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叶王陶③:分而又合!天目山战役锻造了叶王陶哪方面能力?

智胜聊历史 2024-05-26 03:47:57

在陈毅粟裕领导指挥下,叶王陶合力于1940年10月打完黄桥决战后不久,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之后新四军进行重新整编,共成立七个师。以陈粟的苏北指挥部及其主力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一师,粟裕和刘炎分任师长和政委,叶王陶的一、二、三纵分别被改编为一、二、三旅,并分任三个旅的旅长。

1941年2月,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率所部1万余人投敌。新成立的新四军一师,随即根据军部指示发起了讨李战役。此役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叶王陶指挥一、二、三旅打得干脆漂亮,仅三天便结束战役,其中生俘叛军就达5千余人。

随后不久,苏中军区成立,下辖四个军分区。叶王陶分别兼任三分区、二分区、四分区司令。由于此时抗日战争已进入到最艰困的阶段,打的大都是游击战,叶王陶基本上都在各自的分区内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很少再有合作击敌。特别是1942年底,王必成又率2旅主力南下,与战斗在江南的16旅汇合。王必成任新整编的16旅旅长。这样一来,叶王陶有两人在江北作战,一人在江南作战。

1944年,新四军一师打了著名的车桥战役。此役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由叶飞任前线总指挥。这是华中新四军对日局部反攻的首战,也是一师自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对日军的作战。此战攻坚与打援相结合,打得干脆漂亮。特别是创造的华中抗战生俘日军最高的纪录,可谓影响极大。只是这样的一个重要战役,叶陶都亲自上阵指挥,独独却少了一个在江南的王必成。试想,如果王必成也能参加这场战役,叶王陶再次联手,可想而知车桥战役会打成什么样子?相信战果会更大。

然而,事物就是这样,有时分而又合,有时合而又分。1944年12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粟裕率陶勇及一师主力渡江南下,并与王必成汇合,同时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王必成和陶勇分任第一、第三纵队司令员。而叶飞在苏中则接替粟裕任一师师长和苏中军区司令。

到达苏浙不久,在粟裕的统一指挥下,王陶便打了天目山第一、第二次反顽战役。这回是王陶联手,少了叶。好在两次战役结束后,苦于深感兵力不足,打不成更大的歼灭战,于是在粟裕的反复请求下,叶飞率廖政国等人和部分主力部队于1944年4月前来苏浙汇合。这样,叶王陶又合在了一起。

都知道粟裕麾下的“三剑客”叶王陶厉害,实际上,他们三人也是经过多次战争实践摔打历练出来的。从营溪反顽,到黄桥决战,到讨李战役,再到这次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他们已经有了丰富的联手经验。再加上个人指挥能力又都很强,上面又有粟裕这样一个高超的指挥领导。所以,成就叶王陶的美名威名,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叶王陶联手的这次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打得同样异常艰苦惨烈。粟裕后来曾用两个之一来形容,一个是他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激烈和艰苦的重要战役之一,另一个是华中部分主力锻炼成长的重要战役之一。黄桥决战时敌我兵力对比是3万对7千,这次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是7万对2万。特别是这次顽军有突击总队和52师这样的精锐和嫡系部队。而我且不说数量装备与顽军根本没法比,甚至由于敌后作战,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以致于战役后期追击敌人因吃不上饭都没有力气了。战役的难度由此略见一斑。

我们不妨以参加三次战役的顽52师为例,从敌方的视角看一看叶王陶在战役中的表现。

顽52师曾参加过皖南事变。是围攻新四军军部的的几个师中,充当刽子手的、特别卖力的一个师。该师属中央军系列,反动教育深入,装备比较精良,在顾祝同第三战区里面战斗力应该算是属一属二的。

52师参加天目山第一次战役的时候,属于增援部队。由于被增援的顽军垮得太快,还没等52师这个援兵到来,战役便结束了。这样一来,顽52师就没有打上第一次天目山战役。此时的52师还是皖南事变时的思维定式,他们并不把新四军放在眼里,觉得新四军只是打了个运气仗,如果他们早点赶到,说不定战局就翻盘了。

52师参加天目山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这次粟裕和叶王陶采取的是“凭尔几路来,我只打一路”的战法,主要歼敌目标便是52师的156团。最终,156团被全歼,团长被击毙副团长被俘。经此战52师的那种牛气劲自然收敛了不少。但他们依然觉得,156团失败属于轻敌所致。他们还有两个主力团,还有找回的本钱。

52师参加天目山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敌我双方较劲达到高潮。当时52师扬言:“再打一个皖南事变,完成皖南剿共未竟之功”;叶王陶部队针锋相对提出的口号是:“为皖南事变死难的烈士报仇”。结果是,叶王陶提前一天便将52师歼灭。最终,天目山第三次战役取得歼敌6800余人俘虏近3000人的大捷。

经过天目山三次战役,顽军发现叶王陶的新四军再也不是皖南事变那个新四军了。收藏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52师战斗详报中有这么一段评述:

“查这次苏浙皖边区奸匪之啸聚及蠢动,较之二十九年冬新四军在皖南之抗命迥不相同。本师前此两次,均参与此役,深浅自知,其此次所凭藉的实力,较之过去江西时代固无逊色。然与二十九年相比较,则其素质、装备、战斗力及战斗方式等更有显著的进步。故吾人今日对当面奸匪,更宜刮目相看,未可掉以轻心,如再估计过低,将为无可补偿之损失”。

透过这份详报可以看出,顽军少了那份牛气,多了一份对粟裕与“叶王陶”的由衷叹服。不仅承认新四军“素质、装备、战斗力及战斗方式等更有显著进步”,还发出了“未可掉以轻心”,否则“无可补偿之损失”的慨叹!

天目山战役,不仅将敌人打服,关键是叶王陶及其部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运动战实践历练。我们说,我军抗日战争的总体作战方针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应该说,面对武器装备占尽优势的日军,我通常以打游击战为主。但打了几年,随着此消彼长,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大局愈来愈对我有利,我开始尝试与日军硬碰硬。粟裕与叶飞陶勇指挥打的车桥战役正是这样的一个有益尝试。这是一次游击战与运动战综合运用的作战。但这次天目山战役,由于规模较之车桥战役更大,可以说是一次完全的运动战。也正是通过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实践,使叶王陶及其部队提早实现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战略转变,这为后来国民党蒋介石对我全面大打时做了很好的思想上和战略战术上的前置准备。

接下来我们讲叶王陶的第四篇,题目是:合而又分!解放战争开打为何王陶欢喜叶却悲催?欢迎关注指正。

3 阅读:337
评论列表
  • 2024-06-02 05:04

    三次天目山反顽,是粟裕对大部队运动战的提前预演,让部队的实力得到提升。解放战争一开打,全党全军只有粟裕战绩一枝独秀,这就是战略眼光。

智胜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