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民国军人的实战经验不管用因为实战经验的总结、提炼真不简单

千年论战 2024-05-31 20:18:08

为啥说过分看重实战经验是农业思维?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它忽视了武器性能、武器产能提高的巨大优势,没有注意到低水平、低火力密度下的治安战、军阀混战对军事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甚至是反作用;第二就是它忽视了实战经验的总结、吸收和提炼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大部分军队还真就做不到这一点。

实战经验不网络游戏中的经验值,它不会直接让士兵升级,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实战经验是需要总结和提炼,而这往往是很多军队做不到的。因为很多军队的上层和下层隔绝非常严重,比如当年的日本陆军和海军,没上过军校的士兵就基本上和军官无缘,没上过特定军校的军官也几乎和将军绝缘。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队虽然也有36%的军长师长是乱世行伍出身,但还有大量军官感染了日军的老毛病。

民国军人中最早攀上高位的就是留日学生,在清朝末年已经有六个留日出身的学生当了上新军的统制。辛亥革命后,大量留日学生参与革命成了人生赢家,李烈钧、阎锡山、蔡锷、尹昌衡等人都在30岁左右有了中将甚至上将军衔,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们的成功也不需要多少军事经验。这群人偏偏还在民国初期甚至晚期执掌军政大权,这些人掌权后也不屑于直接指挥一线战斗(也打过,但明显军事经验不多),实战经验明显不足,位置又高,还不和一般的军官结合,军事经验在他们那里自然没啥用处。

民国时期的军官还有保定(没有统一的保定系,但四川等地有地域性的保定系)、陆大(陆大毕业生当参谋居多)、黄埔、各地讲武堂(东北讲武堂的老大就是少帅)、速成系的区分,这些军官们抱团取暖争天下,讲究的就是“非我同学(师长),其心必异,其心必诛”。大家玩得都是党同伐异,玩得就是江湖伎俩,至于实战经验的总结和吸收,很多人可不在乎。保定出身的军官不会对黄埔军队的军官说自己的军事经验,陆大出身的军官还把洋教官的过时理论当成宝,留日学生出身的大帅还抱着当年日本老师教给他们的直接射击炮兵理论,大家都在敝帚自珍。这些军人直接开打,遇到的也往往都是一两个炮兵团甚至炮兵营,他们怎么会有迎战大规模炮击的实战经验?

民国军官们如此,行伍出身的老兵们更是不会把自己的作战经验教给其他人。新兵要学,也可以,要有《白鹿原》中某人学做菜的态度才行(这不是污蔑,旧军队中那种行为很常见)。民国大部分军队上上下下都是这种做派,他们又怎么能总结、吸收、提炼实战经验。

民国时代唯一一支可以从实战中提高自己的队伍就是李云龙参加的那支,那支队伍建设了流动的彭杨步兵学校(好几个)和抗日军政大学,所有连排级干部都要到那里进修,也要把自己的实战经验总结出来,师生一起研究、提高。这些军校的学生不但知道拿破仑,还知道航母和战列舰,是中国最早的铁杆硬核军迷,对先进武器的性能有清醒地认识;也知道世界形势,知道自己领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前的预言。在实战中,它的军官还能和士兵一起坐下来,开诸葛亮会,实地总结经验。

实战经验不是几个大字不识的老粗拍脑子就能总结出来的,它需要官兵上下一心,需要民主科学的研究氛围。

0 阅读:21
千年论战

千年论战

谈古论今,说千年战争,预测战争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