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11月8日),中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时候财政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和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的主要官员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此项政策做出了说明,其主要内容就是10万亿的“化债”计划,具体如下: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分三年实施。
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4万亿元,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分五年安排实施。
此外,还确认了棚户区改造所产生的2万亿元隐性债务的合法性。
看来这次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地方隐性债务的风险,以时间换空间来为地方政府缓解一些债务压力,并且优化债务结构。
政府隐性债务是指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主要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等替政府举借,由政府提供担保或财政资金支持偿还的债务;政府在设立政府投资基金、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过程中,通过约定回购投资本金、承诺保底收益等形成的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债务、承担政府未来支付义务的棚改政府购买方服务等。
虽然2021年财政部曾经明确表态,对于地方隐性债“谁家的孩子谁抱”,中央政府不救助,但看来这次还是做出了一些退让,允许地方增加债务限额来转化隐性债务。
十万亿听上去是个很大的数字。有号称经济学家的大V立刻兴奋地说,这次政策影响很大,地方政府拿到化债资金首先就会乖巧的去偿还拖欠企业的工程款,大量中小企业和农民工会因此受益;地方政府也有了更多的财源用于民生,以及投资发展经济云云。
会是这样吗?那就要看这笔政策的分量和实际效果了。
以下从本轮十万亿化债政策的分量和效果等方面来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化债分量有几何,需要与债务总额相比较静态比较
根据周五人民日报发布的财政部长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说明,“截至2023年末,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14.3万亿元。按照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126.06万亿元计算,考虑法定政府债务和隐性债务后的全国政府负债率(债务余额/GDP)为67.5%”。
今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了2023年末政府债务管理情况报告,结合两份文件中国债和地方债情况并相互印证,得出:截止2023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为55.04万亿元,其中显性债务40.74万亿元,隐性债务14.3万亿元。中央政府的国债总额是30.03万亿元。
此外,根据界面新闻六月份的报道,截止2023年末,地方政府城投公司的债务已经达到了105.7万亿元。
如果算上城投债的话,截至2023年末,地方政府相关债务已经达到了160万亿元。
不过,城投公司的负债对应的有资产来匹配,大多是土地、建筑物等,就像恒大那样。就算它资产优良不用担忧负债吧。
不考虑城投公司债务的话,这次化债10万亿元,占地方债务的比重达到了18.2%,看上去政策分量不小了。
不过这是静态比较,动态比较会怎么样呢?
动态比较
动态比较就是化债政策金额与每年新增债务的比较。
由于十万亿化债政策不是一年的计划,而是三到五年的计划,其中6万亿部分分三年执行,4万亿部分分五年执行。那么在前三年每年的化债金额为2.8万亿元,后两年每年化债金额为8千万亿。
那现在地方政府每年新增的债务有多少呢?
根据今年10月29日财政部发布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截至2024年9月,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44.74万亿元。这是显性债务的数字,不包括隐性债务。
啥?显性债务不到一年时间就增加了4万亿?!虽然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报告确实如此。
即便不考虑隐性债务的增加,如果就按照年增4万亿显性债务来推算的话,每年化债金额与地方债务每年新增金额的动态比重只有70%。化债速度还赶不上债务增加的速度。
化债政策的实质和实际效益化债政策的实质
看来这次化债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整债务的结构了。如果隐性债务不再新增的话,可以将大多数隐性债务转为显性债务,但是债务的总额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这是一个财务操作,隐性债务的利率一般比显性债务要高,地方政府这次的债务转化会带来利息上的节省。这次化债政策实际带来的经济利益就如同财政部所说的,预计累计可以为地方政府节约利息支出4千亿元。按照政策执行期分摊的话,每年可节约利息支出8百亿元。
但这个节省额度还比不上每年新增的4万亿地方债所孽生的利息。看来每年的地方债利息支出也不会因为化债政策而减少,只是会“少增加”一些。
看来在财政收入增势放缓甚至下降的背景下,如果不抑制地方政府支出的话,十万亿规模的化债也并不能降低地方债务的负担和风险。
所以可以说,这次的化债政策不是一个增量的财政政策,实质上只是个调整优化的财政政策。
化债政策的实际效益
化债政策允许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发行债券获得资金。如果地方政府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的话,所获资金将会偿还隐性债务的债权人。
这些债权人的成分很复杂,偿还隐性债务的资金有多少能流转到普通职员和农民工手里还不得而知。
只有流传到普通民众的资金才会直接促进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因为普通民众储蓄率低,绝大部分得到的资金很快就会被消费掉。
流转到各级承包商的资金就不好说了。在市场前景好的时候,他们会积极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反之市场前景不乐观的时候,他们就会将资金长期存入银行。这样等于发债所获的资金很快又回流银行并滞留不动,这样就不会产生多少放水的效果。
资本市场的反应资本市场投资者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增量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资金投入新的建设项目或福利补贴计划的政策。
对于这次纯化债的调整性财政政策,很多境外投资者是有些失望的。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A50指数期货在周五全天下跌两个多点,下午四时突然直线下跌两个点。
离岸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则大幅上升0.72%,升至1美元兑换7.2011元人民币。
至于国内A股投资者对十万亿化债政策的态度,则要等周一的交易来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