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英雄:文婕的形象刻画有无违和感?战争真的是让女人走开?

智胜聊历史 2024-01-18 14:31:10

近些年来,对于战争题材影视大剧出现的女军人形象,总是引起各种热议。这种热议,往往更多地是因为这些女军人的形象刻画,总是给人有些跳戏感、违和感、夸张感。正是基于此,使一些人产生了战争剧应该让女人走开的观点想法。新近热映的电视大剧《侦察英雄》,由于剧中主角出现了一个女文工队员文婕的形象,同样也引起了观众们的高度关注与热议。对于文婕这样的一个形象构设与刻画,我们到底该怎样认知和欣赏呢?

首先,文婕的形象刻画,符合志愿军总部对各师文工队员的特殊要求。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抗美援朝时期,我军每个军都编制有文工团,每个师则编制有文工队。有的军为了加强一线部队文工队的力量,还特别缩减了军文工团编制人员,并将这些缩减人员全部加强到师文工队中。这些文工队,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理解上的只是唱个歌、跳个舞、演个小话剧那样简单的宣传单位。他们既是宣传队、又是保障队、还是战斗队。

当时,志愿军总部对各军、师的文工团、文工队的宗旨作用发出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号召,那就是“文艺工作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在这一号召的有力指引下,各师文工队的工作重心普遍前置,纷纷下到一线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同时根据需要,文工队还积极主动地帮助一线部队进行战场救护、现场翻译、后勤保障等工作。如遇有敌情,文工队员们还亲自上阵参加战斗。

有鉴于此,《侦察英雄》最初几集中体现的文婕和文工队的女军人们,在警卫人员的护送下从前线回撤,路遇敌机轰炸,又因梁辰科长率队执行炸山任务,因扛炸药人员不够不得不借用警卫连的人员,最终文工队的女兵们因失去保护而遭遇被俘。这些剧情的构设都是符合史实的。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史中,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不乏其例。

第二,文婕的形象刻画,符合那一代女军人特别质朴纯粹的性格特征。

对于马思纯塑造的志愿军女军人文捷的形象,由于电视剧才演几集,我们不好给予更多的评论。帅克追剧后觉得文婕的这一形象刻画,完全符合抗美援朝时期女军人特别质朴纯粹的性格与特征。

有的人觉得文婕的外在形象不应该梳着两个长长的辫子。殊不知,这样的发辫恰恰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标志性梳妆特征之一。这一点,我们随便在网上翻看一下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女军人的照片,便可得到佐证。你会发现梳着两个辫子的真正女军人会有很多。加之文婕是文工队的女军人,为了平时演出的需要,梳着两个长长的辫子,可以说再正常、再合适不过了。

有的人觉得文婕的外在形象刻画少了几许苗条与丰姿。殊不知,那个年代的女军人,她们要行军、要宣传、要打仗,要按照志愿军总部号召的那样“上高山、进坑道、上火线”。试想,要遂行这样的一个艰巨任务,你刻画的是一个体重八九十斤、纤纤瘦高、弱不禁风的当今时代美女形象,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如果真是这样刻画,那才真叫违和与大跌眼镜呢!

我们说,审视艺术必须要有时代性。通过这几集的剧情桥段,不难看出文婕的刻画还是非常用心走心的。比如,她不顾飞机轰炸护住乐器,体现了她视乐器如生命的执着;被俘后得知敌特遣队要袭击师部,她用计脱开敌人时刻想着向师部报告,体现了她的机智;当她发现自己又被敌人包围,能够毅然拉响腰中的手榴弹,体现了她的勇敢。透过这些给人总体的感觉,无论是形体特征,还是细节演绎,文婕的形象刻画还是很鲜活很饱满的。

第三,文婕的形象刻画,符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基本原则。

对比《侦察英雄》中文婕这个女军人的形象刻画,首先使我想起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女卫生员王兰的形象刻画。按说,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中,最前沿的连坑道中并没有女卫生员的记载。王兰的原型,取之于45师女护士王清珍。她当时在五圣山后方坑道守护着二十多名伤员。结果《上甘岭》电影把她这个在后方守护伤员的护士,嫁接到最前沿的连坑道里实施战场救护。这种嫁接,不但一点也没有给人违和感,反而极大地升华了艺术效果。特别是当王兰带着守坑道的指战员们领唱《我的祖国》的时候,那种画面、那种深情、那种挚爱,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仅从这个事例看,战争不仅不能让女人走开,反而因她们的加入而更增加了一抹绚丽。

与此形成鲜明的反差是,近些年,之所以出现人们对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刻画的女性人物持有异议,主要是在人物的全维立体刻画上出现了较大的偏颇。

对于《侦察英雄》中文婕的形象刻画,前面我们说过,通过刚播出的这几集看,应该是成功的。要知道,师侦察连与文工队,本身都属于师直属单位,本身便有着不少的交集。因为,只要是有大逻辑支撑,只要是不脱离于史实,便如《上甘岭》电影中王兰的艺术形象一样,适当放大一下艺术的张力与效果,显然会更好一些、更令人回味一些。

0 阅读:38

智胜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