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谋是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提出的一条奇策。此计旨在通过子午谷突袭长安,以改变三国局势。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偏居西南一隅之地,国力、军力都远不如曹魏。但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生前遗志,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率师出兵,开始第一次北伐曹魏。诸葛亮为预备北伐而进驻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魏延是蜀汉中后期屈指可数的上将之一,早年以部曲追随刘备入益州驱逐刘璋,后被刘备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在蜀汉政权建立与巩固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多次被辟为先锋,在与魏军交手过程中一直稳操胜券,令魏军甚为忌惮。
冷兵器时代,地形条件对战争进程和胜负走向至关重要。旧子午道从西安市南的子午关,入子午谷二十里后,循西南至喂子坪,入沣水河谷后,翻越秦岭,再折向西南行,过洵河上游,经腰竹岭抵池河镇,折向西北至石泉县,绕黄金峡大弯后西至洋县,遂进入汉中。夏秋时节,旧子午道桥梁因洪水多有毁坏。南朝萧梁时期,又开辟子午道新线,从洵河上游过腰岭关后,沿长安河谷,至宁陕老城,后顺子午河谷,沿汉江北岸,过洋县,遂至汉中。子午道上有诸多关隘如子午关、腰岭关、饶峰关、黄金戎等,均是扼守要险的防御重地。子午谷地势险峻,复杂气候条件下的急行军,会加剧兵士的体能消耗;毒虫猛兽横行,军队不可避免产生非战斗性减员,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蜀军的推进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认为曹军负责防守长安地区的主帅夏侯楙怯而无谋,凭着魏国君主的女婿才坐到这个位置。魏延建议由自己率精兵五千,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谷而北。夏侯楙听说蜀军突至,必然会吓得逃走。而魏军赶来救援,至少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此时,诸葛亮率军从斜谷过来,也已赶到了。如此一来,咸阳以西可定。
二、奇谋的具体内容魏延计划率精兵五千,负粮五千,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十日可到长安。待占领长安后,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与其汇合,从而一举平定长安以西。
魏延的这一奇谋可谓大胆至极。从路线上看,他先率部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东行,而后转向子午谷向北进军。此路线虽然充满挑战,但魏延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认为曹军负责防守长安地区的主帅夏侯楙怯而无谋,凭着魏国君主的女婿身份才坐上这个位置。一旦魏延的军队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夏侯楙必然会吓得逃走。而按照魏延的估计,魏军赶来救援,至少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率军从斜谷过来,也能够赶到长安。如此一来,咸阳以西便可被蜀汉平定。
然而,这一奇谋也存在诸多风险。首先,子午谷地势险峻,复杂的气候条件会加剧兵士的体能消耗,且毒虫猛兽横行,军队不可避免会产生非战斗性减员,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蜀军的推进速度。其次,子午谷内道路不畅,车马不能通行,士兵只能携带有限的单兵口粮,魏延计划携带十日口粮,但子午谷内不仅道路艰险,气象环境也非常复杂,阴晴不定,常常爆发大雨山洪冲垮道路,中途稍有耽搁,魏延大军就会被困在谷中。再者,魏延大军轻装而来,不可能携带攻城器械,五千人也不足以攻克长安这样的大型城池,只能寄希望于夏侯楙不战而逃。可如果夏侯楙稍有一些胆气,选择坚守,魏延便毫无办法。即使夏侯楙弃城而走,曹魏军中只需一员大将留守,同样能让魏延无可奈何,甚至还有被聚歼城下的危险。最后,即使魏延顺利拿下长安城,获得了城内的粮食给养,还要顶住魏军的疯狂反扑。魏延只有五千人,要维持城内治安,把守重要部门,还要防止世家大族反扑,能用于守城的兵力很少,能不能站满城墙都是个问题。而且诸葛亮大军要如期抵达也面临诸多困难,古代最忌分兵作战,一来给敌人以各个击破的机会,二来两军之间无法及时沟通,难以协同作战。假如按照魏延的计划作战,很可能五千人全军覆没,诸葛亮大军也会陷入险地,遭到关中各路军围攻。
总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大胆,但风险巨大,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这也是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纳这一奇谋的原因。
三、对奇谋成功可能性的分析1. 突然性难以保证当时曹魏在子午谷沿线就有哨所,魏延带五千军队很难做到丝毫不被发现,即使行走十几天也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从历史上诸多案例来看,子午谷的地形复杂,常年人迹罕至,但也正因如此,曹魏在此沿线设有哨所进行防御。比如东晋时期,大将桓温北伐前秦,梁州刺史司马勋效仿魏延的计策,率领精兵偷渡子午谷,结果却被埋伏在半路中的秦军伏击,还没出谷就被全歼。这充分说明子午谷沿线的哨所能够发挥作用,魏延想要带领五千人在十几天内不被发现地通过子午谷,难度极大。
