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但谁能想到,在她去世二十年后,她的陵墓会遭遇如此劫难。孙殿英带人闯入她的安息之地,进行了一场令人震惊的盗墓活动。他们粗暴地破坏墓室,抢夺陪葬品,这种野蛮行径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慈禧生前权势滔天,死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唏嘘。孙殿英的盗墓行为不仅是对逝者的不敬,更是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这场盗墓事件暴露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也让我们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孙殿英,外号“孙老殿”或“孙麻子”,出生于河南永城县小马牧集乡孙家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成长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早年与地痞流氓为伍,吃喝嫖赌无一不精,特别擅长投机取巧。后来,他离开家乡,一路流窜到豫西,在洛阳一带结识了流氓恶棍和军警胥吏,拉起自己的队伍投靠了军阀。他四处投奔,谁势力大就跟谁混,先后跟随过冯玉祥、憨玉昆、胡景翼、叶荃、张宗昌等人,以杂牌军的身份在乱世中生存。
孙殿英这人挺会来事儿,脑子活络,手段也高明。不管跟谁混,他都能混得不错。最早跟着冯玉祥干,从排长一路升到营长;后来投靠憨玉昆,当上了旅长;跟着叶荃的时候,又从旅长升到师长;再后来跟了张宗昌,先当第五师师长,接着做了直鲁联军第14军军长,最后还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12军军长。这人见风使舵的本事确实有一套,总能在不同势力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越混越好。
1928年,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孙殿英作为一支非正规军的指挥官,处境同样艰难。他不仅无法从国民政府获得军饷,甚至连自己部队的粮食和薪水也被蒋介石削减。这种情况持续了整整六个月,士兵们一直未能领到应得的报酬,导致军心不稳,士兵们情绪焦躁,随时可能爆发叛乱。
孙殿英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晚都睡不着觉。他平时脑子转得飞快,想来想去,总算琢磨出一个“妙招”来解决军饷问题。他决定豁出去,干脆去清东陵“挖坟掘宝”。
孙殿英萌生盗墓的念头并非一时兴起。尽管他受教育不多,但对历史上那些因各种动机而盗墓的人物有所耳闻。这些人有的为了战争筹备,有的因为财政困难,还有的是为了打击对手的士气或报仇雪恨。比如,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对墓主采取了“掘墓鞭尸”的极端手段;项羽曾盗掘秦始皇陵;董卓则因贪图财富,大肆挖掘帝王及贵族的陵墓。曹操、孙权、黄巢、温韬、刘豫、张献忠和汪乔年等人,也都有过为了军需或国家财力而挖掘他人祖坟的行为。这些历史案例无疑为孙殿英的盗墓计划提供了某种“灵感”。
孙殿英琢磨着:既然别人都能干盗墓这行,凭啥我就不行?
孙殿英立刻召集了几位师长,讨论如何通过盗墓来筹集军费。会上,大家七嘴八舌,气氛热烈,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个方案。
在孙殿英的部队里,有个外号叫"锅腰子"的谭温江,他是第一师的师长。这家伙老早就听说慈禧太后的陵墓里堆满了各种值钱的宝贝,看得人眼花缭乱。他和孙殿英那帮人一直惦记着这些宝贝,做梦都想把它们弄到手。
他们对清东陵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考察和情况了解。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多次前往现场,仔细勘察地形,记录相关数据。通过实地走访和与当地人员交流,他们逐步摸清了清东陵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东陵作为皇家的专属陵园,从顺治皇帝起,共有五位皇帝安葬于此。即便在溥仪退位后,根据"优待清室八项条件",这里依然享有特殊保护,由专门的护陵官员和八旗守卫负责看管。然而,随着军阀势力的渗透,这片神圣之地逐渐遭到破坏。大量古树被砍伐出售,原本负责守护的官员和守卫也开始私自盗卖陵墓中的金银祭器,更有甚者,他们竟然拆下殿宇的楠木梁架进行贩卖,使得这片皇家禁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面对这种局面,孙殿英等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谭温江更是想出了歪主意,他直接找上护陵大臣,先是威逼,后是利诱,软硬兼施,最终成功拿到了陵墓的施工图纸。
仔细研究完图纸后,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孙殿英、工兵营的负责人孙子瑜,还有副官魏少棠几个人,按照图纸上的内容开始筹划起来。图纸上的细节让他们信心倍增,几个人围在一起,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没过多久,一个精密的盗墓计划就被制定出来了。
一切准备就绪,唯独缺少一个合理的盗墓借口。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发愁时,突然传来消息:土匪马福田率领一支队伍闯入了陵墓区域。这一意外事件为他们的计划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孙殿英和谭温江一听这消息,高兴得直拍大腿,连声说:“真是老天爷帮忙啊!”
