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个人觉得,教育者首先要做一名懂得识马的伯乐,再优秀的教育者也很难把所有人都培养成国际一流的精英。诚如那些国际上声名显赫的著名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们,即使继承他们的基因,子女中也很难继承他们的业绩,将辉煌继续传承下去。而教育者要把没有良好基因传承的受教育者培养好,首先要富有伯乐的精神,懂得发现每一名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充足的尊重并采取合适的培养。
让有文学天赋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阅读、思想、写作;让富有艺术天赋的可以专心研究绘画、声乐等开发艺术潜能;让有科学探索天赋的孩子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阅读科学书籍、进行科学现象的观察、探索;让有数学天赋者尽可能的有足够的精力去钻研了解数学的意义、国际数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对于素质平庸的孩子,就别逼着他们去理解那些高深的学科知识了,学不好不说,自始至终都要背负“差生”的声名,倒不如教授他们一些基础的运动健康习惯、生活劳动技能等等。
当代的教育生态是否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呢?
很明显,当代的高考选材形式,过于偏向于多门学科综合成绩的选拔,同时对于学科教学的评价更是片面依据学科考试的分数。这就让很多富有一些学科专长的人才很难被发现、认可,举例来说:假如国内真有爱迪生式的发明天才、达芬奇式的绘画精英,他们有时间去专心研究发明、潜心提高绘画的本领吗?更多的时间还是要去应对那些让他们应对起来比较吃力的各科考试吧?
目前的教育意识形态,表面上是在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精通,本质上,国内的文学人才没有时间去阅读文学书籍、培养不受标准答案局限的自由思想;国内的科学人才,更是难得自由阅读科学书籍,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却要去应对各种层出不穷的标准化答案的考试;富有艺术才干的人才更是惨了,音体美不属于考试学科,在很多地方艺术人才根本不受重视,其才能完全被埋没。可以说,国内现有的教育形态,不是在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学科人才,相反,却是在兢兢业业的扼杀各种真正的特长人才。
这种形势下,数学教育能够独善其身?论及计算能力,教育开展的确实比较扎实,作为三大主科之一,贯穿教育过程始终。单论计算能力培养,国际上确实很少有拿出如此多的时间来操作的。可是,国内富有数学特长的孩子有时间去阅读数学书籍吗?有时间去了解数学的意义?有时间去阅读国际数学大师们的论著和见解?充其量,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计算的机器,教育自身对数学的价值和意义都存在众多的无知。如此形势下,数学教育的整体能力可能领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