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初期都发不起工资
在红军创建初期,经济窘迫的程度超出了今天人们的想象。战士们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找吃的,有时饿得前胸贴后背。
部队里连煮饭的锅都是从老乡家借来的,很多士兵甚至没有鞋子穿,只能裹着草绳赤脚行军。
军饷发放更是困难,有时一个月只能发一两角钱,还要靠各种方式筹集。部队指挥员经常把自己的工资分给战士们,朱德将军就曾把自己仅有的几块钱全部分给了伤病员。
在井冈山时期,部队甚至发明了"红薯代金券",用红薯充当军饷。战士们把这些红薯煮熟后,有的留着自己吃,有的拿去换盐巴或者布匹。
部队还规定绝不能向群众伸手要东西,即使饿肚子也要保持军纪。有一次,一个排的战士路过农民种的地瓜,饿得实在受不了,偷偷拔了几个。
排长知道后,立即组织全排战士把地瓜种回去,并派人向农民道歉。这种严格的纪律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反而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群众经常把自家仅有的粮食送给红军,说:"你们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我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支持你们。"
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外华侨群体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在美国旧金山的唐人街,华侨们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连擦皮鞋的小工都要拿出一个月的收入。
一位开小餐馆的老华侨每天省下的零钱都放在一个瓷罐里,等攒够一定数额就托人寄回国内。
在纽约,华侨们组织了义卖会,把祖传的古董字画拿出来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日军队。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些华侨大多生活并不富裕,他们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捐回国内。
有的华侨甚至把自己的房子卖掉,只为多捐些钱。他们中有人因为捐钱太多,连房租都付不起,只能搬到更便宜的地方住。
陈嘉庚更是带头捐献,他把自己的橡胶厂都抵押了,就为了多筹些钱支援抗战。
当时的南洋华侨受他影响,纷纷解囊相助,甚至连家里的金银首饰都捐了出来。他们说:"只要能帮到祖国,我们什么都愿意做。"
国际友人的援助
国际援助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共产国际每月能提供的经费虽然有限,却解决了许多燃眉之急。
当时负责运送这些援助的交通员,要想尽各种办法避开敌人的封锁。有的人把钱缝在衣服里,有的人把钱藏在鞋底。
一位交通员为了完成任务,连续步行七天七夜,双脚都肿得穿不进鞋。在上海,一群外国友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运送物资。
他们把药品和医疗器械藏在报纸和杂志中间,装作普通商人过关。苏联的援助更是大规模的,不仅派出飞行员和技术人员,还提供了大量军用物资。
这些苏联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冒着日军的炮火运送物资。他们中间有人甚至从来没去过中国,但仍然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场战斗中。
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苏联想出了用钻石的办法。他们把钻石秘密运到上海,通过可靠的渠道变卖成现金。
这些钻石大多来自沙皇时期的珍藏,每颗都价值连城。当时负责接收这些钻石的中方人员回忆说,看到这些珍贵的钻石时,他们的手都在发抖,生怕弄丢了一颗。
宋庆龄献出全部家当
1936年的上海,宋庆龄居住的公寓里,一场重要的会面正在进行。毛主席派来的联络员带来了红军急需资金的消息。
听完汇报,宋庆龄立刻决定变卖自己的房产。这套公寓是她最后的家当,是孙中山先生留给她的唯一遗产。
当时的5万美元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几千万。她把房契交给经纪人时,对方还以为她是在开玩笑。
卖掉房子后,她搬进了一间租来的小屋。而她的兄长宋子文作为中国银行行长,却把大量资金用于支持内战。这对兄妹的选择,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宋庆龄说过:"我宁可租房子住,也要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她的这个决定影响深远,不少上海的商人受她影响,也开始秘密支持革命事业。
她的家人劝她考虑自己的未来,她只是笑着说:"革命军队才是我的未来。"
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长征路上的故事,每一个都令人动容。一位老红军回忆,在过雪山时,战士们穿的单衣已经冻硬,每走一步都能听见冰碴子的声音。
有个年轻战士的脚趾冻坏了,不得不截肢,他硬是一声不吭,用布条把伤口包扎好就继续赶路。
在草地上,很多战士陷入沼泽,战友们拼命去救他们,有时候好不容易救上来一个,自己却陷了进去。一个连队过草地时,战士们把仅有的几个水壶轮流着喝。
水壶传到最后一个人手里时,前面的战士已经倒下了好几个。在翻越夹金山时,一位女战士的鞋底已经完全磨破,她就把自己的辫子割下来,编成鞋底继续走。
每当有战士牺牲,活下来的人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牺牲的战友穿上,让他们能够体面地长眠。这些看似普通的故事,却道出了那个年代革命者的坚强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