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集体粮食产量不高的原因是化肥不足,自留地的产量怎么样

庆双三农 2024-06-10 21:48:41

大集体,指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之前那一段漫长的时期。

大集体虽然远去四十余年了,其粮食产量不高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是,现在一些人竟然说大集体粮食产量不高的原因是化肥不足。

可是,大集体粮食产量不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化肥不足,而是生产与管理不适应这种生产模式的需要造成的!

在大集体的时候,生产队使用的肥料种类有农家肥和化肥。其中,以农家肥为主。

为什么大集体的时候是以农家肥为主呢?

因为在那个时候,一是化肥生产供应不上,二是生产队没有钱买化肥。所以,就只有以农家肥为主。

农家肥,即自然肥料,来源于生产队的耕牛社员饲养所产的肥料、生产队养的猪所产的肥料、社员养的猪所产的肥料、社员拉出的粪便所产的肥料和火灰(在冬季,用锄头在山梁上铲一层薄土和干野草,晾晒干后堆积成圆锥形的小堆,用火将干土中的野草点燃让其慢慢燃烧。而后,把燃烧后的火灰扒开,将粪水浇到火灰上堆积发酵。堆积一段时间后,用来作底肥)。

化肥,即商品肥料,来源于在公社供销社买的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和铵水。

农家肥表面上看起来种类较多,但总数量并不多,根本就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而农家肥的肥效低,加上数量有限,于是,就只有到供销社去买化肥。

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没有肥料,甚至缺少肥料是种不好庄稼的。

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有了肥料就一定能够种好庄稼,还与生产模式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大集体的模式就是大家在一起干活,即形象的“大锅饭”。由于一个生产队的土地面积大,真正干活出力的人很少,因此,根本做不到按季节播种。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季节的,错过了最佳季节生长就会减产。

包产到户之前,我们生产队连田带地两百多亩。生产队的总人口160人左右,参加集体干活的人数有70多人。每年从“立夏”节开始插秧,要到“夏至”节才能把秧苗插完。而插秧的最佳季节是从“立夏”开始,“小满”结束。最迟不能超过“芒种”插秧,否则减产就多,更别说“夏至”还在栽秧了。

我们当地栽秧有一句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芒种’忙忙栽,‘夏至’两分开。”这句农谚,充分说明了按时栽秧的重要性。

包产到户之后,全生产队的总人口还是160人左右,干活的人数还是只有70多人。可是,大多数农户在“小满”节就把秧苗栽完了。只有少数农户到“芒种”节才把秧苗栽完,在“夏至”节是没有农户栽秧的。

又比如给庄稼田地除草。

在那个时候,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还不普遍,主要是人力除草。这就存在着,出工不出力,马屎皮面光的现象。

在给旱地锄草时,是用锄头将杂草连蔸锄除。可是,一些社员为了少出力,只把杂草的桩子锄掉,没有锄掉杂草的蔸部。这样,杂草又很快从蔸部萌发出来生长。

在给水稻田除草时,由于田里有水可以敷衍了事,因此一些社员为了少出力,只用脚把秧苗行间的杂草稍微踩了一下就向前薅去了。这样,杂草很快又长起来了。

还比如耕田犁地。

那个时候,耕田犁地用的是牛。而生产队的牛是由一些社员饲料的,饲养户在耕田犁地的时候为了图快又省力,耕的田地土层浅。不仅不利于庄稼的生长又不保水保肥,还给播种的社员增加了劳动强度。这样,社员的劳动进度慢还要减产。

可是,社员家里种的自留地,庄稼的长势就不一样了!

这是为什么呢?

按理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庄稼要长得好,必须要有充足的肥料!

可是,社员自留地里种的庄稼缺少肥料为什么又比生产队种的庄稼长得好呢?

在那个时候,社员能够用作自留地里的肥料只有人尿、煮饭烧柴草的灰和扫地的垃圾。

尽管社员种自留地缺少肥料,然而能按时播种,用锄头把地翻得深,旱时及时浇、涝时及时排,锄草彻底。

在那个时候,社员白天参加集体的劳动,晚上挖自留地。而中午,老婆在家煮饭,丈夫在自留地里劳动。为了积肥,社员在家附近干活时,尿胀了也要跑回家里去屙。在快收工的时候,尿胀了也要憋着回家去屙。

自留地里的庄稼,虽然缺乏肥料,但是能按时播种,精心管理,长势比生产队的庄稼还好。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难道不是说明生产模式的生产与管理的问题吗?难道不是说明大集体粮食产量不高不完全是因为肥料不足吗?难道不是说明大集体的模式需要改革吗?

0 阅读:27

庆双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