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刘邦争天下,本是占尽优势,最终却输的一塌糊涂。他在争霸的过程中,失去了自己的一切。而身为一个骄傲的人,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所以在最终,选择用死来结束这场战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而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点燃了秦末的硝烟。
当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并未处死六国贵族。所以,等到秦始皇病逝,这些人就打算造反,重开战国局势,恢复自己的地位。而在这么一群人里,就有项梁。
项梁是项燕之后,也是楚国的臣子,虽然嘴上不说,但在他心里,也是想法复国的。所以,在天下人纷纷起义时,项梁也带着侄子项羽,一同起兵反秦。
对于反秦这件事,项梁还是很自信的。首先,他是名将项燕之后,军事指挥是看家本事。而且,当初名士范增曾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项梁知道,自家复兴的希望,大概就在侄子身上了。他侄子项羽,天生神力,又是重瞳之相,这样的人,日后势必成大事的。更何况,项羽年纪轻轻,就胸怀反秦大业,自是未来可期。
在吴中地区,项梁、项羽叔侄的威望很高,他们选择了起兵,大家也乐于跟随他们。于是,在项羽手下,就聚集了八千江东子弟。
这八千人是项羽的精锐,正是凭借这些人,他才能“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当然,项羽的个人能力,也没让大家失望。
当项梁被章邯斩杀,军队士气低落时,项羽挺身而出,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在巨鹿之战中,他破釜沉舟,和章邯生死对决,九战九胜,大破秦军主力。也正是这一战,让他被尊称为“诸侯上将军”,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
天下诸侯携手奋力,实力是相当强大的,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即便是强秦,也并非不能对抗。
但众所周知,因为利益所组成的联盟,最终也将因利益而散。当最大的敌人倒下时,这些贪图名利之辈,就会争权夺利,不顾你死我活。而秦末的这些诸侯,也正是这样。在秦朝灭亡后,他们就开始了内部斗争,甚至这样的斗争,比反秦还要激烈。
而在当时的那些诸侯中,除了西楚霸王项羽之外,实力最强大的,也就是汉王刘邦了。
在秦朝灭亡之前,刘邦和项羽之间,就有过几次交锋。但那几次,因为实力太过悬殊,也就只是语言、政治上的较量,没发展为战争。但是当秦朝灭亡,刘邦积攒了一定的实力后,纷争就正式开始了。
不同于之前的小打小闹,此时的刘邦、项羽,完全是你死我活之争。项羽势大,但刘邦也毫不逊色。一番文正武斗,双方也是更有胜负。
能发育成这个程度,刘邦也的确强大。换做其他的诸侯,早就被项羽击溃了。
但最终,双方谁都奈何不了谁,无奈之下,双方只能签订和约,宣布罢战。而就在双方签订盟约,开始撤军后,张良开口了。
他对刘邦说:要你和项羽议和,纯粹是缓兵之计,要的就是项羽放松警惕。现在机会正好,绝对不能善罢甘休,你调集兵力,率兵出击,一定能一举歼灭他。
于是,刘邦一面准备调兵,一面下令追击项羽,以免错失战机。刘邦背弃盟约,项羽也没有太意外,毕竟背盟这种事情,他也没少做。于是,刚罢战不久的双方,再次掀起了战争。
在一开始,刘邦大军没到,面对项羽的攻势,自然是节节败退的,甚至即将被攻破防线。危难关头,刘邦许诺封侯拜相,才让韩信率兵前来救援。
韩信率兵来援,萧何送来粮草。而楚军那边,被臧荼截断了粮道。汉军兵盛粮足,声势大振,而楚军士气开始下滑。一时之间,双方形式发生了逆转。
项羽以为,只要集中力量,击败垓下的韩信,其余的军队都不足为惧。于是,他率领大军,直奔垓下而去。本以为是破局妙计,却不曾想成了绝命一战。
在垓下之战的时候,项羽和刘邦的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项羽,是击破秦军的西楚霸王,是分封诸侯的大王。而刘邦,不过是他的小弟罢了。
