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语文一卷的诗歌鉴赏题(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下子带火了古代文人诗歌酬和(hè)的游戏。以今人眼光来看,古代文人间的酬唱往来,不但高雅,也有趣,更见出友谊深情。当诗歌大盛时,古代文人也更倾向于以诗传情通信。如比较有名的南北朝时北魏陆凯《赠范晔》: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多么浪漫,多么深情。中国的古典诗歌多重抒情,以诗代书(信),言简义丰,耐人寻味,而且互有酬答,多有佳作传世。
诗歌唱和,多源于歌谣,在今天的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的山歌对歌的风俗。而《诗·郑风·萚兮》有“倡予和汝。”唐陆德明释曰:“倡,本又作唱。”于是,唱和便成为作诗的方式之一。最早的,当属东汉苏武、李陵的河梁赠答诗,只是学界多对苏李赠答诗的真伪存疑。
古人用诗歌相互酬唱、赠答,称为唱和,或称倡和。梁萧统《昭明文选》立“赠答”诗类,收王粲以下至齐梁赠答诗八十余篇,足见当时赠答体已很发达。
“赠”是先作诗送给别人,“答”,即就来诗旨意进行回答,前者即称“唱”,后者即称“和”。但若只有赠诗而无答诗,那么前者也就不能称“唱”了。
赠诗在诗题上一般有“赠”、“送”、“呈”或“寄”等字样,而不标“唱”;
而答诗则标“答”、“酬”或直接标“和”字,为以示敬重,多添为“奉答”、“奉酬”或“奉和”。
据考证,而东汉的《客示桓麟诗》与桓麟的《答客诗》,以及秦嘉与其妻徐淑的夫妇赠答,当视为此类诗歌的滥觞。自西晋后,唱和诗渐多,直至晚清,常见于各家诗集。
唱和诗,分两类,一类不限韵,即为和诗,仅就原诗旨意作答,不用其韵,形式较自由。
如比较有名的白居易与刘禹锡的酬唱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诗中饱含对刘禹锡遭遇的不平、惋惜以及对其的宽慰与关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的和诗更为有名,诗中典故、哲理妙合无间,更为大气。全诗表达了对自身际遇的感慨,对友人关切的感激,也流露出对前途的乐观,尾联更是直言对友人赠诗的颂赞。
一类是限韵,即原诗用韵后,和诗须采用其韵。这类诗出现较晚,又称“和韵”诗。
和韵的风习起于中唐,
宋代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说:“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唱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亦称:“中唐以还,元( 稹) 、白( 居易) 、皮( 日休) 、陆( 龟蒙) 更相唱和,由是此体始盛。”
一般认为元白二人是和诗用韵的开创者。文人间在传情达意时,也喜欢互竞才学。诗歌酬唱,从此不只有表达深情厚谊的功能,还有了增添情趣、展示才华的意味与风雅。有才华的文人都会玩,玩出了系列套路。
和韵的唱和诗又有次韵、用韵和依韵三类。
次韵,又称步韵,是指和诗不仅要用原诗的韵字, 而且其前后次序也需照原诗韵字的次序, 不能改移。宋严羽《沧浪诗话》载:“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而本朝诸贤,乃以此而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
次韵诗有故意斗巧之嫌。
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
这种形式,也是最难的,因为韵脚的限制,使得和者在表情达意多了束缚,难怪严羽痛骂始作俑者。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皮日休
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奉和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两首诗的诗韵(同属“支”韵部)、韵脚用字及次序(期——首句入韵、诗、芝、炊、枝)完全一致。
比较有名的和诗,还有《红楼梦》中海棠诗社咏白海棠的唱和了。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的和诗
咏白海棠·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台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贾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咏白海棠·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用韵,是指用他人诗篇的韵字写诗,但不必依从原诗韵字先后次序,故与次韵不同。这种形式相对宽松点,但还是有限制,易损词意。古人还在此基础上,发明出倒用韵。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有今人用杜甫《登岳阳楼》韵并倒押韵。
巴陵万里到,又见大江流。
攘攘名利客,匆匆来去舟。
愁闻长坝筑,忍睹污物流。
每动骚人恨,何须有此楼。
依韵,指既不次韵,也不用韵,只是按照对方原诗同一韵部的字来协韵,故它比前两种要求为宽。古人作诗,都习诗韵,一般公认都用平水韵。每一韵部,有多个同韵的词,故韵脚可以变化。
但实际上,古人的一些所谓“用韵”、“依韵”,往往也都是次韵。
如用韵——实际上又是次韵
《贺新郎 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宋] 陈亮
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鞲,算於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如依韵——实际上也是次韵的
《感兴五首之一》[宋] 欧阳修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
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
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
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
多病惭厚禄,早衰叹余生。
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五首之一》[宋] 梅尧臣
泉上有君子,斋祠达主诚。
向来霖雨暴,触处蛟鼍鸣。
既祈致日出,杲杲纾民情。
天子遣以报,固匪媚取名。
因成感兴章,庶用语平生。
蹈道欠已熟,情田不须耕。
可见,古人发明了许多玩法,但有时也不一定按套路来。
另外,在唱和诗中还有一种称为“追和”。“追和”是指对前人所写的诗篇,按原意或原韵再效写一篇或若干篇,因这与友人之间赠答唱酬的作品不同,故称之谓“追和”。唐代诗人李贺有《追和柳恽》诗一篇,姚文燮《昌谷集注》云:“恽,南齐人。作《江南曲》,有“汀州采白苹”句,贺盖慕江南风景,而羡恽之抽簪早归,放怀自适,故追和之也。”但李贺的和诗均不和韵。宋苏轼有《和陶饮酒二十首》,是追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苏诗不仅和其旨意,且为“次韵”。
除了这种与古人“追和”的作品外,另外还有所谓“自和”诗,就是根据自己以前作的诗意和用韵,再作一首或数首。如唐陆龟蒙有《江墅言怀》一诗,后来又作了一首相同意趣的诗称《自和次前韵》。不得不说,诗歌是古人的口舌,是其显露才情的载体。有才就是这么任性,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文人的世界,令人欣羡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