2. 对守将判断的不确定性当时的魏军守将夏侯楙即便不是虎将,看到魏延区区五千人且长途奔袭时,也未必会弃城逃跑,他很可能会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历史上,子午谷奇谋要取胜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守城将领必须是贪生怕死之人,看到魏延兵临城下立刻逃跑。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很低。夏侯楙虽然可能不是顶尖将领,但看到魏延五千人长途奔袭,大概率不会弃城逃跑,而是会选择坚守城池等待援军。例如魏延子午谷奇谋中,他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夏侯楙的不战而逃上,然而从心理学分析来看,夏侯楙身为高官,明白不战而逃将带来失去长安的责任,他承担不起。即使一时惊慌失措,手下也会有人稳住局面,等反应过来,魏军很可能会屠杀魏延的五千人。而且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高迎祥率领五万大军偷渡子午谷,幻想奇袭西安,结果遇到暴雨,行程耽搁,被明军以逸待劳,全军覆没。这也说明奇谋成功的不确定性很大,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愚蠢和运气上。
四、奇谋成功后的影响假设1. 对蜀汉的影响若成功占领长安,蜀汉可截断曹魏东西联系,长安以西或可唾手可得,人口、土地增长,为争夺天下奠定基础。然而,以当时蜀汉的国力,能否守住长安存疑。魏延按照计划带领万余人(五千精兵,五千运粮,共万人)走子午谷来到长安城下,夏侯楙如约吓走,魏延在拿下长安和潼关。其中潼关必须拿下,因为潼关是抵挡曹魏大军最好的关卡,也是长安最险要的屏障。魏延兵马本来就少,留下一部分士兵守长安,其余包括精兵都可以驻守潼关。但对蜀汉来说,守住长安和潼关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蜀汉国力较弱,经不起大的消耗。若使用子午谷奇谋,必须确保成功,一旦失败,蜀国将再难有喘息的机会。而且,蜀国在军中的可用之才寥寥无几,魏延虽算得上一员猛将,但一旦失败,蜀国更是无人可用。同时,分散兵力也会降低蜀军的战斗力,使得面对魏国主力时更加无力。
其次,魏延性格桀骜,可能祸乱蜀国。魏延自恃自己的资历、能力,对其他同僚都采取漠视甚至敌对的态度,“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跟很多官员都产生了摩擦。如果魏延在长安掌权,可能会因为其自负、孤傲、刚直、暴躁的性格,引起内部矛盾,甚至祸乱蜀国。
最后,即使诸葛亮平定了关中其他几个郡,赶到长安和魏延会合,情况也不容乐观。当时第一次北伐,天水安定和南安(陇西和天水一部分)三郡响应,这是有利于诸葛亮的。但是,关中或者说雍州还有其他几个郡呢这些都必须由诸葛亮带着大军来收服的,当中若有一郡或者一城拒守顽抗,将大大拖延了诸葛亮和魏延回合的时间。或者,诸葛亮也可以经过响应的天水,攻打长安的屏障 “扶风” 地区,然后再到长安(京兆),这是最快的路线。但是,其他几个郡没有臣服,骚扰长安或者和曹魏 “许洛大军” 互相呼应,夹击蜀汉军,对诸葛亮和魏延一样很不利。
2. 对曹魏的影响丢失长安及以西地区,必然会组织反击,力求夺回失地。凭借强大的军力和物资储备,对蜀汉形成巨大压力。
对曹魏来说,要反击蜀汉,从许昌,洛阳一带调兵,直抵潼关,最为方便。所以,攻打潼关的曹魏军必然人数不会少。但是,潼关的险要,并非人马多就能拿下的。如果,此时的统帅是司马懿的话,就极有可能采取当年曹操打败韩遂,马超的方式。当时,曹操从蒲版津过黄河,再过渭水,踏进关中站稳了脚跟。如果曹魏军如曹操当年故事,兵力单薄的魏延又远不及当年的韩遂,马超,岂不是有覆灭之危险?
3. 对东吴的影响三国局势变化,东吴可能会调整战略,或与曹魏联合对抗蜀汉,或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
如果子午谷奇谋成功,蜀汉占领长安和潼关,东吴可能会感到威胁。一方面,东吴可能会与曹魏联合对抗蜀汉,毕竟蜀汉实力增强可能会影响东吴的利益。另一方面,东吴也可能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看蜀汉和曹魏两败俱伤,然后趁机渔利。如果东吴选择与曹魏联合,配合曹魏兵除荆州,沿江而上,汉中也是危险得很,指不定还能干到成都去。诸葛亮的北伐军这时候肯定是在无比的喜悦中无比地忧虑。到底是守潼关,还是撤回去,两个选项似乎都拥有重重的危机。如果东吴能够出兵江淮,从南边牵制曹魏,那么潼关的压力就会大大降低,而就到了曹魏头疼的时候,倘若吴蜀联盟破裂,吴国选择坐观成败,或者联合曹魏,或独自进攻蜀国,对于蜀汉而言,这都是最坏的局面。
五、结论虽然子午谷奇谋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成功,也难以扭转魏强蜀弱的局面,蜀汉政权统一天下更是一纸空谈。而且诸葛亮不采纳此计,也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是较为明智的决策。
从奇谋成功的可能性来看,突然性难以保证,子午谷沿线有哨所防御,魏延带领五千军队很难不被发现;对守将判断也存在不确定性,夏侯楙未必会弃城逃跑,即使逃跑,其麾下将士也可能坚守城池。而从奇谋成功后的影响假设分析,对蜀汉而言,虽能截断曹魏东西联系,获得人口和土地增长的机会,但以当时蜀汉的国力,能否守住长安存疑。魏延性格桀骜,可能引发内部矛盾,祸乱蜀国。且诸葛亮与魏延会合面临诸多困难,其他郡若未臣服,将对蜀汉军不利。对曹魏来说,丢失长安及以西地区必然会组织反击,凭借强大的军力和物资储备,对蜀汉形成巨大压力。对东吴而言,三国局势变化,东吴可能会调整战略,或与曹魏联合对抗蜀汉,或坐山观虎斗等待时机,这都给蜀汉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总之,子午谷奇谋风险巨大,即使成功也难以改变三国的整体格局。诸葛亮不采纳此计,是考虑到蜀汉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