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大战方针不可取?林彪的电报犯上?主席为何赞同并转发全军?

智胜聊历史 2024-02-07 16:26:52

1946年4月爆发的四平保卫战,是国共双方战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保卫战。这场大战,是国共双方自抗战胜利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双方在东北大地上第一次硬碰硬的全盘较量,鏖战时间之长,影响波及之大,伤亡损失之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关于这场作战的界定,历来争议也较大,特别是在打与撤的问题上,可以说莫衷一是。今天,我们就从四平保卫战为何那么有名而悲壮,特别是林彪战后给毛泽东主席上的一封电报,主席最终采纳并转发全军谈起,从这个独特的视角上进一步深度解读四平保卫战。

本文共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四平保卫战为何那么有名而悲壮?第二个问题,四平保卫战作战方针林彪为何认为不可取?第三个问题,主席为何赞同林彪的建议并转发全军一体注意?第四个问题,多年后韩先楚等老将军是如何界定四平保卫战的?

第一个问题,四平保卫战为何那么有名而悲壮?

这种有名而悲壮,因为四平保卫战是整个解放战争的前哨战。稍懂军史的都知道,解放战争是以1946年6月26日中原突围为标志的。在此之前的国共双方的摩擦与作战算不得是全面的内战。而四平保卫战恰恰发生于1946年的4、5月间。特别有意思的是,四平保卫战之后虽经调停,东北最终虽下达了半个月的停战令,但关外战火刚刚暂时停息,关内中原却实施大突围。以此为标志,解放战争全面正式开打。这样一来,之前一个月发生的四平保卫战自然也便成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前哨战。

这种有名而悲壮,因为国共双方都认为这是一场政治仗只能赢不能输。于是双方各出精锐,不惜一切代价铁血硬拼。国民党方面,共出动10个师10万人,包括新一军、新六军这样的国军五大王牌主力部队。而我军共出动14个师12万人,包括源自山东的老八路军主力部队,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的主力精锐,也都悉数上阵。不过,看上去我人员虽略多,但国民党军有飞机大炮优势,我军的武器装备是没法与之相比的。再加之到达东北的部队来自各个战略区,建制不统一、号令不统一、行动不统一。即便林彪这样的用兵高手,因指挥部队时间不长,也无法实施高效顺畅的统一指挥。最终的战损对比是,国军伤亡6千余人,我军伤亡8千余人。显然,这是一场我得不偿失的仗,甚至是一场完全的败仗。最终,四平保卫战也成了国共双方在东北战场战略态势转变的一个分水岭。

这种有名而悲壮,因为号称“红军之鹰”的林彪竟也遭到了败迹。林彪打仗一向稳准狠,且善于控制战局。然而,这次的四平保卫战,战局越打越难控制。特别是廖耀湘的新六军控制四平东北面的战役咽喉要点塔子山后,林彪深知,仗再这样打下去恐怕不可收拾。于是在未经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同意的情况下,便决定主动收兵撤出四平。而林彪的对手杜聿明则把他善打顺风仗的本事发挥到极致,一路狂追林彪大军数百公里直至哈尔滨。杜聿明也因此战而一时风光无两,达到他军事生涯的顶峰。

这种有名而悲壮,因为四平保卫战属于政治军事仗。在打与不打的问题上统帅部与战区领导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中央军委要求林彪必须死守四平,甚至提出了要像“保卫马德里”那样保卫四平。然而,统帅部虽着眼政治打军事仗,但前方的将领却对这种死拼硬抗式的打法表示异议。比如黄克诚在四平保卫仗没打多长时间时,便主动提出不能再打下去,甚至给林彪发了几封电报。而林彪对黄克诚的电报一封也没回。因为林彪直接受命于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在战役的前期,林彪更多地是站在统帅部的视角来指挥这场作战。然而,以精算著称的林彪发现再打下去,势必把老本输光。于是,他最终和黄克诚的意见一致起来,并最终机断专行主动收兵撤出四平城。

第二个问题,四平保卫战作战方针林彪为何认为不可取?