孙殿英命令谭温江率领一个旅的兵力,以“剿匪”为名义,连夜奔赴清东陵。
马福田刚抵达马兰峪,就遭遇了密集的枪火袭击,被迫仓皇逃离。这一突如其来的猛烈攻击让他措手不及,只能迅速撤退以保安全。
谭温江以清剿残余土匪为由,封锁了陵区,并在各处张贴公告,声称正在进行军事演练。他规定无关人员不得进入陵区,以免在演练中发生意外,甚至陵区内的居民也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活动。同时,孙殿英还散布谣言,谎称陵区周围埋有地雷,这样一来,外界的人更不敢靠近陵区半步。
一切部署都已周密安排,毫无破绽。谭温江与韩大保旅长带领工兵营及其他部队,对东陵采取了令人震惊的行动。
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原本与慈安太后的陵墓在设计和规模上相差无几,但慈禧对此并不满足。光绪年间,她下令让庆亲王奕劻和文渊阁大学士荣禄对陵墓进行全面翻修。这次重修花费巨大,光是隆恩殿就用了超过4500两黄金进行装饰,内外都贴满了金箔和彩绘。经过这次改造,慈禧陵墓的豪华程度在东陵中无人能及,成为了最奢华精美的陵墓。
谭温江带着他的团队最先动手,目标直指慈禧太后的陵墓。他们开始挖掘,一步步接近这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墓地。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体力,更考验他们的耐心和细致。随着挖掘的深入,每一铲土都似乎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谭温江和他的同伴们小心翼翼地推进,确保每一步都精确无误,以免对陵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样的工作,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负责。
尽管他们竭尽全力,连续两天两夜在陵墓的各个角落挖掘,却始终未能发现通往地宫的入口。他们的努力似乎都白费了,每一个可能的线索都像石沉大海,毫无回应。这种徒劳的搜索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挫败,仿佛地宫入口被某种神秘力量隐藏了起来,无法被凡人触及。
孙殿英心急如焚,立即派人找来当地的地保,逼问地宫入口的线索。经过多方打探,他们找到了一位姓姜的石匠。这位石匠曾经侥幸逃生,住在河北遵化县普陀峪一带。当年,他参与了慈禧陵墓的修建工作。陵墓完工后,清廷为了防止墓道和入口的秘密泄露,下令处决所有知情的工人。姜石匠原本也在处决名单中,但就在行刑前,他被一块石头砸晕,意外捡回了一条命。多年过去,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孙殿英找上门来。
深夜,姜石匠被带到了东陵,见到了孙殿英。孙殿英直接告诉他,只要他能指出慈禧陵寝的墓道入口,就立刻放他回去。
姜石匠一看这帮兵痞不好对付,只好领着他们去墓道口。
当常规方法无法打开慈禧陵墓时,孙殿英果断下令使用炸药爆破墓道。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浓烟散去,墓道终于暴露在众人眼前。士兵们顿时兴奋异常,像饿虎扑食般冲向目标。
孙殿英率部进入地殿之前,担心手下士兵私藏宝物,便大声警告道:“都给我听好了,谁要是敢乱来,我就毙了他!”接着,他命令谭师长带领一队士兵守在墓道入口,严阵以待,一旦发现有人企图携带宝物逃跑,立即枪决。
孙殿英手下的士兵迅速闯入地宫,眼前的一幕让他们目瞪口呆——地宫里堆满了罕见的珍宝。尽管孙殿英已经严令禁止,但这些士兵已经半年没领到军饷,哪还顾得上命令?他们像饿狼一样扑向供桌上的陪葬品,转眼间就把所有宝物抢了个精光。面对眼前的财富,这些士兵早已把纪律抛在脑后,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
