办。”

根据单子上的信息,此为《吴桥县XX乡农业社信用部社员定期存款存单》,存款金额为41.6元,存款时间为1959年。存款单的右下角盖有吴桥县XX乡(字迹较模糊,无法辨认)寨子营区信用分部的公章,同时旁边还有一个名为李海江的个人姓名章。既然有单据有盖章,基本可以证明当时确有这样一笔存款,那为什么这钱就是取不出来呢?

对此,吴桥县农村信用联社营业部的梁主任解释说,田阿姨手里这张存单年代太久远了,信用社寻找存档需要时间。而且存档可以说不可能找到,因为50年以上的存档基本都已经清理掉了。甚至于说,现在都无法证明存单上的这个信用分部和现在的信用社是同一个单位。这个所谓的信用分部,当时应该是村委会的一个部门,是不是和信用社存在归属关系还有待查证。

实话讲,信用社要找到存档之后才办理取款业务是合乎流程的,万一真有人伪造假单据来取钱呢?再比如也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存单可能曾因找不到挂失过,而钱已经被取走了。所以说,按规矩办事无可厚非,但无论是需要查找存档,还是需要核验存单真伪,信用社都应该给老人一个明确的答复,而不是每次都用一句“查不着,办不了”来推脱。

就像笔者曾写过的另一个类似案例,衡水的一位农民大叔翻出来自己25年前的一张存折,当时在农行存了2000元,取款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就以需要查存档来推脱。结果大叔一直苦等了四年,腿都跑断了,得到的答复还是“在查存档”。按道理说,就算存档已经被清理了,找不到了,但是储户手里有存款凭证,而信用社这里没有挂失或已支取的证据。根据法律上的举证分配原则,是不是也应该把钱取给人家呢?毕竟是人家自己的钱不是吗?

可能不少读者更好奇另一件事,一笔钱在银行存了60多年,利息一定翻了很多倍吧。其实田阿姨也想知道现在到底能取多少钱,在记者的要求下,梁主任让会计给算了一下利息。本金为41.6元,定期6个月,利息为2.08元。定期之内按当时利率来算,过期之后则按取款时的活期利率来计算。因此活期时间共有22701天,按当前的活期执行利率来算的话,利息是9.18元。所以,61年存下来的总利息为2.08+9.18=11.26元,本息一共能支取41.6+11.26=52.86元。

这个计算结果让人心凉了半截,应该也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简单查了下资料,50年代大米白面都是一角多一斤,猪肉5角左右。41.6元应该够一个城市四口之家一两个月的生活用度,放在农村估计够花小半年的。单从购买力上来比较,当时的40块足够大鱼大肉摆两桌酒席了,没想到在银行存了61年,如今连本带息也只够吃顿快餐的。笔者在想,如果当时是贷款了41元,61年后应该还多少呢?

虽然几十块钱不算多,但这件事的关键并不在于能取多少,而是在于能不能取。好在梁主任承诺会进一步核实当时的情况,一定会给客户妥善处理。希望他们的办事效率能快一点吧,别让老太太再像衡水那位客户一样等上四年之久了。

1 阅读:141
十九妹

十九妹

看世事用眼,看懂要用心。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