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掌掴4个月婴儿致其死亡,法院判其故意伤害,妻子请求从轻处罚

发现之眼 2024-09-14 11:28:52

在哈密市,一位年轻父亲因一时失控,竟用极端暴力的方式“教训”自己仅4个月大的婴儿,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作为父母,爱与责任并非仅限于物质上的供给,情绪管理和耐心对孩子成长同样至关重要。

2021年7月的一个普通日子,30岁的张某独自在家照看刚满4个月的儿子。孩子的哭闹声不停,打破了家中的宁静。没有经验的张某显然无法应对孩子的情绪崩溃。急躁与无奈混合着压迫着他的神经,情绪逐渐失控。

当孩子持续哭闹,张某选择了将右手高高举起,猛力连续扇打孩子的脸,试图让哭声戛然而止。孩子的啼哭短暂停止,但这并未让他平息。孩子的身体随即出现异样,四肢开始僵硬,情急之下张某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当急救人员赶到时,孩子已因重度颅内出血失去了生命迹象。尽管医生竭力抢救,但生命已然逝去。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在这一刻被悲痛摧毁,而张某的失控举动不仅夺走了孩子的生命,也将自己送上了审判台。

2022年1月,检察机关对张某提起公诉,指控他犯下了故意伤害罪。庭审中,法院对案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张某已年满30岁,精神健康,完全具备成年人应有的生活经验与判断力。因此,法院认定他是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法院指出,4个月大的婴儿处于极度脆弱的发育阶段,没有任何生活自理和抵御伤害的能力。张某的掌掴力度足以造成婴儿颅内出血,这显示出他对孩子的伤害是明显的,且不可忽视。

法官认为,张某明知自己作为成年人,其行为会对年幼的婴儿造成严重伤害,但他依然选择了大力打击孩子的脸部,放任恶劣结果的发生。

尽管张某并非故意杀人,但其行为符合间接故意伤害的构成要件,最终导致婴儿不幸死亡。因此,法院认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而非过失致人死亡罪。

案件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了悔意。在孩子出现异常情况后,他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在事发后主动投案,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这一系列表现反映出他在事后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

此外,张某的妻子也表达了对他的谅解,虽然失去了孩子,但她选择了原谅丈夫,并向法院提出了从轻处罚的请求。

法庭最终考虑到张某事后积极救助、主动投案、悔罪态度以及家庭成员的谅解,依法对其酌情从轻处罚。2022年,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六年。

在一审判决后,张某并不服气,认为自己并非故意伤害孩子,而是因为情绪失控造成了意外,因此上诉至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改判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后,认为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适用正确,张某的行为确属故意伤害,并非过失所致。最终,哈密中院驳回了张某的上诉,维持了一审的六年刑期判决。

“养育讲方法,暴力不可取。”审理此案的法官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家庭的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应无条件顺从父母的意愿。尤其是在孩子年幼、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求时,父母更需要理解与耐心。

法官指出,所谓的“棍棒教育”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通过此案,他呼吁广大父母,尤其是年轻父母,抛弃那些以暴制暴的育儿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来面对育儿过程中的挑战。

这起案件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法律上的思考,还有关于亲子关系的反思。婴儿的哭闹,是他们表达需求、感受世界的唯一方式,作为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往往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而情绪失控的家长,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一时暴力可能带来的长期伤害。

张某的行为不仅导致了孩子的死亡,也在无形中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悲痛。孩子的去世不仅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

育儿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尤其是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父母,更需要在情绪管理、育儿方式上多加学习与反思。只有在爱与耐心的指引下,孩子才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而暴力绝非解决问题的答案。

作为父母,除了给予孩子物质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情感、精神上的引导。爱护孩子不仅意味着保护他们免受外界的危险,更意味着要管好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失控成为孩子的伤害源头。正如法官所言:“暴力不可取”,愿所有父母都能铭记这一教训,让每个孩子在爱与温暖中健康成长。

0 阅读:77

发现之眼

简介:理性探寻如剖木,入木深处见根源。冰清玉洁,勤学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