到了这时候,刘邦基本夺得了天下,只差一点,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而项羽,已经被逼入绝境。手下的领地,也只剩下鲁地、江东。但即便是最后的领地,也即将被刘邦吞下。
不但地盘没了,就连手下的文臣武将,也纷纷投奔刘邦。可以说,此时的项羽,不但众叛亲离,更是身陷绝境。
但即便到了这种情况,对于刘邦来说,项羽也是必须要死的。甚至项羽一日不死,刘邦就一日不能安眠。毕竟,项羽曾经的威压太大,以至于刘邦一直担心,要是项羽活着,就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所以,别说项羽被困垓下,就算他真的渡江,回到了江东,刘邦也会调遣大军,渡江去追杀项羽。
这种事情,刘邦是做得出来的。甚至于,他还会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亲自去确认是不是项羽。
要知道,当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手下的将士们,是拿着项羽的尸块,到刘邦哪里讨赏的。而确认是项羽后,这些人都被封侯。由此可见,刘邦对项羽是何等的重视。
若是项羽渡过了乌江,刘邦不但会追杀,还会昭告天下,悬赏捉拿项羽。到那时候,赏千金,封万户侯的赏赐,刘邦也开得出来。而到了那个时候,就算是家乡父老,恐怕也会有人出卖项羽。
所以,就算过了乌江,项羽想要东山再起,也一样没什么可能。就像那句诗“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当时出兵反秦,带走了八千子弟兵,这八千人马,都是江东父老的孩子。而在旦夕之间,这八千子弟,都战死沙场了。这样的结局,又让他怎么和家乡父老交代?就算他回到了江东,那些人真的还愿意跟随他吗?
事实是否定的,别说家乡父老了,就算是项羽的亲人,也不愿意追随他了。项羽并非孤家寡人,他也有亲属。只不过,在项羽被杀后,这些人都改姓刘,以示忠心。
这之中,虽然有求生保命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觉得刘邦更靠谱。想想看,自己家的人都不信他,难不成江东百姓还信他吗?
当然,说了那么多,也没说项羽自己。说实在的,项羽之所以不渡江,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他自己身上。
在一开始,项羽的麾下,是整个天下的诸侯。他那时的权威,直逼秦始皇,做到了他曾经说的:“彼可取而代之”。
但到了垓下之战后,他的手下,只剩了八百骑兵。逃到了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余人。
到这里,项羽就已经快要崩溃了。这样的崩溃很常见,一路上顺风顺水,但一旦遇到大问题,就扛不住压力。项羽反秦的过程,除了最开始的破釜沉舟外,没有丝毫困难。所以到了这时候,他有些崩溃、绝望,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对手下的将士说:从我起兵到现在,也就过去了八年。这八年之间,我就从来没打过败仗,所以才成了霸王。今天被困在这里,完全是天要亡我,不是我的问题。今天就算要死,也要砍下对方的军旗,让大家知道是天要亡我!
到了这时候,项羽一次次的强调是“天要亡我”,他认为,是上天抛弃了他。在乌江自杀前,他也喊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他将自己的失败,统统归咎于上天的旨意。
可以说,项羽的一次次失败,把他自己的心气打没了。军事能力超群,又出身楚国贵族的项羽,最终败给了小混混刘邦。这样的经过,无论是谁也接受不了。
项羽不是刘邦,这样的失败,刘邦可以经历一百次、一千次,只要最终能赢,中间输成什么样,他都不在意。
项羽伐秦用了三年,率领五路诸侯灭秦。随后,他分封天下,自称霸王。但在争霸天下后,仅用了五年的时间,他就丢失了天下。而在最终,他将一切的罪过,都丢给了上天。这样的人,无论渡不渡过乌江,等待着他的,都会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