善于作战总结的林彪,在四平大战后的第十天,即1946年5月27日,给毛泽东主席发了一封电报,他这样说道:“四平之守,乃因敌未料我军防御,故逐次增兵来攻,被我各个击破,且敌曾在野战中遭受过我军所给的大的打击。故四平街防御战乃一时特殊条件所致形成,而不能作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

要知道,四平保卫战,是主席和中央军委要求必须坚守的战役要求下所打的。所以,林彪的电报用语还是比较讲究的。他先是肯定了敌逐次增兵并被我各个击破,最后才表明四平保卫战不应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最后这句才是他发电报的最根本的目的和想法。

应该说,林彪的这一观点,是基于他对这场历时一个月大战的客观而理性的总结。毕竟这种着眼当时特殊政治需要而打的仗,这种被动防御之仗,这种与国民党硬拼消耗之仗,对于处于综合劣势的我军来讲,实在是得不偿失,实在是被动至极。所以,我军在往后的作战中不应把这种打法作为一般性的战术和用兵原则。

不过,不管怎么说,四平保卫战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坚守,毕竟是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役指导和要求,而林彪却上这样一个“不能作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的电报,这肯定多少还是有一点“犯上”的。为此,林彪在电报中既做了些铺垫,也说得比较委婉。应该说既体现了他善于总结和实事求是的一面,也勇于和善于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提建议的一面。

第三个问题,主席为何赞同林彪的建议并转发全军一体注意?

四平大战刚刚打完,硝烟刚刚散去,林彪便给毛泽东主席发了一封这样有些“犯上”的电报,主席是怎么对待的呢?

深谙战争和战争指导规律的毛泽东主席,不但没有对林彪的这封电报表示不满,反而还受林彪电报的启发,加上他自己经过对四平保卫战的深入思考后,在收到林彪电报的当日,主席便给各战略区发了这样一封电报:“东北四平街之所以能久守,主要是因敌未料我军有防线,故逐次增兵,便于为我各个击破,使敌遭受我重大打击。故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作战方针”。

透过主席的这封电报,我们很容易看出,主席不但没有对林彪表示不满,反而完全采纳了林彪的建议。甚至连发给各战略区指示电报的内容,基本上也都是用的林彪的原话。这等于是变相转发了林彪的电报建议。

主席的电报使用了林彪建议的原话,至少说明这样两点:主席并不因四平保卫战是他坚持打的而否定林彪的建议,这说明主席还是很注重军事民主的,还是很善于采纳正确的谏言的。另外,主席也通过四平之战旨在提醒各战略区必须认识到,我军的基本作战原则是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注重打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注重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四平保卫战尽管当时在政治上有与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需要,但从整个战役指导和具体的战术层面来讲,都与我军奉行的基本作战原则相背离。

第四个问题,多年后韩先楚等老将军是如何界定四平保卫战的?

如果说战史上一度曾存有很大争议的战例,四平保卫战绝对算得上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这场仗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因为毕竟涉及到伟人的战略决策和战役指导问题。后来,即便对这一战例有所涉猎和研究,观点也是莫衷一是。

比如,有的人认为这场仗必须得打,因为当时正在和国民党进行谈判,美方也正在进行调停,我若想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就必须在四平保卫战上不能手软,必须牢牢守住四平;有的人认为这场仗绝对不能打,毕竟我综合实力处于劣势,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才是正道;还有的人认为,四平之战不能称之为一场败仗,应该算是一场消耗仗,因为敌人的伤亡也不小。

后来,参与四平保卫战指挥的黄克诚,在他的自述中曾提及1959年庐山会议,主席召见他,当他们谈及四平保卫战时,主席称这是他主张打的,而性格耿直的黄克诚当面直言“你决定的也是错的”。这些都说明四平保卫战的是是非非,并不是那么好界定的。

及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战将韩先楚署名,并经20余名老将军以及老同志的深入讨论、修改而成的《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终于对四平保卫战做了一个全面的概述与评价。其中这样写道:

“四平保卫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防御战。虽然取得了毙伤敌人一万余的战果,阻滞了敌人的进攻,但在我军处于劣势情况下,过多地看重了一城一地的得失,与敌进行不利条件下的作战,在战略上是失策的。我军动用不少兵力,以浅近的防御纵深,在兵力、火力并不得心应手的状态下,在那样长的战线上,打那样长的时间,部队打得相当苦,有的甚至丧失了元气。我军虽打得很英勇,也取得了作战的经验和教训,但付出了八千多战斗骨干的代价。由于我军果断的撤退,摆脱了战略上的被动,又一次避免了不利条件下的决战,保存了有生力量。”

帅克觉得,韩先楚等老将军们这段对四平保卫战的述评,应该说是非常客观、非常准确、非常精到的。这也是经过四十多年的沉淀后,对四平保卫战的一个科学客观的总结,这个总结应该成为一个定论。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黄克诚传》《辽沈决战》

2 阅读:196
评论列表
  • 2024-02-08 08:26

    四平保卫战是为重庆谈判的一个筹码和决心,是有战略影响的,伟人的决定是有战略眼光的

智胜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