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3月30日,浙西南云和梯田在春分时节披上银装,一场十年未遇的春雪将层叠水田化作天地间的素宣。著名摄影师朱贤信踏雪寻景,意外记录下积雪梯田与怒放山花共舞的奇观。这场倒春寒不仅印证了“春雪压秧,五谷满仓”的古老农谚,更催生出冰晶茶芽、雾凇古村等奇幻景观。
当无人机掠过海拔千米的“白玉棋盘”,当延时摄影捕捉融雪虹霓,千年农耕智慧与当代影像技术在春雪中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演绎着二十四节气永不褪色的自然诗篇。

▲ 云和梯田雪景。朱贤信/摄
春雪邂逅梯田:一位摄影师的二十四节气影像志
特约撰稿人 高山
2025年3月30日清晨,当春分过后的第十缕晨光穿透云层,浙西南的云和梯田却在海拔800米处迎来一场意外的春雪。
著名风光摄影师朱贤信,他背着全套摄影装备,在积雪覆盖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镜头里银装素裹的梯田与远处怒放的油菜花构成魔幻春景,这是他在二十四节气影像记录中收获的“意外之礼”。
“去年白露在梅源村拍晒秋时,老农说‘春雪压秧,五谷满仓’,没想到真遇上了。”朱贤信哈着白气在调试三脚架的时候,他的登山靴已裹满黄泥与雪粒。
这位连续七年跟踪拍摄云和梯田的摄影师,原本计划记录清明前的灌水期,却在惊蛰尾声与这场十年未遇的倒春寒不期而遇。气象数据显示,这场降雪使核心景区气温骤降至佛–1.2℃,积雪最深处达15厘米。

▲ 云和梯田雪景。朱贤信/摄
在崇头镇陈宅村,72岁的农人陈永发正用竹竿轻敲自家茶园。细雪簌簌落下,嫩绿的茶芽在雪被下若隐若现。“老话说‘明前雪,贵如油’,这场雪能冻死害虫,保住地里的墒情。”老人布满沟壑的脸上绽开笑容,他身后,无人机正掠过积雪的梯田,将银龙般的田垄与翡翠色水田交织的奇观收入镜头。
据云和梯田管理中心负责人刘颖的监测仪显示,骤冷天气使地表温度维持在0℃上下,形成独特的“雪裹春”微气候。在海拔600米的坑根石寨,冰晶包裹的百年古松与青石墙头的野山樱构成水墨画卷;而在千米之上的七星墩观景台,晨雾中的梯田宛如悬浮在云端的白玉棋盘。景区智慧气象屏实时跳动的数据背后,是生态保护带来的丰沛水汽与特殊地形共同缔造的天气奇迹。
朱贤信的镜头捕捉到诸多动人细节:雪地上野兔新鲜的足迹如梅花绽放,灌水田里蝌蚪在薄冰下游弋,老农用特制长柄勺破冰引水的场景更让他想起《天工开物》里的古法农耕。“这是现代科技与古老智慧的交响。”他展示的延时摄影中,朝阳融雪时升腾的水汽在梯田间织就七彩虹霓。

▲ 云和梯田雪景。朱贤信/摄
这场春雪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农业专家王立军教授在梯田土壤取样时发现,积雪融化形成的“冷墒”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景区民宿经营者叶芳的手机不断响起预订电话:“上海来的摄影团要把清明行程提前,北京美院师生正在路上。”据文旅部门统计,春雪首日景区接待量较往年同期增长320%。
当夕阳为雪梯田镀上金边,朱贤信在归途中遇见荷锄而归的老农。“这场雪来得巧啊,就像老祖宗定的节气,总能在最合适的时候给大地换个妆。”老人笑言。
摄影师忽然领悟,他追寻的不仅是光影变幻,更是中国人“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那深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密码,此刻正在春雪消融的滴答声中,在犁铧破土的清响里,悄然续写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新篇章。
编辑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