然而,这些战利品并未平息他们的欲望。他们迅速转向慈禧的棺椁,用刀斧将其劈开。映入眼帘的是慈禧仿佛沉睡的遗体,面容依然鲜活如生。她的身体周围堆满了珍宝,棺内的金银珠宝在手电筒的光束下闪耀夺目。这些如梦似幻的财富让匪兵们更加疯狂,他们争先恐后地扑向棺内,贪婪地抢夺着每一件宝物。
墓室中的陪葬品全都不见了。盗墓贼洗劫了棺材,里面值钱的东西被搬得干干净净,什么都没剩下。
匪徒们已经失去了理智,疯狂地抢夺慈禧的遗体。他们把她的尸体从棺材里拖出来,发现她身上还藏着一些没被抢走的珍宝,于是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夺。为了得到慈禧口中那颗巨大的夜明珠,他们甚至不顾一切地撬开她的嘴巴,导致她的嘴唇被撕裂。慈禧的尸体被糟蹋得惨不忍睹。
根据《世载堂杂忆》中的记载,一位参与盗陵的连长详细描述了当时的场景。这位连长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让我们得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他的叙述不仅揭示了当时的具体情况,还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整个事件的经过。这些细节的披露,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真相。
盗墓者强行打开外棺和内棺时,发现原本闪耀着金光的漆木外椁已经被他们用刀斧砍得支离破碎。他们移开这些破碎的椁木后,露出了一具红色的滇金内棺。盗墓的头目担心用刀斧直接劈开内棺会损坏里面的珍贵物品,于是命令手下小心翼翼地用刀具撬开内棺。
打开棺材的那一刻,整个棺内散发出奇异的光芒,士兵们手里握着强光手电,却被这光芒盖过,所有人都惊呆了。往棺内一看,慈禧太后的面容依旧栩栩如生,手指上还长着寸许长的白毛……棺内堆满了数不清的珍宝,大件的被军官们拿走,小件的则被士兵们悄悄塞进了自己的口袋。随后,司令下令剥去慈禧的龙袍,将她身上的珠宝搜刮得一干二净。
孙殿英在盗取慈禧陵墓后,贪欲未减,转而瞄准了乾隆的裕陵。凭借之前的经验,他对乾隆陵墓的洗劫更为迅速果断。他们再次使用炸药强行破开墓道,进入后发现乾隆的地宫装饰极为奢华,但遗憾的是,乾隆的遗体已经腐朽不堪。
一伙盗墓贼闯入后,将乾隆陵寝内的珍宝洗劫一空,珍贵的字画也被他们撕得粉碎。接下来,孙殿英本打算对顺治的孝陵下手,但听人说顺治帝生前在五台山出家,陵墓里只有空棺,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实际上,孙殿英这次盗掘的两座陵墓,正是清东陵中陪葬品最为丰厚、最为奢华的两座皇陵。
根据《爱月轩笔记》记载,
在慈禧的陵寝中,各类珍宝的价值令人咋舌。她的寝具中,金丝绵褥价值8.4万两白银,而绣佛串珠薄褥则需2.2万两。翡翠荷叶的估价高达85万两,陀罗经被上镶嵌的820颗珠子价值16万两。她的后身串珠袍褂更是昂贵,估价120万两。在她身旁,摆放着108尊佛像,包括金佛、玉佛、翡翠佛和红宝石佛,每尊分别重8两、6两、6两和3两5钱,总价值约62万两。此外,还有两枚翡翠西瓜,价值220万两,四枚翡翠甜瓜价值60万两,玉藕价值100万两,红珊瑚树价值53万两。然而,最昂贵的莫过于她头上戴的珠冠,上面那颗4两重的大珠是外国进贡的,价值1000万两,整个珠冠总价约1005万两。此外,慈禧身上还填有约500粒大珠和6000粒小珠,估值22.8万两。
乾隆裕陵曾遭盗掘,其中流失的珍宝包括10块乾隆亲笔书法的拓印条幅。此外,还有大量贵重物品被窃,如金镶镯、红宝石、蓝宝石、碧玺、汉玉环、翡翠等,总数超过300件。这些物品中不乏精品,例如红珊瑚雕刻的龙头、花珊瑚豆、玛瑙和白玉制成的双口鼻烟壶等。每一件都体现了当时工艺的精湛和皇家的奢华。这些宝物的流失,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也让后人难以一睹其风采。
