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粟裕职务资历研究与考辨③:西兵团(外线兵团)司令篇

智胜聊历史 2024-04-18 03:45:34

今天我们接续研究与考辨解放战争粟裕职务资历的第三篇:西兵团(外线兵团)司令篇。

关于华野“七月分兵”后组成西兵团(外线兵团)问题,特别是西兵团的建制归属问题、指挥关系问题、力量规模等,一直是网上热炒的话题。实际上,中央军委最初确曾有过任命粟裕为西兵团司令兼政委的考虑,但由于粟裕坚持认为,我军南线作战重心已由山东位移到中原,加之指挥上的便利关系,建议陈毅与他同去西兵团指挥,并在原有五个纵队的基础上,再把六纵也加强过去。最终,中央军委同意了粟裕的建议。这样一来,粟裕的西兵团司令兼政委的任命也便自然不了了之了。

不过,考虑到网上对这一问题莫衷一是,特别是有的人强调粟裕只是西兵团管几个纵队的副司令,且归刘邓指挥,不具有华野战役指挥的代表性。故帅克将粟裕这个只是经军委提议但并没有正式任命的西兵团司令兼政委职务,也专门作为一篇研究与考辨的文章,以正视听。

第一,外线兵团是在怎样的战略背景下成立的?

华野“七月分兵”后共分为三路,其中外线有两路,一路由陈士榘唐亮率领三个纵队开赴鲁西南,另一路由叶飞陶勇率领两个纵队开赴鲁南。内线这一路则由陈毅粟裕直接指挥。经过一个月的作战,三路大军仗打得都不理想。后来,外线的两路大军汇合一起。此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战况十分艰困,亟需华野外线五个纵队在战略战役上进行配合。

8月3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发电请示中央军委:“拟成立西兵团司令部,以陈士榘任司令,唐亮任政委,王建安任副司令,辖3、8、10三个纵队”。

一天过后,即8月4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连发三电指示陈粟谭。

第一封电报指示是:“山东主力现在西边”,“请考虑粟裕同志带炮兵主力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该五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

第二封电报指示是:“我们仍主张粟裕迅即绕道聊城去郓城,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在郓城地区休整,就现有兵力在鲁西南积极策应刘邓作战,不可丧失时机”。

第三封电报指示是:“西兵团指挥机构,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亮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指挥西面五个纵队”。

军委一日三电指示,特别是急催粟裕前往西线指挥,足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之战况有多么艰困,足见刘邓大军需华野西线兵团给予战略战役上的配合有多么急迫,足见军委对粟裕前往指挥西线部队以解救危局有多么期待。

收到军委的连电指示,粟裕经过审慎的考虑,认为我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主战场已由山东转入中原,为更好地完成军委赋予的任务,同时考虑到“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向陈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请陈毅一同西去,二是增调六纵到西线,三是内线三个纵队组成东兵团。经陈毅同意后,于8月5日联名将上述意见报中央军委。8月6日,军委复电同意陈粟建议,并要求“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

有的人在解读粟裕的建议以及陈粟联名给军委的电报时,特别强调陈毅一同西去,主要是“人事关系及指挥便利”。帅克以为,这固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但又远不止这一个原因:其一,陈毅去了,是华野主力和作战均已转入外线,加强领导的现实需要;其二,陈毅去了,粟裕才好把野直机关一同带上,否则没有一个顺手的机关,怎么才能指挥那么急迫的战事呢?其三,陈毅去了,才好把六纵再加强进去,以进一步集中兵力。如陈毅不去,粟再带走六纵,只给陈毅留下三个纵队,有点说不过去。其四,陈毅去了,同带走六纵一样,把特种兵纵队带走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于是,华野西兵团正式成立了。这可不是一般概念和意义上的兵团,而是占整个华野三分之二多力量的战略集团,是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能否成功起“一半大作用”的战略集团。

第二,外线兵团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建制与指挥关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在宣传我军逐鹿中原的时候,给军迷们的是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形成“品字形”经略中原的基本认知。后来随着档案史料的公开,军迷们又得知,这一期间,陈粟大军在指挥建制上经过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于是,一些人又开始过分强调陈粟大军归刘邓大军建制和指挥,认为西兵团代表不了华野。

帅克觉得,这种认知有些狭隘和断章取义了。诚然,中央军委确曾在1947年8月11日明确过“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统归刘邓指挥”。因为历来兵权贵一,历来军事上注重统一指挥。而当时千里跃进正当关键时刻,中央军委这样明确建制和指挥关系,当然是现实战事需要的了。但我们还应同时看到,陈粟的西兵团毕竟是华野大军的主体,毕竟是一个战略集团,即便是明确归刘邓建制和指挥,但后来还得补充明确对内对外宣传和口径有所区别的问题。即“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对内则属晋冀鲁豫建制,以利部队补给及地方工作之统筹”。

