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遵泗说,张献忠在成都期间曾伪称要开科取士,为大西政权遴选人才,他要求被大西军占据地区的地方官把当地读书人都送到成都来 ,不愿意来的人就强行押来。来自四川各地的读书人到齐后,张献忠下令把他们都集中在大慈寺里,一一点名,凡身高高于四尺(大约1米3)的都统统拉出去杀掉,这一下川省的读书种子几乎被杀戮殆尽 ,庙堂内、佛典中遇害者遗留下来的笔墨纸砚堆积如山。
据说只有两位生员(童生)年纪太小,按现在的说法是未成年,身高还不足四尺,老张格外开恩,把这两小孩留在身边当书记。其中一位侥幸不死的童生名叫欧阳直,祖籍嘉定(今属上海),为躲避兵火随家人流落四川,不料差点踏入鬼门关,幸亏年纪小才逃过一劫。后来,清军西进四川, 张献忠弃成都逃往川北,欧阳直也被大西军裹挟而去,在张献忠被清军击败于西充(今南充市西充县)后他趁乱逃脱,后来他和彭遵泗的叔祖结为儿女亲家,因此张献忠在成都滥杀士子的暴行经口口相传被彭遵泗记入其著述《蜀碧》中,才得以流传至今。
《蜀碧》、《蜀难叙略》 等史料都记载说张献忠还进行武举考试,以招纳武举人,把来自大西占领区的武术健儿们都驱赶到一处演兵场内,然后又将千余匹未经驯服的劣马撵入场内,让武举人们各自挑选一匹骑上,骗他们说准备考验骑射技艺。突然,围观的大西军士兵齐声聒噪起来,还有人擂起战鼓,金鼓齐鸣,震动天地,群马受惊,在场内狂奔跳跃,骑在马上的武举子们先后被掀下马背,被惊恐逃窜、往来如飞的惊马踏为肉泥。
张献忠竟然这样开科取士 ,数次设套将川蜀文武英才一网打尽。有人觉得奇怪,张献忠为何如此变态?以至一天不杀人就闷闷不乐 ?有人解释说他也有问鼎天下的野心,但听说李自成抢先进京,天下似乎已经姓李,后来又听说吴三桂勾引满清入关 ,击走李自成得了天下,张献忠明白自己坐龙椅已经不可能了,失望、阴郁使他破罐破摔,内心的兽性被全部释放出来,遂在四川大开杀戒,大肆屠杀无辜,以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怨恨、不满、羡慕、嫉妒、绝望等极其复杂之负面情绪.......
史载,张献忠或许搞多恶作剧有些腻歪了,也搞过一回比较正式的开科取士,经过考试,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的秦王张献忠经过“殿试”亲自点了一位状元,叫张大受,此人能文能武,相貌不凡,是身材魁梧有力,一看就不是一般人,左右纷纷恭维献忠说,我大西皇帝求才若渴,如今终于得到了一位古今罕有的天下奇才(铁马首发,严禁搬运、剽窃)。老张也很高兴,当场赏赐给这位文韬武略俱佳的状元公大量财物,还将自己非常喜爱的一匹骏马赐给了他,同时还赏给他一把金刀,他还大摆宴席款待这位新科状元,酒酣耳热之际,大西王嗨到飞起,心血来潮,又命人把酒桌上的金银器皿统统打包赏给张大受。
次日一早,状元张大受入宫谢恩,张献忠心里欢喜,再次赏赐他豪宅一座,美女十人,奴婢、仆役、家丁二十人。张大受恐怕是古今最幸运的状元了,虽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刚一摘得状元头衔就大发横财,财宝、豪宅、美人纷至沓来,恐怕他自己做梦都没梦到。
第三天一大早,尝到甜头的张状元又入朝谢恩,张献忠却感到不太爽,他皱皱眉头,对心腹们说:
“这驴养的,咱老子爱得他紧,但一见他,心上就爱得过不的。你们快些与我收拾了,不可教他再来见老子”。《蜀碧》
这位不知死活的状元公张大受,就这样被稀里糊涂地被弄死了。一身本事还没来得及发挥就被非常稀罕他的老张给送走了。
迷雾重重“七杀碑”据《蜀警录》记载说张献忠曾在成都立过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的碑文是:
“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七杀碑”。据说该碑残件犹存。这也说明张献忠嗜杀如命,杀人如麻,具有典型的“反人类”、歇斯底里病态人格。
据说张献忠曾经夜做一梦,梦中一金甲神人对他说:“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铁马首发,剽窃必究) ”。惊醒后,老张自己又悟出了后两句:“鬼神明明,自思自量”。随后,张献忠命令大西所占各州县勒石铭刻,以昭录、警醒世间芸芸众生,被称为“圣谕碑”。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都某公园还发掘出一块“圣谕碑” ,上面的碑文可以清晰辨认:
“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蜀警录》
那么,“圣谕碑”才是原版献忠碑铭,那“七杀碑”又是从何而来?
有学者推测说,清军入川击败并杀死张献忠后,与大西军余部、南明军队以及地方义勇反复血战了十余年,巴蜀大地烟尘滚滚,血流票杵 ,清军为了震慑各股抵抗力量,不分青红皂白进行大肆屠杀,造成人口大量死亡或逃散,天府之国人口锐减,有些县份甚至仅剩几户人家......后来,为掩盖事实真相,清廷命地方大员伪造了“七杀碑”, 将血洗四川的祸水全部泼到张献忠身上, 为满清军队在西蜀滥杀无辜的恶行洗白。两说都有理,且两碑都有残留遗存下来,但究竟孰是孰非,却已成为难解的历史之谜。
无论如何,张献忠在四川杀人极多是历史事实,再加上后来入川的清军又举起屠刀大砍大杀,这也是造成巴蜀大地人口迅速减少,几乎灭绝,遂有后来“湖广填四川”的人类悲壮大迁徙。
曾经名噪天下的蜀锦绝艺,也因明末清初这场大动乱而没落,几乎失传。多亏孙可望留下了13户织工,后来又把这些高手匠人裹挟至云南,这门人类遗产才不至于全部失落。
头条首发 严禁剽窃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