这些被窃的古董和艺术品,其珍贵程度无法用金钱衡量。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们的损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打击。这些珍宝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旦失窃,可能永远无法找回。因此,保护这些文物对于维护我们的历史记忆至关重要。
得知东陵被盗的消息后,一些忠于清室的老臣和贵族急忙赶到天津日租界的张园,向溥仪报告这一噩耗。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位末代皇帝情绪激动,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他当场立下誓言,表示一定要为这起事件讨回公道。这些遗老遗少的到来,让溥仪深感耻辱与愤怒,更加坚定了他复仇的决心。
溥仪在回忆录中提到:
站在阴冷的灵堂前,我的内心被强烈的愤怒所占据。环顾四周,那些满脸泪痕的宗室成员,我抬头向天,郑重地立下誓言:"若不为此仇,我誓不为爱新觉罗之后裔!"
溥仪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特意给宫里养的一只狼狗起了个名字,叫“谭温江”。
有传闻说,溥仪曾亲自画了一幅名为《杀孙殿英》的画,用来表达他的愤怒和不满。这幅画不仅是他的个人情感宣泄,也反映了他对孙殿英的强烈敌意。通过这种方式,溥仪试图在艺术中寻找一种解脱,以此来对抗现实中的挫败感。这种创作行为,无疑加深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展示了溥仪在无奈之下寻找情感出口的独特方式。
溥仪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派人前往东陵,负责查看慈禧和乾隆被破坏的陵墓,重新安置散落的棺椁和遗骨;另一方面,他迅速向南京政府的蒋介石、平津卫戍司令阎锡山以及各大新闻机构发出通电,强烈要求严惩盗墓者孙殿英。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体现了溥仪对祖先陵寝的重视,也表达了他对盗墓行为的强烈谴责。通过这一事件,溥仪试图维护皇室的尊严,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了其对传统礼制的坚守。
孙殿英察觉到舆论的强烈反响,意识到情况对他不利。他迅速采取行动,私下处理掉赃物,并开始四处打点关系。
孙殿英派谭温江前往北平,安排古玩商黄百川处理一批珍宝,结果事情败露。与此同时,他的手下张岐厚带着几十颗宝珠潜逃,却在青岛被警方逮捕。虽然部分国宝被截获,但仍有大量珍宝流失海外。1928年,《中央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天津海关查获了35箱古玩珍宝,经过调查,发现这批货物是由北平吉贞宦古玩铺的老板张月岩托运,准备运往法国。
孙殿英通过戴笠之手,将盗得的珍宝分别赠予了几位权贵。他特意挑选了九龙宝剑,这件最为珍贵的物品,送给了蒋介石。慈禧太后口中的那颗宝珠,则被他献给了宋美龄。而“金玉西瓜”这件宝物,他选择送给了宋子文。尽管这些行为涉及重大,孙殿英却始终未受到法律的制裁,整个事件最终就这样无疾而终。
面对外界的质疑声浪,孙殿英采纳了智囊的建议,对盗墓事件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他并未回避问题,而是通过缜密的解释来化解争议。这种应对方式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他处理危机的果断态度。通过这一举措,孙殿英成功地将舆论焦点从单纯的指责转移到了事件的深层次解读上,为后续的舆论走向奠定了基础。
他提到:
“满清害了我家三代人,这仇我必须报。孙中山靠同盟会和国民党推翻了满清;冯玉祥用武力逼宫,把溥仪和皇室赶出了紫禁城。我孙殿英虽然没多少枪杆子,但我能做的就是让死人付出代价。别人怎么说我盗墓我不管,我只知道我对得起祖先,对得起我们汉人!”