真正在体制内呆过并懂军事指挥的人都知道,这种因重大紧急的战事而调整建制和指挥关系,是战争期间常有的事。所以,我们看到,尽管中央军委这样明确华野西兵团的建制和指挥关系,但遍阅《毛泽东军事文集》等各种档案史料,那一期间的绝大多数命令指示,并不是刘邓直接指挥陈粟,而是军委对陈粟直接指挥。这是由我军传统做法和几大战略集团长久的各自的独立性所决定的。哪怕是到了后来淮海战役的时候,当粟裕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军委已经同意时,陈邓还这样回应道:“本次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信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多直接指挥”。实际上,“唯因通信工具太弱”虽是个理由,但更多的是一个说辞,它折射的是我军各大战略集团接受统帅部直接指挥而一贯富有相当独立性的一面。

同样的道理,关于华野东兵团与西兵团的建制与指挥关系问题,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于1947年10月15日也作出过明确的指示:“许谭兵团及其他华东部队一切行动由华东局指挥,让(饶)漱石学习战争指挥甚为必要”。陈粟“则集中精力,指挥西兵团及规定区域一切武装之作战”。

中央军委这样明确东西两个兵团的指挥建制关系并不难理解,西兵团已脱开原在的战略区,加入到中原战略区作战。既然都已不在一个战略区,且双方相距遥远,分开让东兵团归华东局指挥,是很自然而合乎实际情况的事。不过,后来当打济南战役时,也就是华野西兵团与东兵团又合兵于原华东战略区时,军委又回归开始明确华野“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

第三,为何说粟裕一直以华野副司令身份指挥外线兵团作战?

陈粟率西兵团在外线作战,从1947年8月开始至1948年7月豫东战役结束后为止。期间,陈毅于1947年11月离开华野指挥机关,先是去邯郸局商谈华野后勤供应问题,后又奉命到西柏坡中央工委和陕北中央汇报工作。这一离开便有小半年的时间,直至1948年4月才返回。之后陈毅又于4月下旬和粟裕同去中央汇报,返回后于5月底奉命到中原军区和野战军工作。这样一来,整个华野外线兵团作战期间,有一半的时间是粟裕独自负责主要指挥的。

对于粟裕在外线兵团,特别是独立负责主要指挥这段,一些人认为粟裕代表不了华野,只不过是“西兵团的副司令”,认为粟裕的华野战役指挥之责大大地“缩了水”,最少时只是指挥三个纵队的兵团级司令员。帅克认为,这种认知是很值得商榷的。

首先,前面我们便提到过,任命粟裕为西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只是中央军委有过这个考虑,并未正式下命令,很快便因陈粟一同率华野指挥机关和六纵前往外线而不了了之。所以说,严格来讲,并不存在担任西兵团副司令之说。我们再看《毛泽东军事文集》从1947年8月到1948年5月这一段时间发给粟裕的电报,其中关于粟裕的职务,在后面都是非常明确注释的是“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换句话说,粟裕从始至终一直都是以华野副司令身份指挥外线兵团作战的。直至1948年5月城南庄会议后,又开始以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来指挥战事。

其次,有人强调粟裕在外线作战期间,最少时只指挥三个纵队,甚至还当过华野一兵团司令。实际上这都是漠视我军战略阶段、战略任务、战略指挥关系特点规律所致,都是对我军战略战役指挥特点模式不够了解所致。因为,每遇新的战略阶段和任务,打乱建制临时或相对一个时期调整指挥关系,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有鉴于此,你不能光拿粟裕最少指挥三个纵队说事,还要看到最多的时候指挥八九个纵队。比如1948年1月9日中央军委关于中原战略区今后两三个月的作战部署中,便这样明确道:“粟裕及陈(赓)谢(富治)两军统一由粟指挥”,“在配合作战时王宏坤赵基梅两纵受粟指挥”。1月10日又进一步强调指出:“你们(指粟裕陈士榘)应召集陈谢开一次会,大致商定作战步骤。陈谢及十纵、十二纵受你们指挥,你们应当放胆指挥”。

中央军委把建制和指挥关系一直在中野的陈谢集团及王宏坤赵基梅两个纵队,都给粟裕来统一指挥,并且还特别强调“放胆指挥”,这无疑既是对粟裕指挥能力的高度信任,也是粟裕在外线作战期间指挥权限富有高度弹性,根据需要既可指挥三四个纵队又可指挥八九个纵队的又一个佐证。

下一篇我们将研究考辨粟裕职务资历的华野一兵团司令篇。欢迎关注指正。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军事文集》《粟裕传》

6 阅读:594
评论列表

智胜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