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财政相关内容,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将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
很显然,这是继货币政策放大招后,财政政策的一次大手笔。其首要作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回升、推动经济复苏。同时,给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增强发展动力。
在各方都给予此次政策高度评价、热切期待的同时,一些自媒体作者、特别是打着经济学者、经济专家旗号的自媒体作者,却在借这次化债政策,通过制造居民心理恐慌的方式,吸引流量。他们发布的观点是,无论是银行发行货币还是财政发行债券,都会让居民手中的财富出现严重贬值,建议广大居民赶快把手中的钱,买成可以保值的商品,譬如房子、黄金、股票等。
按照价值规律,发行货币确实会出现货币贬值现象。但是,这些自媒体作者却没有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宽松政策,出台这样的宽松政策对广大居民来说,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因此,误导性很强,危害性很大。
殊不知,国家出台货币、财政宽松政策,更多的还是站在广大居民的利益方面考虑的。如果不出台新的政策,经济就无法恢复,就业就无法满足,居民收入就会出现减少现象。受伤害的,才真正是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
相反,实行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有可能会出现货币贬值现象,但是,如果经济发展了,居民就业有保障、收入增长了,就算出现通货膨胀,也有应对之力,有承受能力。否则,就会出现通货紧缩,居民就业和收入都没有保障,广大居民就只能坐吃山空,存量财富越来越少,增量财富没有来源。如此,风险更大,危害也更大。
所以,对某些自媒体作者的“好心”,广大居民要看清其本质,不要上当受骗。可以考虑财富增值方式,但不要盲目购买商品,避免出现严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