孙殿英提到的家族三代,指的是他的祖先孙承宗。在1638年,也就是崇祯十一年,孙承宗为了抵抗清军的进攻,坚守高阳城。当时已经76岁的孙承宗被清军抓获后选择自尽。在这场战斗中,孙承宗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八个侄孙都阵亡了,孙家共有上百人被清军杀害。孙殿英以此为理由,声称他盗掘东陵是为了报复家族和国家的仇恨,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
孙殿英在《民国史-孙殿英传》中讲述了自己家族的悲惨遭遇。他的先祖承宗公原是明朝的重要官员,却在战乱中被敌军杀害。家族成员侥幸逃生,才得以延续血脉。不幸的是,他的父亲也遭旗人迫害致死。孙殿英认为,这深仇大恨已经延续了九代。为了汉族同胞的未来,他决心要彻底结束这种苦难。
根据史料,孙承宗共有七子十三孙。其中一子孙铨曾任山东高苑县知县,孙家遭遇不测时,他可能正在外地任职。在战乱中,孙家失去了五个儿子和六个孙子,其余九人的下落则没有明确记载。孙殿英自称是孙承宗一脉的后人,他的先祖在清军围城时恰好在河南,因此幸免于难。然而,孙殿英的父亲因与一名旗人发生争执而被杀害,这名旗人却因朝中有人庇护而逃脱了惩罚。这件事让孙殿英对满清政权深恶痛绝。
孙殿英提到的“革死人的命”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他认为,仅仅改变活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对那些已经去世的人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这种观点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孙殿英主张,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冯玉祥有一次碰见孙殿英,直接上前握手说:“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特别欣赏!咱俩是好朋友,也是好同志!在反对清廷这件事上,我干的是活活儿(指赶走溥仪),你干的是死活儿(指挖皇陵)。”
孙殿英接着表示:
挖掘满清东陵,我有三个主要理由。首先,满清入关后,他们大兴文字狱,杀害了许多知识分子,比如吕留良和戴名世,甚至开棺戮尸。我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也明白佛经中的道理,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其次,满清统治了整整三百年,积累了无数的财富。今天我挖掘陵墓,目的是为了促进全国的经济流通,增加国库的收入。
孙殿英为何盗墓,他自己说的那些理由,外人根本无从考证,估计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真相了。
1930年,孙殿英投身中原大战,站在反蒋阵营,但最终战败,随后被张学良纳入麾下。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在河北、河南地区展开游击战,对抗日军。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孙殿英再次为蒋介石效力,其部队被重新整编为新编第四路军。然而,1947年的河南汤阴战役中,他未能逃脱,最终被解放军抓获。
被关进战俘营后,他开始接受思想教育。
在监狱里,孙殿英的日子过得并不差,他甚至能带一名警卫照顾自己。然而,到了晚年,由于长期吸食鸦片,他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常常情绪不稳,时而自言自语,时而闷闷不乐。病情严重时,他会连续几天躺在炕上一动不动,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已经去世了。
孙殿英后来患上了“烟后痢”,这种病在当时被视为不治之症,民间也称之为“烟漏”。长期吸食鸦片导致毒素在体内积累,严重损害了他的血液、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最终引发致命疾病。即便是医术高超的医生,面对这种情况也无能为力。有趣的是,孙殿英的死因与慈禧太后的致命疾病极为相似,两人都是因痢疾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孙殿英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他感到异常寒冷,对光线也极度敏感,整个人几乎完全瘫痪。此时,他的意识开始模糊,出现了幻觉,这些幻觉似乎与他一生的经历息息相关。他呼吸微弱,嘴唇不停地颤抖,仿佛在与空气中的某个看不见的人对话。他断断续续地发出一些难以辨认的声音,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天。
孙殿英临终前表达了自己的悔意,他明确表示:"我这一生犯了不少错误,伤害了老百姓,也辜负了共产党的信任。"
1947年9月30日,孙殿英因病去世,享年63岁。他的一生在痛苦中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